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内涵与测度研究

2019-03-29姜博马胜利王大超

社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姜博 马胜利 王大超

摘 要:创新质量体现了创新与企业、产业或区域发展的适应性程度。本文基于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发展的视角,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适应性程度定义为创新质量,结合创新生成、应用、扩散和转化的循环过程,构建包含创新生成质量、创新应用质量、创新扩散质量和创新转化质量的GADT四维度创新质量分析测度框架。通过对2007年—2016年中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初级产业适应性程度较高,正处于由初级产业适应性向中高级产业适应性提升阶段。同时,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水平的地区差异性显著,且质量提升缓慢,这与创新质量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变化有关。现阶段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家创新意志强度,进而提高创新的生成和应用质量,应适当弱化消化吸收等决定的创新扩散和转化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质量;高技术产业;产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3-0064-12

作者简介:姜 博,沈阳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辽宁 沈阳 110136);马胜利,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辽宁 沈阳 110034);王大超,辽宁大学副校长、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辽宁 沈阳 110036)

一、引 言

创新是以“破坏者”的形象被引入了经济学研究之中,早期的研究关注于“破坏”的产生机理和过程,并根据“破坏”的程度和方式定义了根本型创新、渐进型创新、适度型创新、原始型创新和诱发型创新等多种形式。尽管定义方式多种多样,但决定创新分类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创新是有差异的,这表现为创新生成机制的不同和创新驱动企业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差异。现有的研究大都注意到创新差别对实证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但受限于现有创新研究体系的不统一,以及创新难以衡量的现实困难,实证过程中仅以创新的数量作为创新能力差异的衡量标准。以创新产出为例,绝大多数研究仅以专利申请量或授权量作为创新的产出变量,缺乏对专利间差异的考量。这就像衡量经济产出时只关注产量而不考虑价格一样,无法反映创新产出的全貌。客观上,创新能力绝非创新数量的简单罗列,而是数量和质量等二维层面的综合。因此,有必要引入一个衡量创新“价格”的概念——创新质量。那么,何谓创新质量?创新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衡量并提高创新质量?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在文献搜索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关于创新质量的研究并不多见,创新质量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晚,最早由HanerHaner UE. “Innovation qua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80):31-37.提出,他将创新质量定义为创新绩效在潜能——过程——结果这三个维度的总和,认为创新质量可以用数量、绩效、特点、可靠性、对消费者的价值、创新的程度等指标来衡量。Pan Suk KimPan Suk Kim. “Public governance and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a forwar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2,32(4-5).研究了创新质量与创新战略、组织创新、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出创新质量是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并且创新战略与组织创新是通过作用创新质量进而影响创新绩效。张古鹏等张古鹏、陈向东、杜华东:《中国区域创新质量不平等研究》,《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11期。使用专利授权率和专利长度作为创新质量的衡量指标,探讨了中国地区间创新质量的差异。周冠华等周冠华、杨幽红:《创新质量由何决定?——基于文献的整合性研究框架》,《标准科学》2014年第8期。在创新、质量及影响因素基础上,将创新的概念内涵与质量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系统整合,在创新与质量的共同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创新质量框架。蔡绍洪等蔡绍洪、俞立平:《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企业效益——来自高技术产业的实证》,《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5期。总结了创新质量的五个特点,认为创新质量不仅关注正输出、顾客和内部创新质量管理,也关注负输出、相关方、外部信息交换与资源利用,并认为创新质量是一种大质量观念,不仅关注质量创新,更关注创新质量。

通过对创新质量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对其内涵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已有的概念过于表面化,只是将创新与质量两类概念简单整合而成,缺乏对创新质量形成与内部结构深入的分析。此外,现有对创新质量评价的体系同样过于简单,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不够,指标选取缺乏说服力。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为视角,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概念内涵,并在内涵基础上构建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评价体系,用以测度2007年到2016年间中国各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水平,并分析了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差异的原因以及提高创新质量的关键着力点。

二、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分析测度框架

创新质量(Innovation quality)是衡量或评判创新价值的一种标准,体现了创新价值实现过程的总和。作为一个标准,克劳斯比Nerkar A,Roberts P W. “Technological and productmarket experience and the success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 ( 8-9):, 2004,779—799.和ISO9000標准将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而作为质量科学理念中的一种具体形式,创新质量即“创新符合一组固有特性要求的程度”,与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等概念相似。作为一种总和,创新质量与产品质量的不同在于产品质量关注结果,而创新质量是创新绩效在潜能——过程——结果三个维度的总和,是创新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李扬、樊霞、章熙春:《产业科学关联度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及创新质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年第38期。。从产业的视角来看,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就是高技术产业创新满足高技术产业本身以及与高技术产业相关联的中低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程度,即高技术产业单位创新满足相关产业发展要求程度越高,单位创新质量越高。这意味着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本质就是高技术产业创新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强调创新的产业适应性。因此,按照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要求,本文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分为创新生成质量、创新应用质量、创新扩散质量和创新转化质量。

創新生成质量(Innovation generated quality)是创新质量构成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的产业适应性起点。由于创新生成是创新要素在创新系统内外部主体间交互作用下的产物,所以创新生成质量是创新生成满足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要求的程度,即创新生成质量由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主客观因素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使得创新活动随处可见,使得“创新泛滥”就如产能过剩一样,扭曲资源配置。而决定创新生成质量的主观原因恰恰在于企业家的创新意志强度。熊彼特“创造性破坏”创新理论虽最早提出了企业家创新精神,但企业家创新意志强度是有差别的,正如“做好”与“做到最好”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追求最卓越创新的企业家往往成为创新竞争的赢家。当然,提升企业家创新意志强度的激励机制是多样的,以国有企业创新为例,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容易造成创新效率损失,一方面来自集权经济采用事前官僚监督机制造成的项目选择失误并延迟创新Qian,Yingyi,and Chenggang Xu, “Innovation and Bureaucracy under Soft and Hard Budget Constraint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5,1998,151-164.,另一方面源于国家所有制下所引发的委托代理问题和预算软约束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 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创新具有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异质性、长期性和人力资本密集性等不同于一般生产的特殊属性,使得创新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同于普通的生产激励,而必须让经营者能够实现长期的自我利益激励刘督、万迪昉、吴祖光:《我国创业板市场能够识别创新质量吗?》,《科研管理》2016年第37期。。因此,非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创新意志强度要高于国有企业。此外,创新要素市场化程度是决定创新生成质量的主要客观因素。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代表了经济活动中市场力量的增强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要素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会显著增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冯宗宪、王青、侯晓辉:《政府投入、市场化程度与中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戴魁早等戴魁早、刘友金:《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行业差异——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财经研究》2013年第5期。的研究也表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即优化了高技术产业的资源配置,又促进了技术进步,进而提高了创新效率。

创新应用质量(Innovation application quality)是创新的产业适应性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对创新成果商业化程度的一种衡量。创新商业化是创新技术的产生到体现新技术的产品或工艺进入市场的一系列过程,而创新独占性和互补性资产在企业创新商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Jolly V K. Commercializing new technologies: Getting mind to market,Cambridg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创新的独占性是除企业和市场结构以外、使得创新不被模仿的知识和环境因素,对创新者独占创新收益的保护性。企业通常采用法律保护机制来维护创新独占性,而在法律机制中,专利的保护能力高于版权和商标Hurmelinna P, Kylaheiko K,Jauhiainen T. “The Janus face of the appropriability regime in the protection of innovations: theoreticalreapprais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Technovation,27 (3),2007,133—144.。互补性资产是产品和工艺价值链下游支持创新产出的制造、配送、渠道、售后服务等互补的资产。而专有互补资产通常通过干中学以及不同部门间人员交流而建立,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企业特质,难以被模仿。在创新商业化过程中,创新独占性可以直接通过有效的专利制度享受超额利润率,并间接提高企业声誉以利于整合外部资源薛红志:《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专利与外部资源整合》,《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28 期。。而专有互补性资产有助于企业接触重要的市场顾客以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探索能力。当企业缺乏与创新相关制造专有互补资产时,难以实现创新快速产品化,可能丧失创新市场先动性并流失创新利润,而拥有充分制造专有互补资产企业,不仅可以很快地将创新产品推入市场,获得高市场占有率Lopez L E,Roberts E B. “Firstmover advantages in regimes of weak appropriability: The case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nova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5(12), 2002,997-1005.。因此,本文认为提高产业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性资产是提升创新应用质量的关键。

创新扩散质量(Innovation diffusion quality)是创新的产业适应性中级阶段,同时也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效果的间接体现。在经历创新生成和应用两个阶段后,创新扩散是创新出现的必然结果,并且创新扩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不同类型创新的扩散所引起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率提升程度是有差异的,这就涉及到创新扩散的质量问题。一方面,产业网络关系是引起创新扩散质量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原因在于产业网络同时具有基于产业链分工的技术特性和基于价值链分解的社会特性,加上企业之间的紧密互动,使得产业网络特别有利于创新的扩散曾庆辉、王国顺:《 基于产业网络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14年第34期。。并且,有的学者采用WS小世界模型思想,研究了网络结构与性质对创新围观采纳和宏观扩散的影响,认为网络的簇系数决定扩散的最终水平,网络平均距离决定扩散速度。另一方面,市场结构通过影响创新扩散潜力进而决定创新扩散质量陈效珍、赵炳新、肖雯雯:《产业旁侧关联网络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4年第22期。。以高技术产业创新向低技术产业扩散为例,高低技术产业格局决定的市场结构对创新扩散的影响是双向的,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且高低技术产业技术特性关联高的区域市场结构显然利于创新扩散潜力的发挥,而以中低技术为主且产业搭配不合理的区域市场结构对创新扩散有抑制作用。

创新转化质量(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quality)是创新的产业适应性高级阶段,同时也是创新驱动产业深度整合、融合发展的动力。创新在产业间转化是产业演化进程中创新主体主动或被动响应的过程,转化的质量与产业消化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吸收外来知识资源能够提高创新绩效,而自身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基础,企业技术学习要素分为学习源、学习内容、学习主体、学习层次和学习环境五个方面,这五个要素均会直接或通过影响技术能力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李贞、杨洪涛:《吸收能力、关系学习及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1期。。以高技术产业创新向中低技术产业转化为例,产业间的知识溢出是创新转化的主要渠道,除了地理或技术的邻近性等因素外,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转化的关键在于中低技术产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模仿改进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整合创新等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模式都是对原有创新的转化,而产业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加速将新知识融合进现有知识结构体系中,并提高对新知识利用效率。

因此,本文在创新质量内涵基础上,构建了创新质量分析测度框架,如图1所示:

三、创新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

(一)评价指标选择

在上述创新质量理论分析基础上,遵循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系统性及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本文从创新生成质量、创新应用质量、创新扩散质量和创新转化质量四个维度,从企业家创新意志、创新要素市场化、创新独占性、专有互补性资产、网络关系、市场结构、消化吸收和学习能力8个方面构建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1)。

1. 企业家创新意志。衡量企业家精神一般采用企业个数,但这种指标选取方法难以区分企业家创新意志的差别。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需要按产权性质将企业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类,所以,我们用区域非国有高技术企业占比和非国有高技术企业从业人员占比来衡量企业家创新意志。

2. 创新要素市场化。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市场是配置创新资源的有效和高效手段,通过市场调配创新资源是提升创新生成质量的必要方式。针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而言,我们认为非国有企业创新要素市场化程度高于国有企业,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受到较大的行政干预,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还在深入。因此,我们用非国有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比和非国有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两个指标来衡量创新要素市场化程度。

3. 创新独占性。创新独占性是通过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等手段,赋予创新者在一定期限内知识排他性权利,以保证创新者获得利益。对独占性工具的经验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使用情况及对创新保护作用的实证研究袁建国、后青松、程晨:《企业政治资源的诅咒效应——基于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考察》,《 管理世界》2015年第1期。。而在三种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有更高的知识技术含量,其独占性更容易得到保护。我们用高技术企业发明专利占比和非国有高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来衡量创新独占性。

4. 专有互补性资产。互补性资产是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是企业建立已有能力时做出的不可还原性投资,仅与特定的产品、技术或经营方式联系时才具有价值郭雯、张宏云:《基于互补性资产视角的研发与设计关系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36期。。我们用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来衡量专有互补性资产。

5. 网络关系。网络关系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谢洪明、张霞容、程聪、陈盈:《网络关系强度、企业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2期。,对网络关系强度的测量问题,国内外学者有较多的研究,在参考AbdelazizAbdelaziz Lakehal,Fares Laouacheria. “Reliability based rehabilitation of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s by means of Bayesian Networks”,Journal of Water and Land Development,2017,34(1).等的研究基礎上,我们选取R&D经费外部支出占比和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占比来衡量网络关系强度。

6. 市场结构。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市场结构在扩散渠道、空间和深度上能够发挥桥梁作用,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创新扩散的绩效有显著影响。我们选用高技术与非高技术企业数之比和高技术主营业务收入与非高技术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来反映市场结构的差异。

7. 消化吸收。中低技术产业消化吸收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能力高低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转化质量有重要影响,体现在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是否易于被中低技术产业消化吸收。在借鉴张宗庆张宗庆、郑江淮:《技术无限供给条件下企业创新行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的实证分析》,《 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对消化吸收指标选取的研究基础上,我们用非高技术产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比和非高技术产业技术改造经费非支出占比来衡量消化吸收能力。

8. 学习能力。区域学习能力更多的反应了中低技术产业主动改造、转化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能力,学习能力强弱对二次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我们用高学历研发人才占比和非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比来衡量学习能力。

(二)创新质量测度方法

本文构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评价体系共有4个维度、8个因素和16个具体衡量指标,由于指标数量较多,为了能反映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程度,并避免多重共线性,我们采取主成分测度方法,具体测度步骤如下:第一步在指标数据基础上,计算中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体系16个指标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数据标准化后的指标相乘,进而算出中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影响因素的分别得分;第二步在八个影响因素得分基础上,继续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八个因素的权重和得分,并算出中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综合得分;第三步将中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程度排名,对中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进行聚类。本文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测度公式为:

(三)数据选择与指标权重

根据创新质量指标体系,本文对2007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进行测度,选取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和统计报告等资料的汇总。本文采用SPSS19.0对8类因素指标进行分年度分析,10年的截面数据都符合主成分分析的KMO值和Bartlett检验概率值条件。在上述研究方法和数据支撑下,本文对2007年—2016年间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8类因素指标赋予了各自的权重,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正如表2所示,从10年间的权重平均数来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贡献最大的因素是企业家创新意志,权重系数为0.4094,表明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关键不仅在于激发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创新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企业家创新意志强度,政府应从多方面反思过往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家从注重创新数量转变到提升创新质量上来。对创新质量贡献最小的是消化吸收能力,为0.2942,其他因素的贡献差别不大,介于0.30—0.39之间。总体而言,构成创新质量的8个因素权重分配较为均衡,这也客观反应了创新质量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过于忽视某个方面的贡献,对创新质量的评价就有所偏颇。此外,从各个因素10年间的变化趋势来看,通过对8个因素权重系数方差和的计算可知,专有互补性资产对创新质量贡献的变化最大,并且近几年在创新质量中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次变化较大的为学习能力和产业结构,但是产业结构对创新质量的贡献呈下降趋势,而学习能力的贡献有较明显的提升。其他5个因素对创新质量的贡献在10年间的基本處于稳定状态。

四、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测度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省际创新质量的测度结果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本文计算了2007—2016年中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水平的得分,在年度结果基础上分别计算出8个因素指标和总体创新质量得分的平均值(表3)。并将各地创新质量得分进行聚类分析,首先聚类为创新质量高、中、低三类,并根据首次聚类情况,再次将创新质量低的地区聚为创新质量较低和低两类,综合聚类结果显示中国各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水平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为创新质量高的地区,第二类为创新质量较高的地区,第三类为创新质量一般的地区,第四类为创新质量较低的地区(表4)。

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高的第一类地区只有广东和江苏两省,从表3可知,广东和江苏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十年平均值分别高达7.87和5.89,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广东在企业家创新意志、创新要素市场化、创新独占性和产业结构四个方面领先全国,而江苏在专有互补性资产、消化吸收和学习能力的得分在全国居首位,即广东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生成质量最高,而江苏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转化质量最好。不仅如此,创新要素市场化是广东创新质量高的最主要因素,得分达到4.65,也是所有因素得分的最高值,而消化吸收能力对广东创新质量的贡献最小,仅为0.62,其次为学习能力和网络关系。专有互补性资产对江苏创新质量贡献最高,而产业结构贡献最小。相比较而言,广东高技术产业的创新重生成质量轻转化质量,而江苏的特点是重创新转化质量而轻创新扩散质量。

第二类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和山东四个地区,这些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较高,得分介于1.9到2.8之间,均值为2.38。从四个地区创新质量要素的各项平均值来看,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较高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学习能力、网络结构和消化吸收,三个因素的六个地区平均值分别为1.57、1.44和1.13,而贡献最小的三个因素依次为专有互补性资产、创新要素市场化和企业家创新意志,平均得分都小于1,分别仅为0.28、0.42和0.52。分地区而言,北京学习能力对创新质量贡献最大,并且北京的学习能力在四个地区所有要素中得分最高,为3.31,上海的消化吸收能力是创新质量较高的关键因素,为1.65,而上海和山东创新质量的关键因素都是网络关系。此外,制约四个地区创新质量提升的因素分别为北京的消化吸收、上海的企业家创新意志、浙江和山东的产业结构。同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较高的决定因素地区差异较大,提升这四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没有统一标准,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第三类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1个省市,这些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较低,均值为-0.47。从要素得分均值来看,对这13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贡献最大的三类因素依次为专有互补性资产、产业结构和消化吸收,而企业家创新意志、创新独占性和网络关系的贡献最小,这与创新质量最高的第一类地区基本形成互补格局,第一类得分最高的三类因素对创新质量较低的地区贡献都较少。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决定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较低关键因素的地区差异较小,其中消化吸收分别是辽宁、安徽、河南、湖南、四川和河北六个地区的决定因素,而专有互补性资产对吉林、黑龙江、和江西三个地区的贡献最大。此外,天津和陕西的市场结构贡献最大,福建的创新独占性得分最高,而湖北的学习能力贡献最大。

第四类地区是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最低的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9个地区,这些地区的得分均值仅为-1.56,得分介于-1.18到-2.06之间,与创新质量高和较高地区的差距比较显著。这9个地区的八个影响因素指标得分均值也都是负值,其中创新要素市场化和专有互补性资产是得分比较高的两个因素,而网络关系和学习能力的贡献较低。从分地区的情况来看,决定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低的因素地区差异较大,其中海南、重庆和贵州3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贡献最大,云南、宁夏和青海的创新独占性对创新质量最重要,专有互补性资产对内蒙古和新疆贡献最多,而广西最重要的因素为企业家创新意志。第四类地区与第三类地区的相似之处在于专有互补性资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贡献都很大,而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别显著。

(二)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动态变化

在上文计算结果基础上,本文按照中国七大区域进行了划分,并计算了每个区域从2007年到2016年的平均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得分,旨在考察中国不同区域过去十年间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图2)。

正如图2所示,过去十年间,中国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水平整体处于平稳趋势,各个区域变化幅度较小。七个区域基本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得分较高,十年间都大于1,且华南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都要高于华南地区。以华南地区为例,十年间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到2012年,曲线变化幅度基本不大,第二阶段为2012年到2014年,这三年间华南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有比较明显的下滑,而从2014以后,质量又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华北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得分始终围绕零在变化,一直较稳定;最后,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十年间都在零以下,说明这四个大区域整体上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不高,尤其是西北和西南地区,十年间一直处于七大区域的底端,而华中和东北地区之间的变化较为复杂,创新质量十年间交替缠绕,竞争较为激烈。

尽管十年间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水平的变化趋势较稳定,但在总体稳定的背后,影响创新质量的因素变化却是丰富多彩的(图3—图10)。10年间,7大区域除了企业家创新意志、创新要素市场化和创新独占性的变化趋势与创新质量趋势相似以外,其他5个因素变化都比总体质量变化剧烈。其中,专有互补性资产的变化趋势最为混乱,7个区域10年间一直呈现剧烈变动的局面,华东地区在网络关系和消化吸收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表明华东地区在这两方面的能力突出。同时,产业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动态变化也较为复杂。

五、研究结论

第一,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处于由初级产业适应性向中高级产业适应性提升阶段。依据对创新质量高低划分的四类地区分析,企业家创新意志、创新要素市场化和创新独占性是形成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高的主要原因,即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高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创新生成质量和创新应用质量。理论上,创新生成质量和创新应用质量是创新产业适应性的基础和初级阶段,而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高的地区恰恰是由前两者起主要作用,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质量还没有达到高阶段的产业适应性。

第二,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区域不平衡显著,且质量提升的动态效果有限。近十年,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且动态稳定。形成区域不平衡局面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创新生成质量和创新应用质量的差异构成了区域不平衡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扩散质量和创新转化质量本应成为打破区域不平衡,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口,但区域专有互补性资产、产业结构、消化吸收和学习能力的动态调整过于剧烈,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没有成为区域质量提升甚至超越的支撑。此外,十年间各区域质量提升并不明显,这是创新质量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结果的体现。总体上,企业家创新意志、创新要素市场化、创新独占性和网络关系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专有互补性资产、产业结构、消化吸收和学习能力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

第三,现阶段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家创新意志强度,而非消化吸收能力。实证研究表明,对质量提升贡献最大的是企业家创新意志,最小的是消化吸收能力。这既是创新质量的阶段特征,也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了方向。现有的研究大多認为消化吸收能力利于创新,即消化吸收能力越强,创新产出越大,而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更多倾向于提升产业或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选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客观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是短期提升创新产出能力、丰富创新内容的有效工具,但过于重视引进消化吸收的作用,反而对创新质量没有显著的提升,并易于陷入“创新泛滥”的低创新质量困局,因此,现阶段还应从激励机制设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彻底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用更高的企业家创新意志强度去打造更高的创新质量。

(责任编辑:晓 亮)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quality is the degree to meet a series of requiremen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adaptability issues, industrial or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innovationdriven low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definition of the degree of adaptability among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qual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ombined with innovation generation, application, dif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 cycle, generating quality innovation built containe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quality, innovation, quality and innovation into mass diffusion four dimensions of innov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By 2007—2016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data for each region found: a higher degree of Primary Industries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quality of adaptability, is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to highclass industrial adaptation phase. Meanwhile,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quality level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low innovation and quality that affect the dynamic changes among factors related. The key at this stag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that will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weaken the role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quality decisions.

Keywords:Innovation Quality; Industrial Adaptability; Hightech Industry

猜你喜欢

高技术产业
税收政策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浅谈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
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东北三省国有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分析
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
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系统集成创新研究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区域专业化及空间变化过程分析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关联效应研究
贵州省专利代理机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