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9-03-29于迪

商情 2019年5期

于迪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人们对法律专业性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在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法律相关创业项目却极少。为充分了解法科大学生创业困境及原因,分析法律相关创业项目的市场定位及需求,推动法科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识别和路径优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开展研究,从主观、客观两个层面分析法科大学生创业困境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法科大学生 创业困境 机会识别 路径优化对策

近年来,创新创业开展如火如荼,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却面临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法律相关创业项目极少,法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大潮中裹足不前。随着国家依法治国战略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法学教育蓬勃发展。然而,在法学教育欣欣向荣的同时,法科大学生创业却面临重重困境。为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法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优化法科大学生的创业路径,笔者组建调研团队,实地走访天津、杭州两地的大型企业法务部、律师事务所、创业园以及高校法律服务工作室。同时以法律专业学生为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关于法科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创业政策认知程度等方面的信息。

一、法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现状

为充分了解法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我们面向法律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法学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毕业五年内的毕业生;调查范围包括天津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八所高校。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385份。我们整理、分析有效问卷,明确了法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创业意识。

从调查结果看,法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对创业的认识存在明显的思维局限。93%的法科生表示目前并没有创业打算。调查显示,如果选择创业,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选择与法学专业相关领域进行创业的仅占29.87%;在创业模式上,自主创业且从事与法学相关行业的仅占33.77%。这充分表明,在当前环境下,法科大学生缺乏创业的热情、动力和欲望,创业意识薄弱。即使创业,法科大学生在创业时也不会倾向性选择与法律相关的领域,法学专业相关的创业机会不易识别且不明显。同时,许多法科生对创业没有清晰的理解与认识,缺乏对创业的正确理解。在关于如何看待创新创业的问题上,45%的法科大学生理解的创业是“要开创一份事业”,这种创业思维的局限性,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也是阻碍法科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原因。

此外,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法科大学生都认为,法科生创业的优势在于法律知识储备丰富,法律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强,在创业初期能有效规避不必要的劳资关系、知识产权等层面的纠纷,少走弯路。同时,目前市场上法律相关创业项目很少,市场前景广阔。但同时,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法律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专业上缺少技术创新支持,可创新项目较少,在思维、主观能动性以及行动力上也容易受到法律专业严谨、规范特点的影响而对创业产生观望态度,这种思维和认识的局限性限制了法科大学生创业的意向和热情。

二、法科大学生的创业困境

为切实了解法科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分析法律相关创业项目的市场定位和需求,探究法科大学生如何识别法律相关项目的创业机会以及优化创业路径,我们还实地走访了天津建嘉、北京大成(浙江)等5家律所,天津农垦宏达、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2家大型公司法务部,天津草帽众创空间、浙江紫金众创小镇等4家创业园以及浙江大学法律服务工作室,充分了解律师事务所的人才需求、大型企业的法律需求以及创业园的创业环境。综合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的结果分析,法科大学生创业面临主观、客观层面的诸多困境。

(一)主观层面

1.创新意识不足,缺乏创业动力

许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缺少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精神,对创业项目及其市场需求缺乏了解。而受法学专业严谨、规范等特点的影响,法科生整体思维偏向保守固化,缺少创业动力与创业热情。

2.对法学专业理解偏颇,对法律相关领域的创业理解不足

许多学生认为,学法律就是为了打官司,对法律专业的理解很狭窄,认为法学专业没有可创业项目。此外,大部分法科生对法律相关领域创业项目的认识理解有偏差,认为法律的作用仅限于提供保障和服务,缺少发现法学专业创业机会的敏感度,这种思维的固化使法科大学生创业愈加艰难。

(二)客观层面

1.创业门槛不均衡,创业环境待改善

目前,不同地区创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差异较大,创业门槛不均衡。在当前环境下,生活服务类创业项目准入门槛偏低,市场风险较小,成功率高。而像法学等专业性强、见效周期长且不显著的创业项目准入门槛则较高,创业成功率偏低。这种创业门槛及政策扶持的不均衡性也成为法科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

2.缺乏法学创业教育和创业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还不明确。大部分创业教育教材从国外著作编译而来,尽管体系完整,但丧失了中国特色。同时,只有少数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即便是在现有有限的创业教育试点中,其教学模式也大多采用知識传授型,明显缺失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大多法学院系的法学课程也处于理论阶段,应用性及创业方面的教育尚未形成体系。

三、法科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路径

当前,人们对法律专业性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法科大学生从事法律领域的创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广阔前景。例如,构建高校、企业、学生三方联动平台,整合优秀法律专业学生资源并向有需求的专业机构输出,即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此外,文书代写代办,开展定向法律培训,对接公众利益进行公益创业等,都是创业方向。此外,法科大学生创业的路径构建和优化也需要政府、高校、个人三个层面协同推进。

(一)政府层面

1、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鼓励和扶持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协作。政府尤其应在资金政策、社会保障等关键性问题上制定出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政策措施。其次,应设立专门的管控机构来推动大学生创业,推动创业扶持政策法制化,确保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实效h生,使创业者真正受益。

2、降低创新创业准入门槛和运营成本

政府应优化大学生申请知识产权资助政策,对大学生创业项目专利申请予以手续费减免和缩短审批周期等优惠,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准入门槛。政府还应进一步精简工商、质监、税务等商务登记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降低登记注册门槛,放宽法学等专业性较强领域创业的市场主体准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针时性服务。

(二)高校层面

1、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目前大多法学院系的课程尚在理论阶段,教学模式也受限于知识传授,实践环节缺失凸显。因此,高校应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实习实践平台,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多采用角色模拟、互动式、讨论式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效果立体、深入。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协助下,办理真实的案件,逐渐熟悉处理法律问题的程序,学习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案例。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为法律相关创业项目的创建及顺利运营奠定基础。

2、开展创业培训,完善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高校可以组织有强烈创业意愿和动机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全面了解从开办营业、税务登记到市场调研、公司策划、人员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运作方法。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模拟实操,利用实验室模仿实际运营过程。由大学生组成模拟公司,通过老师的指导,进行经营活动,同时,要由学院规范其各项经营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此外,高校要不断完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的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立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创业质量等列入标准,推动学生创新创业。

3.个人层面

1、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是否具备创业能力,对个体的创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法科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机会识别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同时还要正确理解法律相关创业项目,破除保守思维和对法学创业的固化印象,准确认识法律相关创业项目的市场定位和需求,提高机会识别的敏感度,不斷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2、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掌握创业动态,识别创业机会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学习和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导向,积极了解创新创业市场动态,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业选择。此外,法科大学生要充分运用法律专业知识,搜集市场信息、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选择具有潜在价值的机会,把握创业契机,并利用专业知识防范法律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