APP下载

让论述进一步、深一点

2019-03-30冯臻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刘峰先学观点

冯臻

本课是高三周考作文的讲评课,作文题目是针对社会现实,关于“价值观”的认识和讨论:“善良到底要不要以回报为前提?”学生作文的情况是平庸之作多,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很少。主要问题集中于“论述思路不能层层深入”,对于论点的阐述浅尝辄止。学生写作时有将论述层层深入的意识,也有一定论述方法的积累,但是在面对具体的论点阐述时,还是无法“将论述方法和思维相融”。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梳理,思考与判断,表达与交流,思考与写作等活动自己发现写作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深入思维等思维活动,感悟较为有效的思维方法和论述方法,对论述思路的思维瓶颈有所突破,实现论述的“进一步、深一点”,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本课围绕“先学后教”理念,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主要设计“课前准备”有序引导学生先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分别是:“反馈先学情况,直面问题,激起学习欲望”“峰回路转,导引学生的思维”“聚焦优秀作文,进一步突破思维瓶颈”“逆向思维,现场写作,内化思维能力”,以“学生探究”为主线,教师只做启发与点拨。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头脑风暴”。

【教学目标】

1.明确论述思路的思维生发点是“我为什么要坚持这一观点?”

2.突破思维瓶颈,学会针对论点来联想同类事件,化抽象为具体。

3.强化质疑、追问和辨析等思考和论述方法,让论述思路走向深入。

◆意图说明:

1.教学源起:本次作文课是一次高三周考作文的讲评课。学生的作文成绩普遍在40分至42分这一档次,45分以上的高分很少。

2.作文论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述思路的架构问题,说理不深不透,论述思路不能“一以贯之”。大部分学生有将论述思路层层深入的意识,能够将论述思路向纵深推进,但是只能推进一步、两步,就推不下去了,思路阻断;还有一种情况是论述思路推进到“社会”“国家”层面,表面上看是“深刻”了,但是經不起推敲,论述的内容十分生硬。

3.学生已有的基础:笔者注重作文教学,进入高三以来,坚持让每周写一篇时评类小作文,两周写一篇论述类大作文,每次作文都分析讲评并作具体指导。学生对于论述思路的架构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提升,学习了一些让论述层层深入的思路和方法,如从“人性”到“社会性”,从“个人”(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国家”(层面)(或者从“个人价值”写到“家国情怀”),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表面”到“本质”等。

4.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确立以上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让论述思路能够“进一步、深一点”。

【课前准备】

准备一:设计先学任务,引导学生初学。

任务一:分析你周考作文的论述思路。

1.根据你的周考作文内容,写出论述思路,完成下表:

2.你的这个论述思路有何优势?存在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任务二:你在论述思路的架构方面存在什么困难或困惑?请写下来。

◆意图说明:先学任务的设计体现“学生的‘学为主体”思想,“教学生‘学”,意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作文的论述思路,自我评价,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自己作文论述思路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在论述思路架构方面的学习目标。此外也可真实呈现学生在“先学”后体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

准备二:厘清先学问题,诊断把脉学情。

【设计】

1.选取两个班各两个小组共计48人,进行批阅。

2.厘清问题,把脉学情。对批阅的预学作业进行分析:预学作业完成得比较认真,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整理出自己作文的论述思路,并进行理性分析和自我评价。学生认为作文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论述思路能够往纵深推进一点,但是推不下去了,感觉说理不透,不深。(31人)

②形式上推进到“社会”“国家”层面了,但是论述很生硬,很做作,没有说服力。(26人)

③论述思路要层层深入的道理是懂的,也知道一些深入论述的方法,如从“个人”到“社会”“国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等,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却用不上,怎么办?(30人)

◆意图说明: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先学情况进行审视的过程。教师通过分析与判断、筛选与整合,明确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还可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以学定教”。

准备三:遴选优秀作文,提供学习材料

根据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我选择本次考试作文的学生优秀作文,做适当修改,整理其论述思路打印出来,作为学生课堂讨论学习的材料。

◆意图说明:针对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并不想将相关的方法直接“给予”学生,因为将教者的“方法”或“思想”直接“贩卖”给学生,其实是打断了学生自我思考和学习的思路,剥夺了学生“体验”与“思考”的权利,关键是这种“给予”与“贩卖”往往收效不佳。这一设计是将同学的优秀作文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他人作文时与自己作文相对比,找到差距,悟到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反馈先学情况,直面问题,激起学习欲望

【设计】:教师立足先学任务,投影呈现学生的先学作业,直面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意图说明: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由“先学”到“导学”的过渡,意在肯定学生的先学成果,肯定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并明确自己在论述思路方面的努力方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现场】

师:关于本次周考作文论述思路的架构情况,我仔细看了同学们整理的论述思路,发现问题惊人地相似。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论述思路?

师投影呈现:

第一类:

观点:善良无须回报

论述思路:

1.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出于人的本性、本心,当然无须回报。

2.如果善良还要回报的话,就变成了利益交换,善良就不成其为善良了,所以善良无须回报。

第二类:

觀点:善良无须回报

论述思路:

1.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出于本心,就是单纯地想帮助他人,无须回报。

2.再者,就算没有他人的回报,行善的人因为帮助他人就已经很快乐了,行善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回报,所以根本无须他人的回报。

第三类:

观点:善良无须回报

论述思路:

1.善良是人的本性。(与上文同,略)

2.行善本身就使人心灵上快乐了,就是助人为乐,提升精神了。(与上文同,略)

3.善意不仅是时代、社会更替的产物,更是一种国家精神的风貌。

生1:对啊,我就是写的第二类,就觉得这样把想说的道理都说出来了。虽然也感觉论述还不够深入,但实在想不出还要怎样深入下去。

师:那第三类论述思路,是不是比前两类更深入了呢?

生2:我觉得第三类论述思路表面上是推进到社会,国家层面了,甚至还写了“家国情怀”,但是这样的论述很“拧巴”,很牵强了,不能算是论述思路的深入。

师:我同意。好像思路到这儿就走到了尽头。这里就是我们这堂课学习的起点。对不对?

学生同意,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

环节二:峰回路转,导引学生的思维

【设计】:回归思维起点,回溯题目,导引学生思维。

考试的作文题目:2017年12月15日,电影《芳华》公映。剧中的男主角刘峰是一位公认的“活雷锋”,是文工团中最善良的一个人。但他的善意并没有得到他人的珍视、命运的眷顾。他不幸成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残疾人。电影《芳华》引发了关于“如何善良”的广泛争论。

2018年1月3日,湖南株洲公交车司机李晖在开车时因为突发疾病去世,在昏迷前,他尽力坚持,把车开到路边停稳,提醒乘客下车。新闻传开后,感动了无数人。

虽然上面两件事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确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善良到底要不要回报?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意图说明:其实学生论述思路不能层层深入是表象,本质上是学生的思维受阻,所以本环节意在导引学生的思维回到起点,并且寻找到观点的矛盾困惑处,以此为“生发”,思维顺了,论述就顺畅了。

切片一:思考四个问题,回到思维起点,寻找思维的生发点

师:让我们回到思维的起点。思考四个问题:(1)我的观点是什么?(2)我是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提出这个观点的?(3)我为什么要坚持这个观点?(4)应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2分钟。

生1:我的观点是善良无须回报。我是针对题目中的两个材料,电影《芳华》中刘峰的经历和一则新闻李峰的事迹来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哦,我知道了,我在写作时,离开了题目去分析,所以就分析不深入了。

生2:只要我们去具体分析一下题目中的两个材料,论述就会深入。

师:好,找到了一条让论述深入的路了。就是让我们回到题目本身。这其实是我们思维的起点。

生2:还有第3个问题:我为什么坚持这个观点?我觉得论述思路应该以回答这个问题为主。

师:对,这是论述思路展开的关键。

生3:我也注意到第3个问题:我为什么坚持这个观点?肯定是我的观点在实际中会存在矛盾或困难,所以不容易坚持。

生4:那么寻找“矛盾和困难”并分析,就可以使论述更深入。

切片二:思维推进,论述自然而然地深入了

生1:刘峰的善良当然是不要回报,可是当他遇上麻烦时,文工团里的人却对他那么冷漠,如果我是刘峰的话肯定觉得很心寒。就会产生困惑:善良真的不要回报吗?众人的冷漠对刘峰公

平吗?

师:那刘峰以后还会坚持以善良待人吗?

生2:当然会的。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刘峰已经把善良当作了自己的习惯,他肯定不会改变初衷的。

生4:我觉得刘峰也会感觉委屈,但是当他上了战场目睹了鲜血和牺牲之后,他更坚定于自己的善良了,经过了“冷漠”和“鲜血”考验的善良会更坚定。

生5:这样的具体分析使论述更深刻了。

环节三:聚焦优秀作文,进一步突破思维瓶颈

【设计】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周考优秀作文。教师启发:两篇周考优秀作文的论述思路,是否做到了层层深入地论述?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

(1)教师对讨论提出具体要求,看优秀作文的论述思路,到底是在哪个具体环节将论述引向深入?是否对自己的作文有所

启发?

(2)各小组成员先自己思考,再先学习成果在组内交流。(口头表达)

(3)各成员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成果。(书面表达)

◆意图说明:本环节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评价反馈的形式引导课堂教学,旨在让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中两个方面是关键: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生须先交流,再互助,最后评价。

(2)发挥教师点拨作用。教师对讨论提出具体、细化要求,用以规范学生讨论内容,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现场】:

学生认真阅读两篇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其中将论述引向深入的关键环节,并做相关的记录。持续3分钟。

小组讨论,交换意见,做相关记录,持续5钟。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适时参与其中,做适当点拨。

附:

优秀作文一:

(作者:308班朱××)

标题:善心由己 何需回报

观点:善意不要回报

论述思路:

1.如果善良是以回报为前提的话,善良就变了味,成为利益交换,就不是真善良。

2.做善事不为回报,为的是无愧我心。

3.善行无需回报,他人的一声感谢和自己内心的快乐就是最好的回报。

回报不是做善事的最终目的,更不是行善的前提。

4.(追问)如果你的善意没有得到他人的珍视,你还要不要继续行善?联系作文题目中“刘峰”经历来论述,联系“江歌刘鑫事件”来论述。

5.真正善良的人已经把善良视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这是善良的最高境界。

结尾:不要纠结,不要迷茫,随心而动,善心由己,何需回报?

优秀作文二:

标题:一路芳华 无问西东

(作者:308班魏××)

观点:善良无需回报

论述思路:

1.我们选择为善,是出于真心,造就一个“仁爱”的自我。

2.尽管不求回报,但行善之中自我收获更多,“善”成为一种信仰和精神财富。联系作文题目“刘峰”的事迹来论述。

3.不求回报的善良,还会生发出责任、忠诚等美好品质。联系作文题中“司机李晖”事迹来论述。联系现实中事例来论述。

4.(辨析)于“施者”而言,当然不求回报,但于“受者”而言,要知善感恩;于社会而言要对“施善者”给予回报,要肯定和弘扬其善行。不能让善良的人流汗、流血又流泪。

结尾:一路向善,成就大我;一路向善,春暖花开;一路芳华,无问西东。

切片一:用“追问”推进思维

师:大家说说思考和讨论的收获。

生1:朱××同学的论述思路中“追问”这一环节将论述引向了深入。并且,她除了联系刘峰的经历,还联系了杭州去年的一件震惊全国的“江歌和刘鑫”案来论述“善良是否要回报”,这个思路肯定会使论述深入下去。

师:好,朱××同学的这个论述思路的确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大家试试来具体论述一下。

生2:我简单来讲一下江歌和刘鑫的故事。(略)江歌那么善良,真的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啊,可是刘鑫事后却不承认,拒不见江歌的母亲,甚至连审判凶手时刘鑫都拒绝出庭作证。面对刘鑫这样的忘恩负义,我甚至都想改变观点了,善良不是无须回报,而善良必须回报。

生3:我又想到了去年杭州蓝色钱江小区保姆纵火案,主人对保姆莫某非常友善,甚至保姆家要造房子,女主人还借给保姆10万元钱,可是保姆莫某却因为一点琐事,就纵火,女主人和三个可爱的小孩都被烧死了,太惨了。

生4:当我们的善良不被人珍视,当有人不知感恩,甚至恩将仇报的时候,我们还能坚持善良吗?我现在都想改变观点了,善良怎么能无需回报呢?善良应该被回报啊。

师:分析得很好,那么这时我们可以改观点吗?

生5:不能,这时正是我们将论述深入的好时机。

师:好,试试看当我们面对刘鑫这样无情无义的做法时,我们还能坚持行善吗?还能坚持“善良无须回报”吗?为什么?

生思考2分钟。

生6:我们还应该坚持善良,因为像刘鑫等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个例,是少数,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生7:我们应该坚持善良,因为善良是我们自己的做人的原则,不能因为有恶的存在,我们就放弃善良。

师:(启发)人间的确有恶的存在,试想,如果善良的人因为恶的存在而放弃了善良,世界会变成怎样?

生8:只剩下恶了,可怕的世界。

生9:并且,正因为有恶的存在,善良才更不能退场,我们要用善良来改变恶。

生10:对,老师,我们论述又深入了。

切片二:用辨析突破思维瓶颈

生1:我认为魏××同学的文章中的辨析段把论述引向了深入。

师:具体分析一下。

生2:他前面的论述都是说善良不需回报。可是在辨析段里,他分类来说,作为施善者,不须回报;可是作为接受者,必须知善感恩;作为政府和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善良,奖励善良,让善良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的论述就更严密了。

环节四:逆向思维,现场写作,内化思维能力

【设计】要求学生现场写作,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立论,观点是“善良必须予以回报”,要求写出论述思路,体现出论述的层层深入。

◆意图说明:通过前面的“头脑风暴”,学生的思维已经顺畅了,思路也打开了,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实践中,将思维能力内化,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写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现场】:学生积极思考,投入到写作中去。(10分钟)

师用投影仪呈现学生写的论述思路(一):(其余答案呈现略)

标题:播善之种 开善之花

观点:善良必须予以回报

论述思路:

1.首先,回报善良,于个人而言可以培养感恩之心,于社会而则体现了一种公平和正义。

2.假如善良不予以回报,会带来怎样的恶果?践踏善良,不公平,会让施善者心寒。联想同类事例,进一步追问:最终会怎样?

3.如果所有的善良都不被回报,那么会使善良在社会中集体退场,人间会成为恶的天堂,那将是一个冰冷可怕的非人间。 所以,善良必须被回报。

4.辨析段:其实,行善者并非需要您的物质回报,那也是对善的一种亵渎。我们可以用“感恩”来回报善良,用“善良”来回报善良,用善良来传递善良,播善之种开善之花,才是善良最好的归宿。

结语:朋友们,善良如水晶般纯粹,是人性中最为珍贵的品性,别践踏善良,别让行善者心寒。请珍视善良,回报善良。善良将由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播下善之种,终将盛开善之花。

【课后反思】

纵观本课,笔者有如下认识:

1.论述思路不能深入的实质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欠缺。笔者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作文中论述思路的欠缺,首先是思维品质的欠缺,提升作文水平的先决条件是提升思维品质。所以本次关于论述思路架构的作文指导课,笔者力图进行指向提升思维的提升与發展。

2.教学必须实践“学为主体”“以学定教”。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就必须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思考”去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以教师的作文思路去送给学生。本课的教学设计,笔者力图还原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过程”,无论“先学”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的各环节,笔者都始终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始终让学生经历那一场“头脑风暴”。

3.教学效果良好,表现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课后上交的现场写作的论述作业来看,学生的论述思路明显有所突破,全班52人,能够使论述思路层层深入,有较完美呈现的学生由课前的5人提升为35人,有所进步的学生为百分之百。

编辑 马晓荣

猜你喜欢

刘峰先学观点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观点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刘峰:从“发明狂人”到“创业达人”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点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