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9-03-29郑斌乔木罗秀圆

商情 2019年3期
关键词: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

郑斌 乔木 罗秀圆

【摘要】目的:了解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对策。方法:采用问卷法、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结论: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和引进人才、与区内外乃至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以及企业内部培养的方法,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对策建议:1.政府层面:制定人才专项政策和规划并加以完善和落实,为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在贵港市建立一所国内外联合办学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高校。2.企业层面: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培养等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3.高校层面:建立产学研协作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优化课程体系设置。4.社会层面: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相关人才政策的宣传;鼓励成立民间团体并充分发挥力量;完善社会培训体系,搭建人才学习交流平台。

【关键词】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攻坚时期,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未来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新能源作为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之一,将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因此,贵港市在保留原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2015年下半年,贵港市引进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广西贵港华奥汽车制造项目,并以该项目为龙头,吸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落户,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但贵港市的高技能人才数量、质量还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本研究在客观分析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需求,提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定义及分类

1.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

所谓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或专业技术知识,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生产活动,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活动作出一定贡献的劳动者。

2.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分类

按照人才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不同,可以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分为高层次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和基础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根据人才从事岗位性质不同,可以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分为经营管理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专业技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专业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而依据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又可以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人才、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造人才、新能源汽车产业管理人才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人才等(见图1所示)。本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主要指的是新能源汽车研发人才和制造人才。

(二)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现状

1.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现状

目前,在贵港市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性企业主要有三家。笔者通过设置问卷对三家大型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现状进行调研,结果如下:贵港市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员共有469人。其中,在性别方面:男359人,女110人;年龄方面:18-25歲的67人;26-35岁的269人;36-45岁的68人;46岁及以上的65人。学历方面:具有博士学历的1人,具有硕士学历的有6人,具有本科学历的73人;具有大专学历的有117人;具有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272人。技术资格方面,新能源人才高级以上职称12人,中级职称70人,初级职称176人,未获得职称的211人。

2.新能源汽车产业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1)性别结构分析

新能源人才男性占总人数的76.5%,女性占总人数的23.5%。可见,新能源人才主要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3.26:1。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年龄结构分析

新能源人才35周岁及以下占总人数的71.6%,36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28.4%。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总体较为年轻,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占比偏少,但26-35周岁有一定经验基础且年龄较轻的员工占比高达57.3%,发展后劲较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表2所示:

(3)学历结构分析

新能源汽车企业人才现有员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7.1%,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总数的1.5%,大学本科占员工总人数的15.6%;具有本科以下学历的占82.9%,其中,大专占比24.9%,中专及以下学历占58%。可见,新能源人才学历层次不均衡,本科以下学历为主力军。作为新兴行业,从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更多应该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太低,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博士更是寥寥无几,学历结构亟待优化。如表3所示:

(4)技术资格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目前拥有职称的人数占员工总人数的55%,其中高级职称占员工总人数的2.6%,中级职称占员工总人数的14.8%,初级职称占员工总人数的37.5%;未取得职称的占总人数的45.0%。可见,企业人才技术资格呈“金字塔”型,总体而言不太合理,且中高级职称占比偏低,特别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太少,即缺乏专家型人才;未取得职称的所占比例过大,表示人才素质相对较低。如表4所示:

二、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机遇

2015年,贵港市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招商、招大商”活动,贵港市各级各部门都积极参与到招商活动中,形成了“全员招商”的新局面,招商氛围前所未有,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落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及与其相关联的高科技制造业成为贵港市未来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当前经济发展大环境为新能源汽车人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贵港市正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初步发展时期。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人才政策上还处于探索时期。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从人才学历结构来看,以本科学历为主,所具备的研发能力较差。硕士学历人员偏少、博士学历的更是寥寥无几。从人才职称结构上来看,表现在高级人才较少,知识老化严重,且数量不多。由此来看,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整体学历偏低,缺乏高级职称人才,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开发与管理。

总体上,企业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仅缺乏既掌握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且缺乏知识结构能横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电子技术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2.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大量基础性产业人才,更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没有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难以发展,因为即使具有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的能力,也仅是停留在产品组装层面。贵港华奥提出了其生产能力为:大客车5000辆/年;轻型客车15000辆/年;电动轿跑车50000辆/年。而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贵港市相关机构培养和提供相关人才的支撑,但现实中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自身明显满足不了人才需要。目前,多数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传统汽车及零部件设计、维修等方面,而对新能源汽车急需的新能源动力发动机、动力混合技术、动力传输技术以及能源存储等技术人才的培养较为缺乏,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今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3.人才政策和环境不完善,人才吸纳功能不强

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相比,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政策还有不合理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还不够优化,城市尊重人才的氛围和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区位、经济发展、地域文化、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影响,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并不理想,突出表现为人才政策缺乏、人才吸引力较差等。虽然,2015年,贵港市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实际落实的人才政策并不多,不能调动现有人才从事创新和生产的积极性,更不能对外界人才形成強烈的吸引力。同时,由于贵港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职工收入水平在国内明显偏低,且城市生活环境及生活配套设施等与国内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别,企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也刚起步,未来企业发展有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都降低了贵港市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缺乏科学性评价。比如,在引才时缺乏针对性,学历要求比较高,但是地方政府在人才户籍、医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没有显示出政策优势,保障性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缺少有效措施等。

4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我国,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并且具有大量的科研人员,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企业拥有大量的资金优势,并且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较为准备,因此校企合作具有广泛的前景。但是,目前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尤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的热情较高但是企业对此并无太大兴趣,加之贵港市本身又没有自己的高校,本地的校企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5.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新能源汽车是前沿领域,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供参考学习的成功案例较少,因此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尚不健全。

首先,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工作予以一定重视,但高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投入了大量财力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但总体来看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从而造成了浪费。

其次,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目前企业比较注重短期的培训,缺乏中、长期的培训计划,从而导致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相脱节。

再次,缺乏有经验的研发人员,从事新能源相关工作的人员中从业经历不足五年的占比很高,一个有经验的研发人员同时要带几个学徒,培养成长周期较长;另外,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和新要求不断更新,对研发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专家能够及时研究学科前沿技术,并将前沿技术应用转化至企业产品开发中,同时将这些技术传承下来。

(三)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人才技术结构来看,从事基础加工的人员较多,而从事技术研发与管理的高技术人才远远不足,无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象,缺少年轻技术人员,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主要表现为:

1.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仅掌握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和生产工艺,而且能够不断吸收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2.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3.“能用、好用、长用”。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能够胜任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并能够长期稳定的为企业做出贡献。

三、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制定人才专项政策并加以完善和落实

制定专项的人才培养制度。立足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继续丰富和完善现有人才政策体系,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电机、电池以及动力传输等关键领域,制定重点人才扶持政策,从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奖励、人才流动、人才人户、人才家属工作和子女入学等方面重点加强扶持。积极推进人才政策的部门任务分解,把人才政策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同时制定相应人才政策评价考核机制,定期对重大人才政策实施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高人才政策的执行力和实施效果。从而为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创设宽松而良好的环境。

2.建立一所国内外联合办学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高校

贵港市是广西区14个地市中唯一没有自己高等教育的地级市。因此借助新能源发展的良好平台,以及国家对国内外联合办学的大力支持,引进一所高外前100强的高校,对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实现国内外联合办校,从而建立一所自己的高等学府,不仅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而且对于贵港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企业层面

1.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条件具备的大型企业中成立技术研发机构,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广泛开展各种自主创新活动,将生产制造活动建立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类中介机构和孵化平台的先进设备条件,进行科技孵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1)在原有校园招聘、网络招聘、人才推荐等基础招聘渠道上,开发猎头、定向挖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微招聘等新的招聘形式,以此网罗到更多高技术型人才。

(2)重视新能源汽车人力资源研究。重点引进、重点发展,形成人才引领、帮扶制度,建设管理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类人才库,加大人力资源储备,培养新能源汽车复合型人才。

(3)在企业内部制定高端人才引进专项政策,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人才梯次引进,形成具有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发展氛围。对引进的各类人才应主动为其提供各类支持,为其树立挑战性目标,利用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等机制真正使其发挥作用。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企业应加大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树立“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人才培养意识。

(1)充分发挥骨干技术人员的带动作用,建立高级人才培训制度,充实企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挑选一批骨干技术人员,派遣至新能源汽车领域知名高校进行培训,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信息,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自身能力,以此提升企业员工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2)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把人才培养当作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加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以提高技术人才素质。具体来讲,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依托区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针对低技术人才的培养则主要遵循本地培养和企业内部培养的原则,一方面为本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3.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为各类人才成长、施展才华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并注重根据人才的个性特点和企业未来需求对人才实施个性化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尤其要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级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学习终身化、制度化,让人才也能够实现科学发展。

(三)高校层面

1.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步谋求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将企业所需的知识融入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实现知识的提前导入与快速消化吸收。同时,企业能够为高校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尽快掌握该领域内的新技术新方法,从而培养出理论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人才。

2.建立产学研协作平台

依托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区内外乃至国内外高校联合建立的“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结合企业在应用研究及工程实践方面的强项,加快前沿基础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及产品的步伐,推进新能源汽车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发展进程。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双型”师资队伍、进行校企之间的良性合作互动是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有效方法。首先,高校通过聘请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中龙头企业研发带头人、高级工程师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育活动,与高校教师合作共同进行教育、实践和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从而形成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结构;其次,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中为其研发人员授课,为一些在实际工作中成长起来的研发人员补充理论知识,帮助他们进修提高科研层次;再次,高校也可选派具备活力且接受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顶岗培训,从而更新其知识和技术结构、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4.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第一,应结合企业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的性质和定位、内容及学时、学习目标、设计思路,评价指标、实施建议等。以核心职业技能和从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建立新的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重新组织课程内容,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

第二,根据企业新能源汽车的人才及技术需求,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增加电气控制、电池管理、软硬件设计、测试等相关课程;同时,应增设职业素养、服务型制造等课程,将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成专业知识好、交叉学科强、实践能力佳、职业素养高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考核标准应该以企业实际工作标准为参考,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工作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发挥良好的作用。

(四)社会层面

1.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相关人才政策的宣传

通过宣传栏展示、讲座培训、网络渠道等多种方式让全社会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大意义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明确的认识,尤其是产业领域内的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对产业政策、发展前景、亟需改善的方面等有一个较为深人的理解。同时,充分的宣传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队伍之中,或者选择相关的专业就读,不断使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2.鼓励成立民间团体并充分发挥力量

鼓励有志于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有所作为的相关人员自发组建产业协会或民间团体,建立相互交流的合作平台。一是进行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协同创新。二是联合起来集中进行人才招聘,组团赴省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三是建设协会或民间团体的网络平台,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新的政策、最新发展动态、省内外先进经验以及其他相关消息,为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引导和经验借鉴。

3.完善社会培训体系,搭建人才学习交流平台

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联合,建立与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职业培训的社会网络,发挥它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在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行业组织、社会办学机构主要围绕人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进行培训,为各类各层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提供专业培训。

猜你喜欢

贵港市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
墨韵书香
贵港市在全区率先成立民办学校党委
人社局荣获全市2016年招商引资工作优秀奖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