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2019-03-29陈辉
陈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技术新装备的承接者、新型经营主体的实践者、新产业新业态的引领者,应加大培养力度,以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结合工作实际,现就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求
(一)从国家对农业农村人才需求看。比较近两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从4.78亿减少至3.14亿,10年间减少1.64亿,农民工数量由2.25亿人增长至2.87亿人,乡村人口总体呈现净流出趋势,而且流出的人口多为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及以上的占33.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8%,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在大多数地区,留守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群体。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系统培养多层次农业人才,强化农业后继者队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各方面发展。
(二)从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粮食产能稳定登上新台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农业领域不断得到应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态势新趋势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者,需要加快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发展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的能力,使他们在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从农民自身发展特点看。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相联系,农民自身发展也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趋势,由传统的种养殖业,逐步拓展到第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涉及经营、管理、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另外,务农农民具有年龄结构偏大、学习不能脱离产业、重视实践运用的特点,需要在培养模式和内容等方面适应农民学习特点,满足农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向
(一)明确培养对象。认真做好摸底调查,真正遴选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作为培养对象。重点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分层次、分类型、分模块开展教育培训。
(二)明确目标导向。总书记提出要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是首要目标,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农民以农为乐、以农为荣,真正扎根农村,献身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是必备素养,要把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作为重点,提升农民科技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明确培养结构。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有坚实基础,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依靠。同时,积极推进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提高农业农村人才学历层次,优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结构,引导农民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三、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一)精準教育培训内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设置;在课程安排上,根据区域、产业、服务和经营管理等领域的不同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与农业生产周期同步,实践实训与农业生产环节融合;在培训计划上,按照农业产业规律、农民职业教育规律和务农农民学习规律制定教学计划,农忙时多安排实践教学,农闲时多安排理论学习。
(二)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积极推进在线学习平台开发,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育。继续打造一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组织农民观摩学习、交流互动、创业实践,增强实践教学比例。围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保等打造精品课程,开发精品教材,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三)提升教育培训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双师制”教学模式,既要配备专业理论课教师,又要配备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教师。要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规范招生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实施过程管理、教育培训经费使用管理等。
(四)注重培养效果评价。不仅要看学员的考试成绩,关键要从学员对社会的农业贡献率、科技转化与利用情况、所生产农产品或所提供农业服务的社会声誉、农业品牌的创建、对农户的带动、合作与组织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看学员获得的能力。
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支撑体系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需要在政府支持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体系,调动社会力量联手推进。要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强化“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门机构主体作用,有效统筹市场力量和多方资源共同参与教育培训。要更加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充分依托他们,使农民全面掌握新理念和新技术,有效提高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创业创新和自我发展水平。
(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支持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支持他们领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优先使用新型职业农民,把农民职称纳入国家职称评定范围,让他们在生产、科研、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被国家和社会认可,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吸引并激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等新要素新模式引入农村。
(三)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农民教育培训衔接制度,以及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高校面向职业农民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相关制度等,搭建农民职业培训与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更高层次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完善学分互认制度,将培训内容按学时折算学分,科学设置衔接课程,畅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渠道,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提升职业能力和学历层次。
(四)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财政继续通过专项补助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各地政府配套资金,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改善教育培训条件,完善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培训能力。综合运用项目、信贷、保险、税收等政策工具,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