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纠错是有效教学的契机
2019-03-30郑玉朋
郑玉朋
【摘要】:错误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时常会产生的一种结果。教师要能预见学生错误,理解学生错误,构建有效的纠错学习策略,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纠错学习策略 有效教学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学生练习后的错题原因分析及补偿性矫正练习更是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提高数学教学成绩,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才能把纠错当作良好的教学契机,让学生在纠错、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維品质呢?
一、善于倾听错因,对症下药
错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审题不当、思维定势的干扰、缺乏良好的心里素质、认知能力的局限、生活经验的影响、教学的缺陷等等。比如在教学比的相关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杯糖水,糖与水的比是1︰20,喝掉一半后,糖与水的比是()。
A.1︰20B.1︰10C.无法确定
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B或C,选择A的学生只有几个。于是教师便讲解:这杯糖水喝掉一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不变,因此糖与水的比还是1︰20,应该选A。教师认为讲的很清楚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掌握的也很好啊,为什么有的学生还是要顽固地选B或C呢?其实选B的学生认为:原来水是20份,喝掉一半,还剩10份,所以是1︰10。选C的学生认为:平时喝糖水的时候觉得越喝越甜的,因此认为C是正确的。可见,选B的学生将“糖水”错误地理解为“糖”与“水”是分离的,选C的学生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师如能注意倾听学生解题中的困惑,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从中找到学生出错的根源,并在思维的障碍处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捕捉信息,适时纠错
“适时”即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时,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尽量把学生的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这样不会让学生形成顽固性错误。
比如,有的学生求三角性的面积时总是把除以2忘掉,学生在求圆锥的体积时总是要把乘13忘掉。面对这些强调了多遍的要点,有的学生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这些公式学生都是倒背如流的,怎么到了用的时候就丢三落四呢?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学生想一想,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在学生的经验中,一般的解题都是根据题目中现有的数据进行运算的,学生在潜意识里早就形成了“解题就是用题目给的数据加减乘除”的认识,而计算三角形面积,圆锥的体积时突然要冒出个“除以2”和“乘13”,学生难免就会把它们“拒之门外”。因此,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出错,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三、采用不同的形式,适度纠错
1.以学生活动为主,个人纠错与集体纠错相结合。对解题中所犯错误,自找错因,寻求正确解答途径,进行个人自查,这有利于加深认识,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集体纠错主要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巩固知识,矫正错误,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智力潜能。
2.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参与,多途径纠错。针对解题犯错人数的多少和人员层次的不同,有时宜个别辅导,分散改错;有时则需集体改错。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改错:
(1)设计专项改错课,增强改错的目的性。首先,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给出错例,让学生探索错因,指出错处,师生共同纠错。其次,师生共同解答某个问题,教师预测学生易犯错误之处有意解错,看看学生能否发现,了解学生解题的警觉程度。第三,让学生独立练习,最后教师总结发生错误的原因。
(2)设置“陷阱”,提高纠错能力。数学教学中设“陷阱”,是针对学生由于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全面而表现在判断、论证、计算及解决问题上的失误现象,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借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使学生在“陷入”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从而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
四、针对不同的人,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眼神都能对学生起到指导的作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理解学生的错误,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性格等,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纠正错误,必须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要贴近学生心理需求,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平等、和谐、宽容、欢乐的课堂气氛,建立一个宽松、和谐又不失严格要求的民主教学环境。“心”通了,“心”同了,还会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正如皮亚杰所说:“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学生的每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开发“错题资源”的意识,让错题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