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代背景下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2019-03-29武泊含
武泊含
摘要: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后人称作“诗史”,他的诗歌影响深远,为中国古典诗歌以及唐朝社会历史变革发展探究留下了宝贵的素材。一个人的创作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渲染影响,因此,本文从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首先说明了时代背景及家庭环境下,个人思想的形成,其次分析了不同时期下诗歌创作的特点,最后重点剖析了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杜甫诗歌 风格 特色
一、大时代背景对杜甫的影响
在杜甫创作和生活的年代里,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以后,时局动荡,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放大,国家满目疮痍,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动荡不安的生活,使得他对人民的生活疾苦更加能够感同身受,忧国忧民的思想进一步加深,他开始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看待这个社会,因此,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方方面面,极具现实主义色彩,他希望以自己的诗歌警醒执政的官员们,希望他们能够真正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诗是当时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的时局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是供后世研究的重要历史素材。
(一)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
杜甫出生在一个思想保守的传统没落官僚家族,从小接受的 “忠君”“济世”的儒家文化教育对其影响很大,同时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他一生迫切的想追求功名从而可以重振家族往日的辉煌,我们回顾杜甫的仕途之路可以看到他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三次直接向皇上直接觐言,七次写诗给朝廷的官员请求举荐,可见他对功名利禄的强烈渴望,但是杜甫远没有李白那么幸运,他的仕途之路坎坷万分,郁郁不得志,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写道:“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大意就是说让自己的孩子饿死岂不惭愧。在当时诗人可以免除兵税和杂役,不至于过的如此困苦,可是他却还是如此狼狽,“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却在逃难过中被俘,后来又再一次孤苦漂泊,四海为家,从杜甫坎坷的经历就不难看出他忧国忧民,极具现实主义的诗歌形成的原因了。
(二)时代环境下个人思想体系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强调现实政治,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很多人从小耳濡目染身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杜甫也不例外,儒家思想对其价值体系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7岁就能自己作诗,出游翰墨场,成年之后就在自幼受到的儒家思想熏陶下,开始了考取功名之路,屡次受挫却又屡次迎难而上,直到45岁时才被任命了一官半职,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又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后来又不断追求其他功名,纵观他的整个人生,无论时局如何动荡,生活如何困苦,都没有阻挡他对功名仕途的追求,屡屡不得志,却又屡屡不放弃,究其本质,与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是分不开的,在唐朝中后期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时局动荡,人民身陷水深火热之中,他更是没有办法脱离现实去寻求所谓的浪漫主义,只能身陷现实世界的残酷无法脱身。这在他的作品中也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北征》《三吏》《三别》这些中后期的作品都透漏出了浓烈的对家国命运以及百姓困苦生活的担忧和同情,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情怀。
二、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
(一)少年时期
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正处年少风华正茂之时,这一时期的杜甫颇具浪漫主义风格,经常四方游玩,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游经洛阳的时候,偶遇了李白,两个人一起游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一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准备时期,写出了如《望岳》《画鹰》等诗,多给人一种雄伟壮阔的感觉,也体现了诗人内心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这一时期,杜甫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
(二)中年被困长安时期
杜甫在长安求取功名的过程中,被奸人阻挠,郁郁不得志,使得它能够冷静下来思考社会,这一时期他对统治阶级、社会、人民疾苦开始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对于现实社会也有了新的认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络绎不绝,他的诗篇开始有了自己的专属特色,同时也标志着他现实主义风格的基本确立。
(三)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之乱后,潼关失守,亲身经历国破家亡的杜甫,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安顿好家人,杜甫独自一人去投奔肃宗,中途经历了被俘、潜逃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做了左拾遗,不久又经历了放逐、还朝、被贬这一系列事情之后,杜甫对政治彻底失望,弃官而去。这一时期是他的创作高潮期,创作出了《月夜》、《春望》、《北征》等诗,这些诗多与现实和人民群众结合紧密,由景及人,描绘了国家动荡、战乱分离以及诗人自己的忧国忧民、感时伤怀。
(四)漂泊西南时期
在对官场彻底失望之后,杜甫拖家带口逃难到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来,四川严军阀作乱,他又不得以再次离开成都,本来打算回洛阳,但是中原战事不息,他又被迫漂泊到了两湖一带,最后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这一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大丰收时期,其代表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秋兴八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广为传颂的名作,而这些诗歌反映的内容也尤为丰富,“沉郁顿挫”的个人艺术风格,也达到了顶峰。
三、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一)设身处地的反映群众疾苦
因为诗人自己亲身经历过世间百态,所以他就能够设身处地站在疾苦百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说出他们所请所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简单呼吁。杜甫自己和家人体会过战乱带来的动荡不安、流离失所,因此,他也更能够明白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说贵族人家有享不尽的美味佳肴,只好任由它腐烂发臭;而平民百姓由于没有饭吃,只能悲惨地死在路边。只有真实的体验过这种底层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种真实骇人的字眼,才能真正明白底层人民群众的真正呼声。
(二)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情感色彩极为浓烈,而这种强烈的情感也是最能打动人的。杜甫的“沉郁”并不是代表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指其内容、题材的严肃、沉闷,情感的深沉、真挚。其中蕴含着的是一种豪迈的心境,那种沉郁的情愫造就了诗境的与众不同,更能发人深思。而“顿挫”指的是在创作中的表现手法大多沉着蕴藉,其诗韵律变化多、篇幅语境的转折也总是出人意料。
(三)创作语言通俗、写实
在创作人物的时候,能够把人物刻画的生动、真实是非常重要的,而杜甫深知这一要义,他的创作学习了汉乐府的经验,经常从人物独白、对话过程来刻画、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表达等,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在《新婚别》中那位新娘先是幽怨、感叹自己“暮婚晨告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的命运,后来又劝丈夫不要一心顾念儿女情长,应该把心思专注在一心杀敌,报效祖国上,人物内心由悲痛转化为坚决的心路历程都被诗人刻画的十分清楚,同时在这些诗中诗人还善于用精准的细节描绘来对人物进行深入刻画。
(四)大都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上文中也提及过,杜甫从小身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一生忧国忧民,时时刻刻心系国家社会的发展变革和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不断用诗歌记录着社会变革、群众生活。在儒家文化的渲染下,他用自己的才华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国家重大事件的发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出发,从多个方面揭示了达官显贵、底层群众等阶层的真实生活,其诗作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唐朝真实的历史面貌,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杜甫大量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描写真实的生活和人物的内心,把叙事与抒情、记叙与议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五)抒发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在杜甫的诗歌中“爱国精神”是贯穿整体的灵魂所在,唐朝的诗作众多,然而杜甫的诗作没有淹没在众多的诗集中,而是散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辉,除了我们上述所说的一些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以外,其诗中表达的深刻、强烈的爱国情怀也是能够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爱国主义的熏陶,使得杜甫时刻心系国家命运,忧国忧民。在国家繁荣安定时期,杜甫时常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寓情于景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在时局动荡之时,诗人又通过一些极具现实主义反映百姓生活疾苦、讽刺权贵的诗篇来体现自己的忧国忧民,《登高》中的“無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兴》八首由孤城的落日情景想到昔日长安的繁华景象,如果不是怀有深刻强烈的爱国情怀,又怎能写出如此诗句。
参考文献:
[1]赵华伦.浅谈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J].北极光,2016,(12).
[2]梁红.浅析杜甫怀乡诗的特点[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01):57-58.
[3]徐丽沙,徐方方.诗与心灵——浅析杜甫的诗歌风格[J].西江月,2013,(42).
[4]杨文庆.浅论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美学追求的异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4):84-85.
[5]许旭丹.悲风为我从天来——浅谈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6).
[6]刘婧瑶.浅析杜甫诗歌思想和意境变化[J].环球人文地理,2016,(08).
[7]陈桂华.浅谈杜甫律诗风格的多样性[J].古典文学知识,2014,(06):147-151.
(作者单位:延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