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甲秀楼“回澜潴泽,束咽聚气”文化研究

2019-03-30董享帝欧静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水利工程

董享帝 欧静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贵阳甲秀楼与修建者江东之。解析了甲秀楼“回澜潴泽, 束咽聚气”的思想内涵,认为它象征着人文精神的传承,蕴含着考功名、为家争光的精神和当官为民着想的精神。

【关键词】 贵阳甲秀楼;江东之;水利工程;人文精神

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今南明河甲秀楼段垒台筑阁,以陪风水。甲秀楼建成之后,南明河再无洪灾泛滥发生,贵州科举考场也不断传来好消息,江东之从此被老百姓歌颂爱戴,甲秀楼也成为贵阳最有名的风水宝地。因此《江公堤碑记》将甲秀楼记载为:“回澜潴泽,束咽聚气”。结合史实,从字面上来解释,甲秀楼稳定南明河水势,并集中了贵州的好风水。现结合甲秀楼的历史与景观特征来深度发掘这一古文所蕴含的甲秀楼的人文价值。

一、江东之与甲秀楼

江东之来黔任职是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据《江公堤碑记》记载,他外出巡游时发现南明河下游霁虹桥一带,观音阁前的转折处潭深水急,河水流经此处既无曲折之势,也无停蓄之意。随从介绍说,此河中多滩,呈易涨易落之象。涨水时,深潭无法容纳,退潮时,河中凸滩尽显。[1]《鳌矶赋》对甲秀楼建造之前的水情地貌是这样描述的:“其涨也,汤汤乎若洪涛之浮拍,而怒号奔激。” [2]以此可见,当时的南明河早已是水患成灾。江东之是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见此状,便决定要对水患进行治理。在开始修筑之前,江东之广开言路,甚至走访当地父老乡亲,以寻求最合适的治理之法。《鳌矶赋》中有这样一段,“乃进三老而问之曰:……孰有当于此者乎? 河水渳渳,宁能使逝者如斯? 三老对曰:……有基无坏,民其永赖仆闻成梁不易,防川则难,测而定之。余告之曰:是。……介在涯崖,安于覆孟。”经过长时间的民间走访收集,江东之最终获得了科学的治理方法,纠工垒石,在河中修一座石矶以杀水势,使之洄澜为泽。此石矶成奋鳌之状,名之曰“鳌头矶”。又在矶上修建一座阁楼,以培风气。《江公堤碑记》记载“梵石灌灰,跨江拥堤.堤之中,垒台作奋鳌状,题曰鳌头矶。周遭环以石壁,外复阑以柱础,台上建阁”,这便是甲秀楼的由来。江东之在治理南明河水患上,充满决心与毅力,不惜重费而兴此大役,受后世百姓之爱戴自是理所当然。

二、风水宝地甲秀楼

明代的《地理人子须知》中曾经有提过中国的三大干龙,即北条干龙、中条干龙、南条干龙,它们都从昆仑山发源。北条干龙位于黄河和鸭绿江中间;黄河和长江,中间夹的是中条干龙,一直绵延到东方大海;长江和东海夹住中间的南条干龙,尾部在东海南部消尽。南干龙与北干龙、中干龙不同,在分支劈脉期间,有三江并流的挤压,且行脉初时山势险峻,一路而来,多横断山脉。故成气结穴很少,靠近丘陵、平原、近海才脱煞聚气而结风水大穴[3]。清代陈诜在《贵阳省城移向说》中有记,“南干龙五虎三狮一凤凰生于贵阳周边,掠过城东不入城,聚于城南始发散。”也就是说贵阳是南干龙九脉发源地,然九脉却绕城而去,无法聚气。[4]甲秀楼的修建,也正是有着“束咽聚气”的想法,希望以此能将风水引入贵阳城并且在此聚集不散。而后贵州巡抚郭子章续甲秀楼修建,一脉一孔,在甲秀楼旁修建九孔桥,连接南北两岸,以疏九脉,并取名为“江公堤(后改之浮玉桥)”,以此纪念江东之为民造福之功绩。

江东之在南明河垒台筑阁之后,南明河从此再无水患。登楼眺望,群山环绕,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贵阳全景,历历在目。[5]而取名甲秀楼,寓意“科甲挺秀”的愿景,从后世记载来看,也算是实现了愿景。[6]贵阳带动全省的文化勃兴,不断在科举场上传来好消息,甚而取得清代三状元一探花的好成绩,让甲秀楼这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成为了贵阳的人文标志。于是众多文人墨客也多流连于此,写下诸多为后世传颂的楹联绝句。

三、“回澜潴泽,束咽聚气”文化景观解析

从字面上来看 ,“回澜”有回旋之意,“潴泽”二字都指水气的聚集。实际上,结合史实记载来看,“回澜潴泽”很形象地阐释了甲秀楼与鳌头矶所起到的水利作用,即南明河的水势在此处得以稳定、聚集。而“束咽聚气”,“束咽”作为方位词,作者认为可有两种解释:一为甲秀楼修筑在鳌头矶之上,正是束咽的位置。二为束咽较常现于地理上寻龙点穴之中,“龙有束咽,若鼓桌、风箱,管领山川。” [7]《元枢经》中对束咽的表述可见束咽对于一方土地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甲秀楼在当时的地理位置,正是南明河进入贵阳城的必经之地,如同束咽发挥重要作用。“聚气”则为功效,聚集了宝贵的风气。短短的一句评述,包含了甲秀楼在水利、地理位置、形态、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人文价值。

1、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的见证

王国平早已专门对甲秀楼水利科学价值进行了分析。[8]甲秀楼修建之前,其位置正逢南明河九十度弯河道处,而迅猛的河水到了此处不能很好的转弯,加之此处河底河沙淤积,低矮不平,因此,河水来此处不能得以及时缓解,酿成大患,而河水干涸之时,其河中河滩尽现,大煞风景。对此,江东之采用何种方法解决的呢?王国平先生认为江东之运用了水利上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之法。先找到其最合适的位置,然后“垒台作鳌头状”,将拐弯处的河岸变成缓和的弧线状,再对河底进行“抽心”,即平整河床。从结果来看,江东之找到了比较合适的挖掘河沙的位置,对河床进行了科学的整治。最终,南明河水患得以解决,而甲秀楼则紧接着在此石矶上建成。直到今日,南明河温柔地哺育着贵阳百姓,再无水患发生。可以说甲秀楼的修建,不仅是对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见证,更可作为成功案例对当今的城市理水建设给以借鉴。

2、外形特征所富有的象征意义

甲秀楼的地基呈鳌头状,其形态像极了河中的岛屿,而古人对于在景观中的营造岛屿一直都十分推崇,并赋予其美好的寓意,认为是仙山神观的象征,[9]加之甲秀楼正是建筑于鳌头矶的束咽之处,且建成后对南明河水患的有效治理,于是,民间百姓便更相信这里正是束咽聚气的风水宝地。从流传的关于甲秀楼的许多民间传说来看,鳌头矶总是被冠以由各种神物所幻化而成。[10]清代文人墨客来此写下的千古第一长联“甲秀楼长联”,其最后一句“恍觉蓬莱咫尺,拟邀仙侣话行踪”分明已将甲秀楼比作蓬莱仙山。[11]再看道光年间麟庆所做的《甲秀赏秋图》(图1),并结合涵碧亭(原浮玉桥上的方形亭,现已撤除)上的联语:“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可以联想到当时甲秀楼是这样一番美景:在俊山秀水的衬托下,一轮明月将它的恩泽又一次撒向甲秀楼,几只大雁偶尔掠过水面,南明河似乎由九孔桥下发源而出。人们穿梭于如莲花一般的甲秀楼中,过着仙居一般的生活。通过诗画的描述,可以看出道光年间甲秀楼表现出的一派秀丽、祥和景象,再看如今的甲秀樓,虽经过多次的修复、改善,大体也保留了最初的景观形态。在日新月异的贵阳城市发展背景下依旧光彩不减,有着独特的魅力风光(图2)。

3、人文精神的传承

(1) 甲秀楼精神是考功名,为家争光的精神。科举制度存在于中华一千三百年,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而事实上古代的西南地区被视为蛮荒之地,往往不受朝廷重视,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为落后。[12]江东之南明河垒台筑阁,名为“甲秀”,为的便是希望贵州乃至西南地区能有更多人才出现,为家乡争光。从后世三状元一探花的时间来看,已是清代,发生时间虽与甲秀楼的修建并未有逻辑上的关联。但这也不能否认他们同样是贵州的骄傲,为家乡争光。看着这些在科举场上取得好的成绩,江东之泉下有知,也该感到欣慰了。

(2)甲秀楼精神是为官者为民着想的精神。江东之为治理南明河水患寻求治理之法,广开言路,走访民间百姓近一年时间。寻得良方,又不惜费重金还将自家的饷银捐出,最终为百姓治理了水患。又筑甲秀楼、后郭子章疏九脉,都有出于“束咽聚气”的目的,这正是古代风水学中一直推崇藏风聚气山环水抱,认为可造福后世。虽然风学中“理气”学说,在俞孔坚的研究中看来更多源自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对理想模式的向往,但这也不能否认江东之、郭子章想为后世造福的初衷,希望甲秀楼能为当地百姓带来好风水,希望贵阳士人都能在科举考场上取得好成绩,让贵阳人才辈出、后世千秋尽享富贵。除了江东之和郭子章,这以后贵州也出了许多为民着想的好官。易佩绅,清咸丰八年(1858) 顺天乡试中举人。后在贵州做官近20年里,建树甚多。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将西方列强索取的巨额战争赔款和损失补偿转嫁到老百姓头上,百姓深受其害,贵州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日子。看着此情此情,易佩绅登上甲秀楼,写下“问两游郡县, 休戚何如?”[13]言语中尽是愁苦与伤感,完全将百姓之疾苦看作切身之伤痛。正是忧国家之安危, 忧百姓之苦乐。如此看来,甲秀楼四百年,守护的不仅是贵阳人杰地灵的好风水,还有为官者,为民着想的精神。

四、结语

从本文分析来看,对于“回澜潴泽,束咽聚气”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明的解读,还应深入探析其中包含的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方才是对甲秀楼这一历史古迹最全面、最科学的认识。最后,再引“甲秀楼长联”中的一句:“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愿甲秀楼能一直屹立于贵州大地,守护这片纯净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明)马文卿.江公堤碑记[M].

[2] (清)靖道谟.贵州通志卷四十四:鳌矶赋[M].

[3] (明)徐继善.地理人子须知[M].华龄出版社,2011.

[4][7] (清)陈诜.地理述,附地理述发明,贵阳省城移向说[M].北京出版社, 1998.

[5] 李独清.李独清文史论文选[M].贵州大学出版社,2014.12.

[6][12] 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州教育出版社从,2004.12.

[8] 王国平.浅论甲秀楼的水利科学价值[J].贵州水力发电,1996(04)55-57.

[9]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5.

[10] 鬼方异雄,周密.流传的是故事 积淀的是情结[J].贵阳文史,2010(05)13-14.

[11] 向义.贵山联语[M].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0.

[13] 俞孔坚.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商务印书馆,2004.08.

【作者简介】

董享帝(1994—)男,贵州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

歐 静(1974—),女,教授,贵州大学林学院硕士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水利工程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新方式研究
水利工程快速施工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云 南 立法保障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