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后徙更代国问题考论

2019-03-30张庆路

史志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刘恒吕后赵王

张庆路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

学界关于汉文帝刘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勤俭节约,实行仁政,奠定了“文景之治”的基础;二是抑制功臣,打击王国,以提升皇权。上述两方面的学术成果非常丰富[1]徐卫民.文景之治.西安出版社,2007;王子今.文景之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陈苏镇.汉文帝“易侯邑”“令列侯之国”考辨.历史研究,2005,(5);陈侃理.曹窋与汉初政治.收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中华书局,2014.57-64。。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刘恒被册封为代王,吕后八年(前180)闰九月入主未央宫,文帝后七年(前157)六月驾崩。他居代王之位17年,后来贵为皇帝23年,身为藩王和皇帝的时间仅相差6年。汉文帝17年的代王生涯,《史记》《汉书》几乎没有着墨,故而鲜有学者关注这个问题。

细读史籍,其实吕后曾经对刘恒代国有徙更的意向,但没有实施成功。史官一笔带过,没有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所以留意此问题者向来较少。本文尝试求索吕后何以会措意迁徙代国,藉此深化对吕后时期王国政策与代王刘恒政治遭遇的认识。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吕后七年(前181),“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4.(P513)。下文有“九月”,那么此事发生在七月或八月。关于吕后想要代王迁往赵国之事,《史记》三家注皆没有做注,《汉书·高后纪》也没有载录此事。但是《史记·荆燕世家》为我们认识这个问题又提供了一条线索:

高后时,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干营陵侯泽……令其子求事吕后所幸大谒者张子卿……酒酣,乃屏人说张卿曰:“臣观诸侯王邸弟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今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又亲戚太后之重。太后春秋长,诸吕弱,太后欲立吕产为吕王,王代。太后又重发之,恐大臣不听。今卿最幸,大臣所敬,何不风大臣以闻太后,太后必喜。诸吕已王,万户侯亦卿之有……”张卿大然之,乃风大臣语太后。太后朝,因问大臣。大臣请立吕产为吕王。太后赐张卿千斤金,张卿以其半与田生。田生弗受,因说之曰:“吕产王也,诸大臣未大服。今营陵侯泽,诸刘,为大将军,独此尚觖望。今卿言太后,列十余县王之,彼得王,喜去,诸吕王益固矣。”张卿入言,太后然之。乃以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4.(P2421-2422)。

《汉书·荆燕吴传》记载相同。田生提到“太后欲立吕产为吕王,王代”,意即吕后想要册立吕产为吕王,王有代国。但惠帝、吕后时期,代王一直是汉高帝的皇子刘恒,从未改易。在代国已经有藩王的情况下,吕后仍然谋立吕产为代王,冲突矛盾的背后必定有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据《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元年(前187),“立郦侯吕台为吕王”。《汉书·高五王传》:吕后元年,“以其兄子鄜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2]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P1991)。关于吕台的侯名,一作“郦侯”,一作“鄜侯”,应以“郦侯”为是[3]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P369)。吕后二年十一月,吕王吕台薨,太子吕嘉继嗣为吕王。六年十月,吕后因为吕嘉“居处骄恣”而废之,改立吕台弟吕产为吕王。上引田生之事发生在此年吗?刘泽被册立为琅邪王是在吕后七年二月,田生建议张卿使其劝说大臣请立吕产为吕王,然后提议张卿禀告吕后封刘泽为琅邪王,两件事相隔不会太远。若以吕后六年十月当之,下距刘泽封琅邪王长达一年四个月,相去太久。

在立刘泽为琅邪王之前,《史记·吕太后本纪》云七年二月,“徙梁王恢为赵王。吕王产徙为梁王,梁王不之国,为帝太傅。立皇子昌平侯太为吕王。更名梁曰吕,吕曰济川”。由此可知,吕王吕产徙为梁王之后,朝廷更名梁国为吕国,那么梁王吕产再次为吕王。从时间轴线而言,田生之事理当系于此时。

朝廷功臣虽然同意吕后立吕产为吕王,而且吕产的封地从济南郡迁至大国梁国,却没有如愿“王代”,吕后的政治诉求只实现一半。从“吕产王也,诸大臣未大服”一句很容易读出,吕产为王而不能据有代国是功臣与吕后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时隔半年之后,吕后派遣使臣,劝告代王刘恒徙封赵国。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而言,吕后有两次企图改封代王的藩国,但是均更徙未遂。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惠帝崩后,吕后称制,欲王诸吕,右丞相王陵廷争,“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4.(P508)。同书《绛侯周勃世家》:汉景帝欲侯王皇后兄王信,丞相周亚夫反对:“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4.(P2523)王陵、周亚夫所言“非刘氏不王”是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二月到四月之间举行的白马之盟的盟誓内容[4]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汉初军功受益阶层研究[M].三联书店,2000.(P190-195)。如若违背白马之盟,“天下共击之”。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二月,废燕王卢绾,封皇子刘建为燕王,刘邦大致实现了非刘氏不王的政治格局。当时天下的郡国形势是: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穀、泗,薄会稽,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4.(P968)。

据此而知,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布范围广阔,而且具有完全独立的地位,与汉朝是对等的国家,此时期的皇权是有限的皇权[2]马孟龙.西汉“王国境内无侯国”格局的形成——以景帝封建体制改革为视角的考察[M].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等编.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三卷).中华书局,2013.(P17)。高祖崩时,诸侯王有燕王刘建、代王刘恒、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长沙王吴臣[3]汉朝直辖的15郡,学界有争议,晏昌贵.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M].商务印书馆,2012.(P325-330)。汉惠帝元年(前194),赵王刘如意被吕后鸩杀,淮阳王刘友被徙为赵王,淮阳国除为淮阳与颍川郡[4]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人民出版社,1987.(P41)。《汉书·惠帝纪》载惠帝二年十月,齐国“献城阳郡以益鲁元公主邑”。除了这些变化之外,其余诸侯王国的封域与王系均没有更易。

汉惠帝七年(前188)八月,惠帝崩,《史记·吕太后本纪》载:

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惠帝崩后,“帝毋壮子”,吕后手中只有年幼的惠帝诸子,面对的却是朝廷内部掌握实权的功臣集团,以及朝廷外部政治独立的刘氏宗王,故而“哭不悲”。为了阻止长安功臣与刘氏诸王联合觊觎帝位,吕后决定起用吕氏族人,“欲王诸吕”,突破白马之盟。但是,刘邦与关东诸侯早对破坏盟约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即“天下共击之”。一旦吕后突破白马盟誓,关东诸侯便可利用盟誓,联合起兵讨吕平乱。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吕后开始调整王国政策,利用惠帝诸子与吕氏一族以制衡刘氏藩王。

《汉书·高帝纪》载,高帝末年,“立子恢为梁王……罢东郡,颇益梁”。东郡建制取消,降至吕后初年,梁王刘恢尚在,按理东郡属于梁国,非汉朝所有。但是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却明确记录汉朝拥有东郡辖县,说明吕后初年,东郡已经重属汉廷[5]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J].学术月刊,2003,(1).。《秩律》是在汉惠帝七年《秩律》旧本基础之上,补录入吕后元年(前187)的律文变动,从而形成的混合文本,反映的是吕后元年五月前后的行政建制[6]马孟龙.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二年律令·秩律》抄写年代研究——以汉初侯国建置为中心[J].江汉考古,2013,(2).。《秩律》把汉初县划分为五等,其中东郡属县濮阳、东阿、聊城、燕、观、白马、东武阳、茬平、甄(鄄)城、揗(顿)丘均被排列在《秩律》相应等级县的最后位置,即律文后补入部分[7]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M].文物出版社,2006.(P72-74)。依此可知,东郡是在吕后元年初被收回朝廷的。

秦昭王时期,秦国积极开疆拓土,版图急剧扩大,占据了华夏世界的西部地区。关东列国共同感受到了秦国的军事威胁,于是接连合纵,多次击败秦国,给予秦国巨大的军事压力。秦王政五年(前242),秦国沿黄河南岸向东推进,占领魏国大片国土,设置东郡,从而使秦国与齐国接壤,把关东诸国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切断了各国合纵的地理基础[8]孙闻博.东郡之置与秦灭六国——以权力结构与郡制推行为中心[J].史学月刊,2017,(9).。秦国设置东郡,为日后快速兼并六国创造了条件,这也成为我们理解汉廷收回东郡以控御山东藩王的重要线索。易言之,吕后正是借鉴了秦国灭六国的军事地缘经验,从而收回东郡,断绝了关东诸侯王国合纵的地理基础,使汉朝占据了压制刘氏藩王的军事地缘优势,同时对实力强劲的齐国形成威慑。

吕后又大肆分封吕氏王国与惠帝子系王国。《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吕后元年(前187)四月辛卯,封汉惠帝子刘强为淮阳王,刘不疑为恒山王,吕台为吕王。淮阳国是汉直辖的淮阳郡而置,恒山国是分刘友赵国的恒山郡而置,吕国是析刘襄齐国的济南郡而置。吕后二年七月,恒山王刘不疑薨,吕后立惠帝子刘义为恒山王。吕后四年五月,吕后废少帝而立恒山王为帝,故册立惠帝子刘朝为恒山王。吕后五年八月,淮阳王刘强薨,又立惠帝子刘武为淮阳王。吕后七年六月,宣平侯张敖卒,吕后封张敖子偃为鲁王。张偃是吕后女鲁元公主之子,张偃鲁国乃是割刘交楚国的薛郡而设。

在吕后欲徙代王刘恒王赵之时,除却琅邪王刘泽,吕后分封的吕氏与惠帝子系诸侯有济川国、恒山国、淮阳国、吕国、鲁国,现列表如下:

此时,高祖、惠帝时期的王国只有吴国、淮南国、长沙国、代国、燕国没有发生疆域与王系的更易变动。其中,吴、淮南、长沙这三个王国僻居江淮及以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远离关中,对朝廷的威胁小。吕后所分封的两系诸侯王国之地域选择围绕东郡而展开,由此建构了一套血缘与地缘相互匹配的天下格局。

王国名 诸侯王名 身份 始立时间 备注济川 刘太 惠帝子 七年二月 由吕国更名,分齐国济南郡而置恒山 刘朝 惠帝子 四年五月 分赵国恒山郡而置淮阳 刘武 惠帝子 五年八月 汉淮阳郡而置吕吕产 吕后兄子 七年二月 由梁国更名鲁国 张偃 吕后外孙 七年六月 分楚国薛郡而置

吕后第一次想让吕产为代王,发生在吕后七年(前181)正月赵王刘友被幽死在长安之后。这个时候,吕后亲封的王国只有吕产吕国、刘朝恒山国、刘武淮阳国,三王国皆是一郡之地,根本无法与“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的刘氏诸侯王相颉颃,所以吕后亟需一个大国以抗衡关东诸侯。恰在此时,赵王刘友幽死,赵国王位空缺。吕后决定让代王刘恒递补赵王,赵国南面接壤东郡,把刘恒徙至此,易于就地控制,而代国的真空由吕产填充。代国北御匈奴,为“天下精兵处”[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P1877),又近在长安肘腋,朝廷功臣担心一旦代国为吕氏所据,会威胁到自身的安全。最终与吕后达成妥协,让梁王刘恢徙赵,吕产徙梁,代国如故。

同年(前181)六月赵王刘恢自杀,赵王之位又空置。吕后直接派遣使臣晓谕代王迁徙赵国,代王再次遭遇危机。史书明载“代王谢,愿守代边”,刘恒不愿徙封赵国。赵王刘如意被吕后鸩杀,赵王刘友被幽禁而死,赵王刘恢被逼自杀,连续三任赵王都被吕后整死,所以赵王成为不祥的政治符号。基于此,刘恒婉拒了吕后迁徙他为赵王的要求。

之后,《史记·吕太后本纪》云“太傅产、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赵王。太后许之”。不难看出,吕后的本意是让吕禄王有代国,计划不成,转立为赵王。从陈平等参与请求立吕禄为赵王的行为来看,功臣依然反对吕氏王代。同年(前181)九月,燕王刘建薨,《汉书·高五王传》云“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杀之,绝后。”一个月之后,吕后立吕台子通为燕王。至此,吕后树立的吕氏和惠帝子两系王国已达7个,而从汉高祖时期传下来的王国有楚、吴、淮南、长沙、齐、代,剩余6个,吕后所立王国至少在数量上取得对关东诸王的优势。

史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汉高祖功臣韩信、彭越被诛皆是吕后之力。惠帝时期,齐王刘肥亦差点遭遇吕后毒手,被迫进献城阳郡给鲁元公主为汤沐邑,才得以返归封国,吕后更是接连害死三位赵王。代王刘恒没有听从吕后之言而徙赵,明人茅坤认为“文帝不敢徙赵,便有畏吕后而自远之识。”[1]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P568)刘恒之所以不敢徙赵,是由于畏惧吕后之故。汉高帝共八子,惠帝是吕后亲子,淮南王刘长之母早死,高帝“令吕后母之”,乃是吕后抚养成人[2]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P2135)。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燕王刘建都遭受吕后迫害。在这种情况之下,拒绝吕后请求的代王竟然能够幸免,简单地以“畏吕后而自远”来解释,缺乏历史深度。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正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孝成皇帝好《诗》《书》,通览古今,间习朝廷仪礼,尤善汉家法度故事,常见中垒校尉刘向,以世俗多传道:孝文皇帝,小生于军,及长大有识,不知父所在,日祭于代东门外;高祖数梦见一儿祭己,使使至代求之,果得文帝,立为代王[3]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中华书局,1991.(P93-94)。

汉成帝向刘向咨询一个民间社会广为流传的故事:汉文帝在代东门之外日祭高祖,高祖梦见有皇子祭祀自己,后发现是文帝,因感动而册立文帝为代王。刘向否定此事,认为刘恒“常居宫阙内,不弃捐军中,祭代东门”。

世俗之言未必空穴来风,而是对特定时空下某一事件的模糊解释,有一定的事实依据[4]吕宗力.汉代的谣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P199)。《史记·外戚世家》:“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5]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4.(P2391-2392)高祖崩后,刘恒才正式前往封国。俗言涉及的地点是代国,而惠帝、少帝时期,吕后迫害高祖皇子为诸侯王者,刘氏藩王人人自危。所以这个故事折射出的真实讯息是刘恒在代国采取日祭皇帝或其他形式,借此向长安吕后表达自己的忠心,不会觊觎帝位。吕后虽然临朝称制,封王诸吕,但她心系汉家皇权,从未有篡汉之意[6]董平均.西汉分封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P42)。代王刘恒采取实际行动以尊奉汉帝,博取了吕后的信任,故而免遭毒害。

《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文帝皇后窦氏,“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赐诸侯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史记·孝景本纪》又云:“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汉景帝生于惠帝七年(前188),那么景帝姐刘嫖最晚生于惠帝六年,那么吕后出宫人、窦姬至代在惠帝五年或六年。代王“独幸窦姬”之时,已有代王后,而且王后生育了三子,则刘恒与代王后结婚于惠帝元年或二年,刘恒时年10岁或11岁。西汉皇族成员的成婚年龄在14岁至18岁之间,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在14岁以上[7]彭卫.汉代婚姻形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67-69)。所以刘恒结婚偏早,似过于着急。

吕后努力让吕、刘通婚,目的是“欲连根固本甚牢”,借助婚姻纽带,把外戚吕氏与皇族刘氏维系起来。齐王刘肥之子朱虚侯刘章,以吕禄之女为妻;刘泽以吕媭女为妻,后封琅邪王;少帝刘弘,以吕禄女为皇后;赵王刘友以诸吕女为王后;赵王刘恢以吕产女为王后,王后从官皆诸吕。这些婚配刘氏的吕氏女可以说是吕后安插在他们身边的眼线,稍有不慎,诸刘便有性命之忧,比如,赵王刘友不爱吕姓王后,诸吕女生气离开,向吕后进谗,结果刘友被幽禁而死;赵王刘恢时刻被王后所监视,被逼自杀。刘恒就国之后,迅速完婚,那么吕后不太可能再以吕氏女妻之,有试图摆脱吕后控制的考量。

吕后赏赐给诸侯王每人五位宫女,是让宫女充当朝廷耳目,监视诸王[1]张小锋.吕后出宫人与代王刘恒“独幸窦姬”发微[J].晋阳学刊,2009,(1).。这与吕、刘联姻一样,都是吕后管控刘氏诸王的手段。窦姬曾经侍奉吕后,吕后把她赏赐给代王刘恒,一贯谨慎的刘恒了解窦姬前来代国,身负吕后嘱托。刘恒弃发妻王后而不顾,“独幸窦姬”,这与其仁义的性格不相符合。刘恒此举是借助窦姬之口,向长安的吕后传达消息,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同时藉此笼络窦姬,向己靠拢,故而这是刘恒的自保之计。代国官员除却丞相,皆由代王自行署置,所以吕后身在长安,对代王政治态度的了解主要是从窦姬渠道获取。代王后不幸早卒,吕后却未续以吕氏女,说明吕后对刘恒比较放心,这也是刘恒拒绝徙更赵王而得以不死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些可归功于窦姬站在了刘恒一边,否则代王为帝之后,也不会立窦姬为皇后,以其子为皇太子了。

结语

高祖生前宠幸戚夫人与其子刘如意,高祖去世之后,吕后“夷戚氏,诛赵王”,把戚夫人弄成“人彘”,使仁弱的惠帝从此不理朝政,大权掌握在吕后之手。朝廷内部功臣支配着政府,朝廷外部刘氏藩王完全独立,与汉朝颉颃,吕后以“出宫人”的方式监控关东诸侯王。惠帝崩后,少帝年少,吕后担忧功臣与诸王联合觊觎帝位,于是决定起用吕氏一族,封王诸吕,试图突破“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盟,但高祖与诸王预设违背白马之盟而“天下共击之”的誓言。吕后担忧关东王国联合,于是借鉴战国末年秦置东郡以速灭六国的地缘经验,收回东郡,取得对关东列国的地缘优势。又分封诸吕与惠帝子为王,而他们王国的地域选择围绕东郡展开,建立了一套血缘与地缘相互匹配的天下秩序。

在这种王国政治地理的背景之下,吕后先后两次企图把代王刘恒迁往东郡北面的赵国,以便控制,然后让吕产与吕禄充任代王。但刘如意、刘友、刘恢接连死于赵王位上,使赵王一度成为不祥的政治符号,刘恒担忧迁徙之后会重蹈覆辙,所以拒绝徙更。以吕后一贯残忍的行事作风而言,高祖诸子多遭吕后迫害,代王刘恒不可能幸免,但他却安然度过徙国危机,最后登上帝位。除了朝廷功臣不愿吕氏一族占据近在肘腋、精兵所聚的代国,从中阻挠之外,更为主要的是刘恒自身。刘恒就国之后,迅速结婚,以避免吕后为之择吕氏女为后的情况发生。采取措施,尊奉汉帝,向吕后展示自己没有非分之想。宠幸吕后所赐之宫女窦姬,并把她拉拢至自己一边,借助窦姬之口,向长安的吕后表示忠诚,从而得以自保。

猜你喜欢

刘恒吕后赵王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赵王骨折
知识追踪综述
《将相和》缩写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吕后情绪书写探析
莫让语文空对月
吕后的精明之败和周勃的糊涂之胜
吕后精明不逊刘邦
陪你一起读历史(4) 大汉女当家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