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9-03-29范晓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对角表象平面

范晓玲

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的体现。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创造出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图形表象则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其建立又是依靠大量的经验和活动积累而成。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为例,分享在“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中所做的思考。

一、联系生活情境,有序观察、想象,建立图形表象

每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形状是物体的主要特征。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进入小学以后,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儿童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抽象化,形成简单的概念。

角是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几何”内容学习的基础。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获得一些初步的认知体验,并结合想象在头脑中完成以下活动过程:观察、想象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获取图形表象。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教师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是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让学生比划一下这些物体上的角是什么样,在学生比划的基础上出示角(圖1)。

这些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从实物图像分离出角的过程,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创设典型情境,深刻观察、比较,感知图形特征

教师从生活中抽象出角后,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抓住角的本质特征。

教师首先通过说一说、辨一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一,边出示不同的角(图3)边说:“这是剪刀上的角,这是钟面上的角,这是三角尺上的角。讨论一下,你们画的角和老师画的角,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归纳出这几个角的共同特点后,教师引导他们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二,出示角和非角图形(图4),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使学生在辨认角的过程中明晰角的特征。

第二,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后,教师再次列举生活中的角,并与数学中的角进行对比,引导他们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不同,并加以区分。通过反复辨别、区分,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中的角的本质特征,夯实角的本质概念。

除了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图形与生活实物的联系与区别以外,教师还可以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次认识角这个平面图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角和这些平面图形相比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中找角的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平面图形与角的关系。

三、增加变式情境,操作中观察、思考,领悟图形内涵

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是操作,教学中应重视量、折、撕、剪、拼、画等操作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在操作过程中从多种方面观察图形,发展思维。《角的初步认识》中,观察角的大小主要是看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误,以下几种:

当教师将边延长以后,有的学生认为角变大了。他们认为角的大小既与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也与边的长短有关。基于这样的认识,当教师出示角度相同而图形大小不同的两个角时,学生认为图比较大的角大,图小的角小。

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源于对角的概念的认知错误。为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概念,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1.提供各种不同材料制作角:

(1)提供两条纸条,学生动手拼一拼,说一说角各个部分的名称。

(2)提供不规则的纸片,在用纸片折角之前,先想一想你准备折一个什么样的角,角有哪几部分组成。

通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特征,感受无论什么样的角都是由1个顶点、2条直的边构成。

2.利用折扇,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思考怎样将角变大、变小,并用自己做的角试一试(图5)。

3.开展比较角的大小活动(图6),使学生在角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角的内涵。

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他们通过观察与思考,在头脑中丰富了对角的表象认识,深刻理解了角的内涵,并积累了研究图形与几何的活动经验。

(作者单位:武汉市铁四院学校)

责任编辑 陈建军

责任校对 张 敏

猜你喜欢

对角表象平面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拟对角扩张Cuntz半群的某些性质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非奇异块α1对角占优矩阵新的实用简捷判据
平面和立体等
折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