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19-03-30张新颖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作用

张新颖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包容、丰富多彩,它滋养着炎黄子孙。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育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和阵地,应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于无声中听惊雷”,在“润物细无声”下领略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美的洗礼,从而达到启迪学生思想、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品格、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的目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责任重大,谨在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发扬之作一些浅显的思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意义;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包容,丰富多彩,几千年来它滋养着华夏子孙。但近代以来受种种原因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不同程度的缺失。鉴于此,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和阵地,应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于无声中听惊雷”,领略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美的洗礼,培养学生的文化涵盖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范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它承载着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盖范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极广,博大精深,它包括:《诗经》的浅吟低唱;《楚辞》的仰天长啸;诸子百家的思想光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帝王伟业;《史记》《汉书》的历史长卷;四大发明的杰出贡献;唐诗宋词的华美辞章;明清小说的艺术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包容,丰富多彩,比如:

1.中国精神,民族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教育理念,学习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语文教育专家赵明也说:“语文教师应该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

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说说而已,具体实施过程也不能太过抽象,而是要具体到一定的内容的渗透。比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具体到传承雅文化(书斋文化)、礼仪文化(座位文化)、家国情怀等。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斋文化,体悟文化之高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书斋文化。儒家文化讲“学而优则仕”,读书、藏书是一种风尚和风雅,读书人通过建造书斋为自己营造独善其身、潜心向学的空间,书斋承继了文人对政治抱负、修身养性的人格追求。小小书斋,承载着文人士子的人格修养、功名追求、家族兴起,充当着文人的心灵空间,书斋正是斋主心中的儒雅情怀的体现!书斋名,往往含义丰富,有对先祖的追忆之思、有逍然林野之趣、有对人格修养的无限提升。书斋更是一处诗意之所,大到布局制式,小到斋外花草,事无巨细均讲究风雅。书斋文化就是一种雅文化,它能自成一体得以流传,最根本的在于斋中主人在修身养性上的极致追求及对儒道文化的笃实传承。

《陋室铭》,赋予了较多的与人格修养密切关联的文化内涵,文化没有贵贱,但有雅俗。陋室,是贫穷、物质匮乏的表现;“何陋之有”,是对自己人格、精神财富的自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案牍劳形”指代官场公务,“阅金经”则喻指超脱达观。“调素琴”是清净心、“吾德馨”的表现,“丝竹乱耳”却是富贵场中热闹而鄙俗的气氛。显然,“陋室”代表着斋主对淡泊名利、高尚人格、诗意生存的人生追求。

如此个性突出的陋室,作者身居于此却处之泰然,这其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如果说刘禹锡是决绝于世界之外的清新爽目,这种“雅”不免让人有几分冷漠与淡然。而归有光项脊轩的“雅”文化则更多了几分人间的烟火之气,无论是书斋主人与家中长辈还是与妻子项脊轩中的相处时光,虽处处有雅致,但也总是离世间不远,带有人间的烟火气。《项脊轩志》无论是书斋名称之高雅,还是书斋格局之古雅,抑或斋中士子文人于情怀之中体现出的儒雅,都令人感受到一个时代文学的脉动,我们在赞赏之余,更应将之传承!《项脊轩志》就是体现书斋文化的典范之作,其中的美学价值和对文人生活的记述,令人回味无穷。

书斋文化,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正因为如此,这些书斋主人不仅把雅文化很自然地纳入休闲生活的情趣范畴,同时将建筑、装潢、雕饰、居室、家具、古董、美食、园林、游玩、养生等也归入生活的情趣范畴。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在书斋中体现雅文化,雅韵流传,透过《项脊轩志》,可窥书斋文化之一斑!书斋文化得以永传后世,正是得力于文人学者在书斋中创造出的灿烂文化,文以传世,恰因文不离斋。在《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教师可以将书斋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体验书斋文化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文化之高雅,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赞美文化,领悟处事之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影响既覆盖辽阔,对世界文明有重要贡献,又泽被深远,对今人德行有重要启迪。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从传统文化视角下对之进行解读,观其精髓,领悟其对现代人的礼仪交往、为人处世的熏陶。

首先,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滕王阁序》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中雅而不俗的赞美之法。

《滕王阁序》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它不仅给人留下余音不绝的审美感受,也给我们留下了研究天文地理、岁时节日、姓名称谓、日用器物、礼制习俗等传统文化的宝库,更能从中折射出为人处世之道。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我们可以渗透为人处世之道,领略语言的得体之美。懂得如何赞美别人,容易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赞美需要技巧,否则有拍马溜须之嫌反惹人厌,王勃这里有很多赞美之词,从宾主到场所都赞个遍,却能赞得恰到好处。言地点是“物华天宝”,言宾主是“人杰地灵”。谈景观是“层峦耸翠”“飞阁流丹”,美不胜收;谈人烟是“闾阎扑地”“舸舰迷津”,富丽繁华;谈人事是“睢园绿竹”“邺水朱华”,高雅清谈。赞众人“宾主尽东南之美”,赞典型是“腾蛟起凤”“紫电青霜”。涉及深广,点面结合,面面俱到,却不啰嗦。王勃赞美,做到了恰当好处,雅而不俗。

王勃之天才,在赞美他人方面的创造堪称典范。这让笔者又想起来另一位旷世奇才——李白赞美他人的名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同样是天才的赞美,同样是天才式的赞美,可交相辉映。

其次,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古人的说话艺术,掌握进退有度的劝谏之法。

《触龙说赵太后》是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一篇文,其艺术性让人回味无穷,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启迪,尤其是其劝谏艺术更是精彩。说话是一门艺术,为人处世离不开说话,要想把话说好,不妨多跟古人学学。劝谏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在《触龙说赵太后》的教学中不仅学习文本本身,还应该就本文的劝谏艺术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选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当然,“养生之道”不是触龙真正的交际目的。接着触龙运用话语场景(交际场合所在的地方、景物、参加的人物、交际的话题、交际使用的媒介、交际的气氛等),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说话也要讲究切情切景。触龙偷偷地改变了话语交际的场景,话题转到为儿子求职。这同时使太后产生错觉:触龙是为儿子“走后門”的;这个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志同道合,都疼爱小儿子,应彼此关切。触龙抓住太后爱子情切,将心比心,交际话题顺利转到“子女”问题上,不知不觉将话题引到长安君身上,从而达到触龙的交际目的——说服赵太后“质长安君于齐”,充满了智慧和情感。

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古人的说话艺术,掌握进退有度的劝谏之法,给学生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礼文化——从《鸿门宴》的座次说起

教师应当将一些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课堂教学重点,应当深挖高中语言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向学生介绍文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道德修养,使学生在学习与品味的文章的过程中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提升自身的修养,并能够与古圣先贤的思想产生共鸣。

例如《鸿门宴》,这篇文章中存在着座次礼仪的内容。“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文中讲述了项羽和项伯东向坐(面东而坐),刘邦北向坐(面北而坐),范增南向坐(面南而坐),张良西向坐(面西而坐)。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就不能只停留于字面意思,而应该是对文章中所包含的古代座次礼仪文化进行渗透。

古人重礼,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忘礼仪。按照古人的习惯,东方属尊贵之地,西方属卑贱之地,座位的好坏依次为(面)东、(面)南、(面)北、(面)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了解文中人物身份地位的尊卑,并从中理解主人公项羽的性格,从而对文本和项羽的悲剧结局理解得更加深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在《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主旨思想与文学艺术的讲解,还应当挖掘文中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细细地体会古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以上所述只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沧海一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是于沧海中掬一瓢水。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更为艰巨的责任!因为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走向未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

参考文献:

[1]蓝海.浅谈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构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宋石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1(28).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