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三种角色
2019-03-30严本东
严本东
阅读能力是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重要尺度,是生活中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关于如何更好、更高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前人和教育者已经总结了不少的经验和方法,并探讨出了种种优化途径。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就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带动其他语文板块素养的提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教学艺术手段巧妙地处理每一篇章的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师作为“引路人”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那些优秀的重点文章就需要一遍一遍地吟诵至烂熟于胸,如此,才可能理解其中深义,欣赏到其中的美,这种文章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读好这些文章是阅读习惯养成和能力形成的关键。会读重点文章,自然会读和会去读次重点文章。当然,重点文章和次重点文章之分,并不是说其中某些文章可应付了事,它们的地位是完全等同的,需要同等重视,只是在处理上应区别对待。重点文章需要学生在其中掌握众多阅读技巧,有了这些技巧之后,能够迁移应用到次重点文章的阅读中,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理解的能力。
教师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文章,在处理上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去雕琢。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个“引路人”的角色,牵着学生的手一步步走,危险地带甚至要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地踩着自己的脚印走。在整个走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面面俱到地交代清楚任何一个细节。比如高一课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清新流畅,优美无比。其中的情操以及思想,那些具备充足阅读能力和感受能力的读者倒是很容易读出来。然而它的含蓄内敛,却让学生读者中的许多人模糊不清,这就需要明确的指导,由教师在讲授中深入细微,剥离层层面纱,呈现其中的缘由。
其实,教师作为“引路人”角色,就是全方位介入学生阅读的过程通过全面辅导,让学生掌握技巧,为自主阅读能力、习惯和信心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作为“指路人”
先前已经提到过“次重点文章”,我所说的是指那些可以用重点文章中的所有技巧来解读的文章,学生通过重点文章的大量学习已掌握了大量的阅读学习技巧,已能够自主地处理许多文章,在学生能处理时,教师再插嘴便是多余,就不可能做到最低成本创最优效益的追求,对学生兴趣必然会有挫伤,花时间花精力,还全然得不偿失。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只需推开窗子,指向前方的目标,告诉学生以何物为信号,找到路,走到终点,然后检查任务是否如期如愿完成,并及时查漏补缺。比如高一课本的《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的一篇慷慨激昂、文采斐然的经典演讲词。只要学生先前学了演讲词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修辞格的特点,并会搜集种种背景资料。具备这些条件后,相信学生就能轻易读懂这一篇文章了,读完后教师恰当地介入,及时给予反馈,肯定学生成果,解决遗留问题,这样一来,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作为“指路人”角色,本质上是得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建构主义所论:学生并非空着脑袋进教室,而是带着先前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知识的,如果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足够的话,他就有能力消解新知识,把新知识一再纳入到自我的知识存储中,随着知识储量的日益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就会越强大,就能够渐渐地自主完成任务。
三、教师作为“观路人”
阅读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具有热爱阅读的情感,所以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极大地去拓展课外阅读空间。
在开辟课外阅读空间的时候,教师要站在路边看着,作为一个监督管理者,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自由,让学生不至于自由得根本不去读或读一些没意义甚至不健康的东西。但是必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自主体现在学生的自我选择上。因而,课外阅读中,教师不应设任何限制,只要学生去读有意义的健康的文章就是对的,不去读才是错的,学生选择完全依自己兴趣爱好来。有人喜欢小说,就选小说,有人钟情诗词歌赋就选相应的作品。教师提供相应的信息,众多的道路,学生自己去做,不需任何评价,只要监督好、管理好就行。表面上看教师好似不必做什么,而实际上教师却要充分关心、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课堂提问和考试中,尤其是作文的批改中,对文采丰富、谈吐优雅、技巧高超的學生的褒扬未尝不是对课外阅读的努力倡导,而对那些语词单调,平淡无味,乱写乱说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批评,未尝不是对不大量阅读者的鞭策。
不管是“引路”,还是“指路”,或是“观路”。都为一个明确的目标服务,也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感受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充分提高语文素养,必须日积月累形成无形的技能、阅读能力与习惯,从小处说可以帮助字词语言的习得与运用,大处说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生。教师必须有开阔的视野,长远的胸襟,对阅读教学进行成功的处理,求本溯源,追求致美致用。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