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影响三代人
2019-03-30唐山市丰南区教育局郑丽颖
■ 唐山市丰南区教育局 郑丽颖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小集镇,那是冀东地区靠近渤海湾的一个小小的村镇。一条被当地人称为“沙河”的小河穿镇而过,灌溉了周边的农田,滋养着一辈又一辈的乡民。我们一家几代人都在沙河边长大。
我父亲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小学毕业时,父亲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县城最好的初中。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父亲退学了。离开学校之前,学校的老校长把一本杂志递到自己学生手里:“孩子,这是一本《河北教育》,老师帮不上你什么忙,也没有别的可以送给你,这本杂志,你拿着做个纪念吧!你要记住,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读书。受教育,是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
从学校步行50公里回到沙河边的家,我的父亲,一路上流干了眼泪。那本杂志,被失学少年牢牢攥在手里,成为他最宝贵的人生资产。
父亲正式做了农民,却一直对读书“贼心不死”。他的各种书籍、字纸片,常常要藏起来才能免除“卖掉换豆腐”的命运。尤其是那本《河北教育》杂志,更是成为了他的至宝,珍藏了好多年。直到我上了小学,能够认字读书了,父亲才把它当成传家宝一样送给我,嘱咐我好好保存,并一字一句告诉我:“老校长说,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读书,受教育,是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
初中毕业后,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内一所著名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如父亲所愿,我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实现了他一辈子都有书读的愿望。2007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了一位编辑的电话,她在电话中告诉我,她准备把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河北教育》上。接到那个电话,巨大的喜悦让我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放下电话很久,我的心还是怦怦跳个不停。
后来,因为多次在《河北教育》上发表文章,我被调到区教育局,专门负责教育外宣工作。这让我有了更多与《河北教育》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聆听过杂志总编辑的讲座,参与过《河北教育》编辑部组织的多个活动,我的身份也从读者到作者再到朋友,并因杂志结识了很多不同地方的教育同仁。《河北教育》用她博大和宽容的胸怀把全河北有教育理念、有教育梦想的校长和教师团结在一起。
因为中师毕业起点低,我工作后一直边教书边自学,到现在也常常手不释卷。看见我刻苦攻读,父亲常常眼含泪花对我的女儿说:“我当年没有能够上学,是因为家里穷。你一出生就是城里人了,国家也富强了,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了,你这个时代的娃娃们再也不会因为贫穷上不起学了,你可要好好读书啊!”
这些话,父亲念叨了很多年。女儿也将姥爷的话铭记在心里。2018年,千禧一代参加了高考,我的女儿成为了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名新生。感恩祖国,我的女儿再也不用承受“有书不能读”的痛苦和沉重;感恩《河北教育》,给了我们一家三代人最厚重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