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提升路径
2019-03-29周淼泉
摘要:本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分析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形成要素,调查普通民众和基层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需求和期望,分析基层党员、普通民众及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的需求关系,再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分析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需求侧 供给侧 影响力
一、供给侧与需求侧概念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
(一)经济学角度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涵义
1.“供给侧改革”全称是指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是当下中国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供给侧有主要由技术劳动力、土地利用、资本投入及运作、科技创新四大要素构成;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的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规模,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绿色GDP。
2.“需求侧”则主要指投资(项目建设)、消费(拉动内需)、出口(外贸)三大要素组成。我国传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以上三要素协调发展,当内需不振时,国家加大对外投资来推动外贸;当外贸遇险时,降低银行利率,扩大内需;当内需、外贸都有困难时,则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带动经济发展。而现在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供给侧”端,考虑如何创新驱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有效供给,这就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政治学角度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涵义
1.“供给侧改革”主要指党组织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从过去强调管理、领导、调控的角色转变为更出色地发挥服务功能、更有力地担当政治功能、更积极地促进自我发展,要求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自觉并显著地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
2.“需求侧改革”主要指党组织和政府转变职能,由过去制定需求确定经济发展转变为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地方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民族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供给侧结构改革释义
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物流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民众的跨境交往日益频繁,民族农村地区的供给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层党组织的供给侧改革更加迫在眉睫。
(一)民族农村地区民众需求侧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2]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同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当然也给民众的需求侧赋予了新的内涵。
1.急需党组织的“存在感”提升为“使命感”。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都注重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活动近于停滞,其组织机构运行近于瘫痪,民众对基层党组织关注少。也正是这些原因和现象,党中央在高度敏感的时间节点,在党的威信严重缺失的关键时期,提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并限令在全国各地开展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整改。
2.急需党组织的“制度威权”升华为“市场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着“建国初期的政府管控型计划经济”向“改革开放的政府调控型市场经济”模式发展,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也沿着这个模式不断推进,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党组织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命令式、威权式带来的所谓高效率,行政过程仍然依靠过分的威权推进事业的发展,无形当中伤害了民众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民众如何科学参与党组织的决策,党组织如何做好真正的“市场引导”是当下需求侧新内涵之重。
3.急需党组织的“刚性管理”转变为“精准服务”。我国党组织和政府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一般表現为根据上级文件、指示层层传导到基层,基层党组织再细化上级党组织或政府下达的任务或指标,政绩评定的标准也以完成上级任务程度为依据,这样基层民众的最急切的、最根本的需求反而被忽略,或较少被关注到。因此基层党组织从传统的刚性管理转变为“精准服务”是新时代基层民众最为迫切的需求侧内涵之一。
4.急需党员的“党性”转化为“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执政党对党员的最基本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3]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即是党员党性转化为“先进性”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吸引民族农村地区民众的最有效的影响力。
(二)民族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供给侧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农村地区民众的需求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势必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供给侧,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需求侧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供给侧:
1.供给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4]党高级干部的政治担当是做好国家大政方针进行战略定位决策,基层党组织的干部的政治担当既关系到普通百姓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服务的改善,又是取得百姓信任和爱戴的政治基础。这一点,相对于民族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更加突出。
2.供给经济能力。笔者在广西西部地区崇左市、河池市、百色市以受教育情况、经济状况和年龄抽样调查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年龄45岁以上的占82.6%,45岁以下的占17.4%;经济能人任村支书的占5.8%;村支书小学、初中文化共占87.2%,高中文化占12.8%,大学文化0%。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学历普遍不高,年轻人有为的在外务工赚钱不愿回来做村官,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绝大多数不愿留下。因此,民族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能否带领百姓致富,发挥“头雁效应”是吸引百姓的最基础、最根本的供给需求。
3.供给极致服务。党的十九大以后强调现代的农村治理理念必须是立足基层服务。当前,民族地区社会对基层公共服务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梦下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5]等需求;各种利益转化中的协调性需求;社会大迁移(内地落后地区往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迁移;农村往城市迁移、国内外双向迁移等)中的个性化需求;个体经济及“两新”组织经济发展的组织化需求;信息化、信用化社会建设中的政策咨询与服务需求;农村留守人群(儿童、妇女、老人)的教育与关爱需求等,都十分强劲。同时,人们对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便捷化和公平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达到近乎挑剔的程度。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提供更极致的服务功能。
4.供给有效影响。一供给社会正能量,并成为其宣传者、履约者。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最广大的农民,影响最朴实的人群,夯实党执政为民的基础,就应当供给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正能量;二是塑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封建迷信、黄赌毒、村霸、路霸等不良现象在广大农村不同程度存在;文化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娱乐健身项目空白等等,这些完全不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如何通过供给新文化对农村施加有效影响是基层党组织迫在眉睫的课题和任务。
三、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因素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认识水平提升的新高度,更是夺回执政党基础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一)基层党组织的内涵建设。内涵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的健全和优化。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委员及干部的选举、任用、奖惩、监督等制度建设和机构优化;二是做好群众工作。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基层党组织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新挑战。一是“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竞争性挑战。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增加,给民众带来的多样性、个性化的优质社会服务,大大满足了基层社会群众的各种需求,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群众对党组织的感情归属。二是所谓“黑科技”的替代性发展。科技是“双刃剑”,智能机器、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在给群众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替代了人力,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网络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确实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四、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提升路径
民族农村地区群众的需求侧动态变化,当然影响基层党组织供给侧的内涵发展,群众的需求摆在那,基层党组织的供给如不跟着变化,其影响力肯定大打折扣,这也当前基层党组织影响力不高的主要症结所在。
(一)着力供给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干部。
据调查,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干部精通少数民族方言和汉语的“双语”干部奇缺。基层党组织中既懂民族方言又有强管理能力、开拓意识、创新方法的干部严重不足,导致干部与群众沟通困难,慢慢地干群关系越来越淡。
1.建立本土少数民族方言、汉语干部培养培训基地。以广西为例,广西壮文学校曾经是专门培养壮语言干部的学校,但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已经改为培养少数民族歌手、学前教育、电子电器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民族中专,而且还不是壮、汉“双语”教学。
2.建立域外民族干部培训培养基地。这里讲的域外主要是我国中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相对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双语”干部培训培养基地,帮助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培养高素质干部。
3.建立基层民族干部“双向”交流机制。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西部地区省域与中东南部地区省一级高级干部的“双向”交流,但基层干部的双向交流还相当不完善。
(二)着力供给优质的民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乡土文化影响着中国广大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乡土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同时也有不少的“垃圾”在污染着广袤的民族农村地区。因此,重构乡村社区共同体文化,把各种文化组织整合形成文化共同体,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
1.着力清除乡村派系政治文化。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相对闭塞,社会的结构主要以宗親、宗族、宗教、姓氏、血缘等为依据组成,这些异质性社会构成和情感化人际关系等因素促成了当下农村派系政治。派系政治只会照顾系统内的利益,强力排斥系统外的影响,势必严重阻碍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
2.着力加强地域优质文化交流。以广西为例,广西壮族“三月三”由民间的墓葬敬仰与缅怀文化,经政府打造,已经成功转型为广西多民族融合的节庆文化,在壮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正向影响越来越大,这种交流很受民众喜欢。
3.建构乡村社区共同体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农村出现了不少的私塾、书院、国学院等类似的试图弘扬传统优质文化的民间文化组织,但由于主办者或多或少都有获取更大利益的私心,缺乏政府的强势引导。
(三)着力供给强大的农村经济。目前,我国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是落后于中东南部地区,而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又是中西部地区更加落后的区域。
1.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供给优质民俗产业。改善民族农村地区民生是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也是核心任务。民俗产品主要有:民俗旅游产品、民族特色物产、民俗文化产品、农村“绿色”产品等等,农村土生土长的“土”的东西广受欢迎,但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基层党组织、政府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带动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2.充分发挥区域特点,开拓广阔的产品市场。民族农村地区产品丰富,但市场单一,主要以本地市场为主,经常出现产品丰富没市场,丰富不增收,市场需求大没产品,严重挫伤民众的生产积极性。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应该把握市场和信息,引导并帮助村民开拓产品的市场。
参考文献: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文.
[6]鲁家峰.用“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基层党组织服务创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09):30-32.
[7]王伟.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提升对策[J].人民论坛,2015,(02):69-70.
[8]闫小斌.超越结构性失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驱动与需求引导的结合[J].图书馆论坛,2018,(03):2-4.
(作者简介:周淼泉,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党建及高等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