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下汉语邀请类假拒绝的语用失误研究

2019-03-29贵文春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失误

贵文春

摘要:作为一种礼貌策略,假拒绝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邀请类假拒绝,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正确领会他人意图、判断假拒绝和真拒绝,从而避免出现语用失误在人机交往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记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邀请类假拒绝现象,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下深入分析邀请类假拒绝的语用失误现象,从而发现邀请类假拒绝出现语用失误的动因主要是言内之意的语义表达模糊以及言外之意理解上的偏差。

关键词:邀请类假拒绝;语用失误;言语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2.082

1引言

假拒绝作为一种礼貌策略,在人际交往中是普遍存在的,其实在国内外都有假拒绝的例子,而在中国尤为常见,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语用学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拒绝这一言语现象研究得比较多,而鲜少有学者研究假拒绝,而且学者们大多研究假拒绝的特征、功能、实施策略等。

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汉语假拒绝的是卢志芳(2003),她对假拒绝的定义、分类、特点、环境、因素、策略等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此后对假拒绝的研究开始增多,如姚颖(2012)对虚假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界定。赖会娣(2013)对英汉虚假拒绝语进行了语用对比研究。冉永平(2014)提出虚假拒绝的双向性和区别性特征,等等。通过查阅前人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侧重于概念,如对假拒绝的定义、分类、功能等都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而假拒绝的实际作用却很少引起重视,特别是假拒绝的语用失误。大多数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假拒绝成功的例子,而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发生假拒绝的语用失误,其背后的因素很值得探讨。因此,本文将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汉语假拒绝的语用失误进行定义,并深入分析、研究影响假拒绝出现语用失误的因素,从而尽量避免出现语用失误的发生,保障正常的人际交往。

2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L Austin)提出,美国哲学家赛尔(J.Searle)加以修正和发展的,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体系。语言是人类基本的行为单位。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言外行为可以看成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而言后行为,也叫言后之效,指让听话者听出自己的言外之意,并做出说话者希望听话者完成的行为。

奥斯丁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分为三大类: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以言指事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说出了某个话语具有一定的含义和指称;以言行事指说话者在说话时表达了超过语言本身的另一层或几层含义,也可称为言外之意;以言成事是指语言的实际后果。奥斯丁分类为学术界普遍接受,本文也将根据此分类来分析汉语假拒绝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3假拒绝的特征、功能及语用失误现象

3.1假拒绝的特征与功能

从假拒绝的定义可以看出,虛假性是假拒绝言语行为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征。在假拒绝言语行为中,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方便直接接受别人的邀请和请求,或者是为了满足礼节上的需要而首先表示委婉的拒绝通常会经过邀请-拒绝-再邀请-接受这样一个过程,并非发自内心,即假拒绝。

假拒绝言语行为可以实施成功,就是在行为双方都有共识的情况下才得以发生。如果一方是在假拒绝,而另一方以为是真拒绝,没有达到会话目的就可以归为语用失误。因此共识性是假拒绝言语行为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

假拒绝的矛盾性指拒绝者本来不想拒绝,但是碍于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先表示拒绝,反映了拒绝者的矛盾心理。矛盾性也是假拒绝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出于礼貌发出邀请,而邀请的真诚度模棱两可,因此在收到邀请时,人们第一反应会先拒绝以试探对方的态度,若后续执意邀请,就可判定是诚意邀请,这时便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回答。

美国哲学家Grice(1989)认为,在所有的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方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合作原则。在真实情境中,并非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出于因素的需要,人们会打破合作原则,但这不但不是违反了礼貌原则,相反,而是为了遵循礼貌原则做出的反应。

3.2假拒绝的语用失误现象

一般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合关系正确的句子,但由于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说话人不自觉的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研究的假拒绝言语行为也是从语言使用的可接受性出发,来研究假拒绝中的语用失误。假拒绝中的语用失误在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指的是拒绝者由于表达不当,或者错误估计他人的理解程度和当时的环境差异,造成他人没能领会他的假拒绝,错误的当成了真拒绝,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是言语行为中汉语假拒绝的语用失误。

4言语行为理论下的汉语假拒绝的语用失误分析

汉语中的假拒绝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拒绝者表示拒绝的时候,就同时表达了其言内之意、言外之意以及言后之效。而当听话者受思维模式差异、文化差异、语言规则差异等因素影响,未能成功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把假拒绝当成了真拒绝,那么就造成了假拒绝的语用失误。Searle(1969)指出,实施言语行为最简单的方式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确切的表达出这句话的字面意义,字面意义和说话意图相吻合即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也可称为直接言语行为。但更多时候,人们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实现说话的意图,也可以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假拒绝也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一种。人们所表达拒接的句子结构,和他通过拒绝这个言语行为所要表达的功能存在着间接的关系,即间接言语行为。在假拒绝言语行为的顺利实施,受到诸多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一旦缺失某种必要条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因此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对更加深入理解假拒绝言语行为以及避免产生语用失误具有重要意义。

4.1思维模式差异

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成长经历、社会经历、甚至地域的不同的影响。男人、女人、老人、成年人和小孩,不同的人都存在明显的思维模式差异。这对于假拒绝言语行为也有同样的效果,如果拒绝者和被拒绝者存在这种差异,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语用失误。例如:

例1:A和B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A本来约了B晚上一起去看电影,然而临时工作上有点急事,没办法去看电影了,B心里很不开心,但也没有表现出来。后来A忙完了,再约B出来吃点东西。

A:终于忙完了,这么晚了,没有合适的电影看了吧,要不要出来一起吃点东西,加班饿死了。

B:我就不去了,你饿了自己去吃吧。

A:真的不去?

B:嗯,不去,很晚了,我先睡了,晚安。

A:那好吧,晚安。

很容易看出来B其实并非真实拒绝,但又没有直接说真话,所以想通过这个拒绝让A看出来自己已经生气,而A并未察觉到这个假拒绝,造成交际失败。这种情况就是由于男女之间的思维模式差异而造成的假拒绝上的语用失误。因此在面对别人的假拒绝,我们应该不止是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来思考该拒绝的真假性,而应该试着从对方的思维角度来思考,这样才能更有效的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避免出现语用失误,引起双方的尴尬,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

4.2文化背景差异

文化背景差异就比较好解释了,主要是受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导致了在其各自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也有着迥异的解读。对于假拒绝言语行为来说,联想也是很重要的,拒绝者提出的假拒绝,往往需要被拒绝者通过联想来揣度拒绝者的真实意图,而联想的不同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联想发生失误,假拒绝必定发生失误,从而引起假拒绝的语用失误。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南方与北方之间由于地域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北方人大多性格豪爽大方,做事情不拘小节,有什么说什么,而南方人则心思比较细腻柔软,说话可能会经常绕几个弯子,所以南方人去北方,或者北方人去南方,都会因为各自文化的不同在言语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下面举例说明:

例2:A是南方人,高考后选择了去北方读大学,开学第一天,认识了室友B,B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两人约好一起去吃午饭。

A:好饿啊,忙了大半天终于把开学的事弄好了,我们一起去吃午饭吧。

B:好啊,走吧,我请客。

A:这怎么好意思,还是我请吧,呵呵。

B:嘿嘿,那好吧。

A:额……

其实例2中A其实只是随意客套一句,并没有真的想请B吃饭的意思,毕竟初次相识,两个人还不是很熟;而B本来是真想请A吃饭的,看A提出拒绝,觉得谁请都无所谓;A看到B直接就接受了,没有此意但这时也不好推脱,可能心里还会觉得B喜欢贪小便宜,对B可有成见。这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联想差异,从小在北方长大的B看到别人拒绝,就以为是真的拒绝,仅从对方话语中的表面联想到对方话里的含义;而A作为心思细腻的南方人,会通过对方所说的话联想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这里举例不带地域偏见,从典型的南北方人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这点,可以了解到每个人的说话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各自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免造成语用失误,影响人际关系良好的交往。

4.3语法规则差异和语言差异

语用规则包括社交语用和语用语言规则。社交用语规则日线爱不同场合人说话方式的正式程度。另外,对于不同的人,亲疏不同也存在不同的社交语用规则。在面对熟悉的人的时人们讲话会轻松随意,有时甚至会有特定的语言规则。不过由于这些都是人们可以很容易控制和避免的因素,出现语用失误的可能性比较小。语言差异指一些不恰当的语言输入,会引起语用失误。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会比较容易出现,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的假拒绝现象,所以这里也不再深入分析。

5总结

假拒绝是一种比较有趣的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与汉语言文化中,生活中也特别常见,但并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假拒绝中出现的语用失误现象。本文分析了假拒绝的定义,特征和功能,特别研究了假拒绝中的语用失误现象,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解释了假拒绝实质上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理论息息相关,并分析了出现在实施假拒绝言语行为时发生语用失误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思维模式差异、文化背景差异、语法规则和语言差异,尤其着重解释了思维模式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这两大因素是影响语用失误最常见的因素。当然,本文还有一些没有涉及的地方,如假拒绝的实施策略,这个也可以成为研究如何避免假拒绝语用失误的要素,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Austin,John.Langshaw.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Austin,John.Langshaw.Sense and Sensibilit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Searle,J.R.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5]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 CUP,1979.

[6]赖会娣,冉永平.英汉非真诚拒绝语的语用对比研究[J].语言教育,2013,(6):33-41.

[7]卢志芳,现代汉语中的假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8]冉永平,赖会娣.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人际语用理据分析[J].外语学刊,2014,(02).

[9]姚颖.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探析[J].语言教育,2012,(3):31-32.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美剧中拒绝策略的研究
称呼语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