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9-03-30孟玫张其全
孟玫 张其全
【摘要】:互动式教学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本身强调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许多课堂已经大频率采用互动式教学,用来避免课堂陷入沉闷状态,将创造性与自主性融入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小学语文 个性化发展
一、互动式教学的应用现状
1.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新课改的理念影响下,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对教学模式与理念有了不一样的认知,能够创新灵活地进行新型教学。但是部分偏远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受限制,学校师生都不够重视互动式教学的应用,思想过于传统守旧,难有突破,耽误了学生的发展,这与当前的新课改理念不够符合。并且这部分里,一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不去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整个课堂气氛都比较死板,缺乏趣味性,个体与个体之间趋向于封闭,无流动性。学生的想法与意见难以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其自主性与创造性都被抑制。
2.互动式教学的益处
时代进步,树立新型教学理念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民主,自立的课堂。互动式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去指导学生。这是有聆听与互动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互补互进,共同提高的科学方式。应用互动式教学,能够带来更有热情与生命力的课堂,让学习也变成非常有创造性的事情。
二、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的引导作用
由于一些学生本身可能个性偏于内向,不善于表达,不能够充分完全地阐述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便成了互动式教学里的小小阻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要利用互动媒介,促进知识流通的顺畅,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其本身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平日的教学课堂里,可以通过多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一种民主流动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并不畏惧,而是愿意多去沟通交流。
2.增加合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教学中,合作是促进学生彼此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进行教学,布置不同任务,让不同小组解决不同部分,然后彼此间进行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学习成果。语文的学习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对话交流,小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深入,通过小交流的方式,对语文学科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很好地掌握课本能容。自我意识也在这一环节里增加,变得更能独立思考,自我意识的不断进步,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就更加透彻,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互动教学的具体应用策略
在兴趣话题中可以应用互动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点有了了解,能够更好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用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在适当的时间点抛出话题来引发学生的探讨与好奇,然后让他们就话题進行充分交流与互动,亲手投入学习话题之中,兴趣得到释放。在课文讲解的环节里,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行编排,比如《黄山奇松》一文,可以开展学生导游的活动,让学生自行挑选自己的旅游路线,为班级同学讲解,公共参与。多媒体也可以应用其中,一些风景图片,文字简介有效穿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学生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自己的讲述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教学的益处非常大。在思维训练中同样可以实现互动教学的目的。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普遍都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想象力。
4.小合作学模式与引导细节
小合作学是互动教学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一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都能得到有效建立。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互相合作调整,共同研讨课文内容,深入文本思想。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文教的教学理念需要被全新树立,在小合作的环节里,要重视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协调性,能够和谐稳定地交流非常重要。小学文教中,课堂的互动互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合作的模式里互动交流,提升其自主思考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更加具有创意和生命力。对于学习状态不同的学生,要逐个留意分析学习能力,给予相符适当的学习任务,让不同学生有不同度的自主提升,有效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简而言之,在今天,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把握其应用策略,注意细节与优化改进显得非常重要。互动式教学为学生带来更加先进民主,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更加创意灵动,使语文学科的魅力以此途径更加深入人心。重视互动式教学的应用策略,就给了语文教学一个更可观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苗芳.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语文课内外,2018,(17):61.
[2]孙静.互动开创新天地——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5,(51):41.
[3]毛炜.答题器在小学课堂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