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在扶贫方面的效用分析
2019-03-29周静
周静
【摘要】农业保险一方面作为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可以有效保护农村生产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农民在脱贫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充当新兴抵押品,转移农民的融资风险,解决资金问题。“现代保险服务业”这一定位意味保险业要进一步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支农惠农,助力脱贫攻坚。
【关键词】农业保险;扶贫;保险保障;融资;保单抵押贷款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到要大力发展“三农”保险,丰富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支农惠农方式。2015年,为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保监会将农业保险确定为保险业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之一。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农业保险如何助力精准扶贫。一方面是农业保险保障扶贫;另一方面是农业保险融资扶贫。
一、农业保险保障扶贫
(一)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
1.分散农业风险
农业保险的收入补偿机制水平可以帮助大多数农户分散收入风险,从而对农户的农作物生产行为产生固化作用,提高贫困人口的抗风险能力。
2.平滑农民收入
农业保险有助于农业食品价值链的风险管理,稳定农业收入,而且还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向可持续农业转换。农民收入不是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稳定扩大农业生产
王向楠就2005至2019年全国307个地级单位的数据,通过GMM模型分析发现农业保險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生产风险越高的地区,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促进作用越强。
(二)农业保险发挥保障作用精准扶贫
有学者通过对青海互助县的调查,建议政府部门采取委托经办、直接购买保险等形式,充分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团队。对公益性较强的保险服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认为保险助力精准扶贫首先要结合地域特色,开发特色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其次要加强贫困地区保险技术支持及人才培养,为贫困地区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和人才。
二、农业保险融资扶贫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必然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尤其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技术上出现劳动力节约的倾向。但是我国农民受到资产结构单一、有效担保物范围狭窄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这制约着农民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一)农村融资困难的原因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形成原因是供需的双重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供给不足,且农户有其他更为便利的借贷方式可供选择,即通过非正规金融借贷。各资金供给者因为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高、收益率低,农户收入不稳定且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而不愿进行农村融资。
(二)农业保险发挥融资功效精准扶贫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手段,可以针对农民在精准脱贫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难题,发挥自身直接融资和信用增信功能,有效解决贫困农民资金需求问题。农业保险不仅可以为农民转移自然灾害风险,而且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信贷支持,转移经营风险,避免陷入贫困陷阱。保险扶贫并不仅仅是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保险产品,而是要通过“保险+”将扶贫机制和贫困人群连接起来,共同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模式的升级。
1.农业保险转移贷款风险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弱质性,我国农业更是如此。农民面对着巨大风险,难以维持稳定的生产性收益,而且没有预防性储蓄,进而陷入贷款难的困境中。农业保险可帮助农民抵抗自然灾害,平滑生产性收入,进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
2.农险保单充当抵押担保品
农业保险可以降低被保险人的收入风险,可能会使债权人减少对抵押担保品的要求,或者要求高债务等级的债务人购买保险进而获得贷款或增加贷款额度。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使其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信贷抵押品,但是投保后的农产品通过保险公司的赔偿机制获得了最低收益,因而间接的具有抵押的功能。
3.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相互影响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进而提倡农村信贷和农村保险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互动。农业保险作为农户抵押担保的替代品可以降低农业贷款的违约风险,而且通过信息共享,可使农村信贷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农业保险降低营销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三、小结
2004年至今,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2007年开始到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从当时的1126亿增长到去年的2.2万亿;参保的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2亿户次;承保的农作物面积从2.3亿亩增加到17.2亿亩;承保农作物有190多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口粮作物承保的覆盖率已经超过70%。
众所周知,贫困人口往往是抵御风险能力低的弱势群体,而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民搭建起一道人工屏障。但是建立一套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制和模式,不仅仅需要改善农业保险经营的市场环境,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更需要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扩大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