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模式对老年慢阻肺患者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
2019-03-29高梅
高梅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7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平行对照法分为研究组(n=36,心理护理模式)与对照组(n=36,常规护理模式)。比较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结果:①干预后,两组SAS评分(t=9.170,P=0.000),SDS评分(t=13.951,P=0.000),均差异显著;②研究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χ2=4.571,P=0.032)。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可调节其心理状态,改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护理模式;心理状态;依从性
Effect of mental nursing mode on mental state and complianc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pd
gaomei
Dujiangyan medical center chengdu, sichuan 6118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mode on the mental state and complianc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72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April 2018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and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n=36, psychological nursing mode) and control group (n=36,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 by parallel control method. Compare mental state and compliance. Results: (1) after intervention, SAS score (t=9.170, P=0.000) and SDS score (t=13.951, P=0.000)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complianc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hi-square =4.571, P=0.032).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an adjust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improve complianc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sychological nursing model; Mental state; compliance
【中圖分类号】 R19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2-03-101-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多发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为该病常见人群,分析与其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免疫力下降、抵抗力降低等因素有关。有研究就近年国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情况进行Meta分析,发现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提升,≥70岁人群高达20.3%[1]。据调查,多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考虑与认知水平低、疾病折磨、经济负担、家庭关系等因素有关[2]。而过度不良心理可影响机体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病情波动,且可致使患者依从性降低,不利于症状控制及疾病康复。故需尽早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患者情绪,改善依从性。但以往常规护理偏重诊疗操作,对患者心理、精神、社会等重视度不高,应用受限。基于此,本次研究在3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模式,获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7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3]中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楚,具有一定听、读、写、理解能力;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年龄<60岁;②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④既往有支气管哮喘、胸膜疾病史;⑤不愿参与本研究。平行对照法分组:研究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0-78岁,平均(68.63±5.14)岁;病程4-11年,平均(7.85±1.10)年;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2例,初中及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5例。对照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61-77岁,平均(68.48±5.05)岁;病程4-10年,平均(7.78±1.05)年;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3例,初中及高中17例,大专及以上6例。两组临床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随机情绪疏导、常规口头或纸质材料宣教、提供良好住院环境、用药指导、基础护理等。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去除随机情绪疏导、常规口头或纸质材料宣教,实施心理护理模式,内容包括:
①强化护患沟通:不同于常规护理随机情绪疏导,而重视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患沟通技能培训,提升交流技巧,交流期间引导患者倾诉内心感受,并表示理解、同情和支持;耐心聆听,避免擅自打断患者话语,引发不满。灵活应用非语言交流方法,如微笑、握手、拥抱、眼神等,向患者传达安慰、鼓励等情感,安抚其情绪。
②共情:交流期间应用共情技术,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体会患者感受,了解其心理、生理需求,并达到共鸣。自护理人员角度出发,用心关注患者言语、表情、动作所反馈的信息,采取有效措施满足患者需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变更交谈方法: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在不同阶段调整交谈方法。如前意向阶段患者并无改变心理状态意愿,需了解其为何抵触改变,并给予觉醒及激励策略,使其了解良好心理状态对疾病益处;意向阶段时患者存在改变心理状态意向,但无明显计划,故及时肯定其行为,并督促其深刻认识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准备阶段即患者准备改变心理状态,需及时协助其制定方案,分析、解决问题;行为及维持阶段需重视鼓励患者维持良好心理状态。
④认知干预:不同于常规护理口头或纸质材料宣教,而重视改良认知干预形式,比如面对面指导、幻灯片、思维导图、森田疗法等,回授法巩固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针对掌握度不佳或未掌握者,加强干预力度,确保其正确理解。认知干预内容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诱因、症状、诊断、治疗、转归、配合要点等,尤其重视介绍良好心理状态在疾病康复中的影响,引起患者警惕。
⑤家庭、社会支持:指导家属多安慰、帮助、鼓励患者,提供家庭温暖,消除其孤独感、不安感;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患者提供专业心理疏导服务,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由医务人员、同病种康复患者、社会志愿者等为患者提供医疗活动外社会支持,帮助其稳定情绪,增强生活、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以Zung焦虑量表(SAS)、Zung抑郁量表(SDS)[4]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SAS量表含20项,每项以1-4分表示,最终得分为各项总分×1.25,得分越高则焦虑越严重。重测信度0.857,Cronbachs α系数0.875。SDS量表含20项,每项以1-4分表示,最终得分为各项总分×1.25,得分越高则抑郁越严重。重测信度0.861,Cronbachs α系数0.880。②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依从性,包括遵医嘱用药、饮食、运动等,最高100分。标准:完全依从(>90-100分)、部分依从(>60-90分)、不依从(60分)。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性别等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 ,理论频数T>5,用直接χ2检验。依从率等计数资料样本容量 n>40 ,理论频数1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组间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2.2 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依从率(97.22%)高于对照组(77.78%)(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为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主要由长期低氧血症、呼吸机功能受损使得肺泡处于低通气状态所致。该病多发于老年人,且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较大身心痛苦,引发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而研究证实,过度不良心理状态可降低患者依从性,给其生活质量、预后造成较大影响[5]。故加强此类患者早期心理干预至关重要,而实践证实常规护理在调节患者心理状态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分析是因护理措施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且忽视心理、精神等方面状态调节[6]。 本次研究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模式。其中,所用心理干预模式强调改变常规护理中随机情绪疏导,而重视强化护患沟通,经由有效的护患交流拉近与患者距离,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为后续心理干预奠定基础。研究证实,以仁爱为本的共情技术在稳定患者不良情绪、营造良好护患关系中价值显著[7]。本次研究支持这一点,并利用共情技术设身处地体会患者感受,了解并满足其需求,可稳定患者情绪。刘云凤[8]提出在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交流时变更交谈方式,根据患者发病特点、认知结构、行为阶段等采取针对性交谈方式,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生活能力均得到改善。本次研究也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护理中实施变更边交谈方式,重视在前意向、意向、准备、行为及维持等阶段采用针对性交谈方法,帮助其改变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健康。研究证实,患者对疾病、健康、自我护理等认知水平高低,是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关键[9]。本次研究重视改变常规护理中口头或纸质材料单一宣教方法,实现认知干预形式多样化,可更好满足不同层级患者健康需求,帮助其纠正错误认知,稳定心理状态。此外,家庭、社会支持在患者心理干预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可使其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关心,满足心理需求,改善心理状态。本次研究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改善效果更佳,且依从率高达97.22%,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可帮助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调节心理状态,改善依从性。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模式在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及依从性中价值较高,需引起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包鹤龄,方利文,王临虹.1990-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Meta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37(1):119-124. [2] 刘欢, 曹建琴, 多威. 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健康行为与健康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24):2967-2971.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4):484-491. [4] 梁瑞琼. 心理评估与测量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75. [5] 石树青, 杨国华, 高峰,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23):2619-2622. [6] 刘红兵, 刘莹, 卢云娟. 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西部医学, 2016, 28(1):127-129. [7] 彭翔, 刘英华, 陈梁华,等. 以仁爱为本的共情技术开展医患沟通的模式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21):171-174. [8] 刘云凤. 变更交谈方式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6, 30(36):4550-4552. [9] 谢媛, 童慧芬, 李凌云. 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效果分析[J]. 實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8):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