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城市在西安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2019-03-30赵姗
赵姗
【摘 要】 本文针对西安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分析了城市矛盾日渐突出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通过探讨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关系,提出了推动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建议:注重市民需求和体验感,实现全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共享资源和信息安全;科技和创新是智慧城市的双引擎。
【关键词】 西安;智慧城市;作用研究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西安在获批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后,随着经济建设步入快车道而来的是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越来越多的“城市病”。大西安建设既要保证快速发展又要兼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和谐。基于此,“十三五”提出的建设新智慧城市被看作是治疗“城市病”的一剂“良药”。[1]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由IBM 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理念落地全球的实践。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包括了以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应用为主的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传感网、广电网等技术。通过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结合使用来实现对城市的智慧管理,既:首先通过城市传感设备对城市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形成初始的大数据,再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提取、整合,抽取城市关键信息,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上传和下达实时指令,实现城市服务中的实时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2]
二、西安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矛盾
随着西安建设的快速推进,人口急速涌入,社会的不适感加剧。以市民的视角,通过调研走访发现以下突出矛盾:
(1)政府在大力推行人才新政,招人、引人、留人的同时,西安的房价连续26个月上涨,新房更是出现一房难求的场面。西安人均6000元的工资面对均价13000元的房子只能是望房兴叹。
(2)人口激增的同时是对城市承载力的巨大考验,西安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的承载力包括城市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力。西安市的承载力需要不断扩大的具体表现为:一是人口的快速涌入无疑给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二是西安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经济增速减缓的趋势下,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三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四是西安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城区内相对完善,可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西安的交通、市政和基本民生设施配置急待配套完善。
(3)西安的教育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西安市中小学,加上幼儿园共有3096所,可容纳学生132.46万人。从西安的现状来看,学校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入学难”问题集中表现在“入好学校难”。公办幼儿园数量少,价格实惠,资源优势明显,进公办幼儿园成为理想选择。相比幼儿园,一些公办的城中村小学硬件配置落后,教师配置薄弱,这就造成了生源向优质资源密集的私立中小学流动,但私立学校数量和上学费用成为入学难的原因所在。
(4)西安的医疗资源同教育资源一样差异巨大,好医院就那么几家,好多患者从外地、外省赶来。在好医院看病你会体验看病两分钟,排队三小时的极差的用户体验。一个患者至少要带三名陪同人员,才能顺利完成挂号、排队、看诊、缴费、检查、再找大夫、取药等众多环节。好多患者开玩笑说:“来医院看病请一天假是不够的,看病不但需要时间,更需要全家总动员”。
(5)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样不容小觑。在治污减霾专项治理工作中,往往还有推诿扯皮、职责不清、有规不依、执法违法的行为。在治理环境中若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受各方利益牵扯,仅仅依靠机动车的常态限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三、城市矛盾日渐突出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西安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分析
(1)从公共管理视角看,智慧城市作为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集中表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欠缺也是政府行政效能低的根源。“信息技术决定论”为建设智慧城市决定因素成为许多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常见模式。他们用高科技、新技术搭建的智慧城市来治理现代城市的种种“城市病”,在他们洋洋自得吹嘘智慧城市是治愈“城市病”的良药时,他们忽视了在城市建设的目的,只有充分响应公民诉求、让公民积极参与的城市建设才更能满足市民的长远需求。“技术至上”的智慧城市建设会在短期内促进新兴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技术,城市的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回归到以市民为主体,更加关注市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让人文情怀充满整个城市,在政府管理效能和感性之间寻求平衡,在解决城市矛盾的同时兼顾市民的需求,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为途径走出适合西安市情的特色道路。
(2)從实践领域看,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高新技术和新型应用。纵观国内一些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建设智慧城市的模式简单,并易于城市间复制、学习。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互联网技术,那就找一家或几家网络产业巨头签订合作开发战略协议,网络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在短期内实现城市公用设施以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的技术改造,达到城市建设、技术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完美结合。但这种单纯依靠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往往会因技术发展、更换使得城市建设受阻,甚至导致城市建设方案的设计反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中考虑,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从技术出发,要更多的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从依靠网络公司主导过度到以提供市民需求为中心,个性服务的新模式,是解决技术性智慧城市短板的有效路径。
2、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分两类:一类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这些城市已经具备先进、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硬件设施采集和软件的数据分析,集中规划数据结果的应用,集中表现在能源、交通、互联网金融等服务方面。智慧城市的建立先期以政府管理为主逐步构建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形成公共管理参与者的良性互动。另一类智慧城市的建设处于发展智慧城市的初期,有一些基础设施和基本的软件采集系统,这类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者到服务者,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常规服务到特色服务。
(1)管理可行性。智慧城市的本质是融合与创新。智慧城市不仅是“互联网+”的实际应用,更是各种产业经济跨部门协同合作的深层次表现。城市管理是一个负责的决策、实施系统,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要实现城市高效能管理,满足市民的需求。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就是信息共享、知识整合,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管理效能预测,管理方式决策。
(2)技术可行性。信息采集的硬件软件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互联网+”和大数据服务成为智慧城市运行的关键技术。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创新潜力不断促进产业的跨界融合,促使新型产业的诞生,推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抱有解决社会矛盾目的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但能依靠技术的力量解决政府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提供方式方法的高效性,更加速了社会的技术创新,同时达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尚未发展成熟的智慧城市相互促进,日渐完善的良性循环形式。
四、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关系
1、智慧城市产生大数据
截至到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9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0.7%,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互联网和无处不在的交通摄像头、信号灯记录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数据,绘制出市民的生活轨迹。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出现,通过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统计、分析使得繁杂、无序的庞大数据体现出了它的价值。智慧城市的优点在于管理的高效、适当、及时,这就需要庞大的数据收集起来支持城市智能决策,采集数据包括网络、交通、医疗、教育、市政、家居、社区、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建设发展中产生的数据。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庞大城市数据量产生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反推智慧城市更好的惠及市民。
2、大数据支撑智慧城市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城市每天都会产生海量数据,智慧城市结构和物联网结构相似,[3]大数据的应用助推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运行的过程是大数据处理的过程。[4]
(1)智慧住址选择,可以很好地解决市民的城市生活满意度问题。通过上班人群大数据分析,合理规划廉租房位置和数量,让城市的每一位市民感受城市的温暖。
(2)在智慧交通方面,大数据的快速性和预测性能提升交通预测的水平,传统人力测算流量的方式会有很多局限性,从大数据中分析出的交通信息更加客观、准确。政府以大数据预测为主的决策、对于合理调度交通资源、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事故的发生等方面效果显著。
(3)在智慧教育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优质资源难求的现象随着网络教育课程和资源的共享、开放让更多的市民享有均等学习的权利。智慧城市通过教育大数据还能推动教育评估、教育决策、创新教育实践,同时还可以分析学生个体的学习与课堂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在智慧医疗方面,大数据不但可以优化患者就医流程、节约患者等待时间,更能统筹全市的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缓解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等问题。同时智慧城市还可以通过帮助病人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来实现定制的个性化病人治疗方案和疾病预防的推送信息。还能通过全面分析病人特征数据和疗效数据,然后整合各大名家治疗方案找到针对特定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
五、推动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议
1、注重市民需求和体验感,实现全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目的不是为了政府或者官员凸显政绩,而是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改善“城市病”,给市民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以市民满意来体现建设智慧城市的价值,这就需要打通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通路,让市民的需求、建议及时反馈到城市管理数据平台,管理者通過数据的分析、预测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措施建设市民满意度高、归属感强的城市。
2、共享资源和信息安全
大数据时代中,城市与城市、部门与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的问题,他们之间的数据只在本领域内流动,甚至在更局限的范围内使用,数据常常是封闭、孤立的。[5]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要打通数据共享通路,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常常把数据共享视为数据不安全,事实却恰恰相反,“数据孤岛”才是信息安全保障薄弱的表现。我们要在加快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同时从法律的角度提升自己使用资源数据安全意识,保证数据资源安全共享。
3、科技和创新是智慧城市的双引擎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如大数据、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智慧城市本质上是通过城市各类传感设施将数据城市对现实城市进行映射,将城市数据汇集到数据平台后由云计算技术处理、大数据分析,最后将结果应用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自动化控制。创新也是智慧城市本身的一个特点,创新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推动力,能促进新产业的产生,带动传统产业转型,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六、结语
西安的智慧城市建设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遵循“以人文本”的建设理念,以技术和创新为驱动,西安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是为西安城市管理矛盾下的最对症的一副“药”。
【参考文献】
[1] 李光亚.张静谊.童庆.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14(12)1-4.
[2]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74-79.
[3] 韩耀强.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J].中国测绘,2013(8)20-23.
[4] 张铭.“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4(3)5-7.
[5] 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
【作者简介】
赵 姗(1984—),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单位: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