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之苏轼散文的研究
2019-03-30李桑晨
李桑晨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大文豪苏轼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他不仅仅在诗歌上领时代之先,散文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学作品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在当时的北宋乃至异域他乡,王公百姓皆以获赠苏轼诗文为人生最大幸事。以当代高中生的视角,简要叙述苏轼散文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散文;审美;情感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成就主要是在其失意时创作的,但时至今日,苏轼散文中名篇佳作比比皆是,中学时期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喜雨亭记》等,读起来仍让人如痴如醉。我们在苏轼的散文中,可以找到前行的目标和动力。我们认为,苏轼散文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主要原因有以下
几种。
一、具备诗情画意的审美性
苏轼散文区别于前代以及同时代散文家的一点就是,具备诗情画意的审美性。第一,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代文豪,苏轼从小就受到了父亲文论观的熏陶。父亲苏洵注重文章的艺术性,打破了宋代以文言道的束缚。苏轼也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思想,在创作中加以实践,不囿于传统思想和散文形式的束缚,将个人的情感通过景物、事物描写出来,使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第二,苏轼散文的诗情画意与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密切相关。苏轼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饱读诗书,他的文学创作是发自内心的兴趣,不带功利心。文学创作对于苏轼来说是一种心灵享受,将诗和画的艺术手法糅杂于散文创作中。第三,与苏轼广泛的艺术爱好有关。纵观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经历了种种变故,他接受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将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人生哲学,从而实现思想的通脱。苏轼将不同的艺术进行融合,在文学创作中融入绘画的艺术手法,使得他的散文具备了诗情画意的审美性。
二、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叙事、写景、议论等,不止苏轼一人会灵活使用这些表现手法,但是他使用的更加自然和纯熟。这类散文的主要特征就是打破各种文体之间的壁垒,将托物言志、写景状物、议论抒情与叙事说理等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起来,在创作时自由运用,按照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聯想想象进行创作,下笔便如行云流水一般,使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肆意生长,文章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例如,散文《石钟山记》,文章开头就对郦道元、李渤就石钟山命名的解释提出质疑,继而就自己实地游览考察的过程进行说明,最后笔锋一转,得出一个普遍性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说明,文笔从容,文章中议论的部分一带而过,丝毫不显争强斗胜。再如《前赤壁赋》,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将游览过程与情绪变化相结合,在景物、语言、议论中表现得清新自然。在语言风格方面,苏轼散文通常是以像表意,句式更是骈散联用,长短错落有致。
三、注重抒发个人情感思绪
苏轼的散文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注重个人情感思想的抒发,可读性强,其散文具有自由挥洒、多变的艺术风格。苏轼在其文章《文说》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吾文如万斛泉源……常止于不可不止。”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问题:首先是文学创作是发自内心的,灵感到来之时如泉水一般,无法停止,就像陆机所言“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其次,创作是不受外物的影响和拘束,崇尚自由,极尽天马行空之想,随物随形,自由自在。最后,文章短小精悍,读完之后思想还停留在文章中,令人回味不绝。这就打破了作文讲究章法、布局等固定格式,这一点可以拿同时代曾巩的文章做对比。实现这几点,需要作者具备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力。以《放鹤亭记》为例,文章颇有柳宗元游记的风格,却没有柳宗元游记的悲伤、凄情之感,反而呈现出一个仙风道骨的高人形象。苏轼借《易》《诗经》对鹤的描写,引出玩物丧志的深刻道理。文章不过六百字,却足以彰显出苏轼的胸襟和情感,文章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以扬为主,将自己的目的表达得清清楚楚,令人心悦诚服。
四、展现出诗人的幽默风趣
自宋代之后,有诸多文学家对苏轼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里以林语堂为例。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说过:“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或许最能表现出他的特质。”诚然,苏轼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再加上他的性格幽默风趣,不拘小格、阔达开朗,阅读他的散文就会看到很多前人或者他自创的寓言故事,让人忍俊不禁。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其中因为月夜无眠,去寻友人赏月,这种在逆境中不放弃、不消沉,反而享受生活乐趣的态度跃然纸上。再如苏轼被贬到黄州时给弟弟子由写的一封信,因为没钱买大鱼大肉,而是买沾着肉末的羊骨头烤熟后剔着吃,称之为“蟹螯逸味”。此时,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性格中的幽默风趣到了更高的境界。
总之,我们通过对苏轼散文的研究发现,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哲学思想的综合作用。苏轼散文中的诗情画意与审美性,值得我们高中生去深入解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伍珺,王艳.论苏轼散文的诗情画意[J].新闻爱好者,2011(24):143-144.
[2]王晓霞.略论苏轼的散文创作[J].凯里学院学报,2012,30(2):99-100.
[3]潘署.苏轼的散文情[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5):13.
注:本文是省宜中2018—2019学期中学生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
指导老师:邵然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