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博物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019-03-29冯桂淳

理论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发展

冯桂淳

摘 要:当前是我国博物馆事业获得空前发展的时代,然而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博物馆现有管理工作滞后的现象是博物馆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本文针对博物馆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探索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1 — 0168 — 03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本世纪以来,公立和私立博物馆以及各类专业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陈列馆等等犹如雨后春笋,纷纷出土,至2015年底,我国博物馆就有4692家之多,并且有继续增多的趋势,可以说,大量出现的博物馆是我国增速最快的文化机构。当前是我国博物馆事业获得空前发展的时代,2014年应运而生的贵港市博物馆,有幸搭乘了这辆历史快车。作为新建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在近四年的运营过程中,暴露了一些管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地指出和解决,将对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笔者根据多年来参与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的体会,对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博物馆现状与惶惑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博物馆现有管理工作滞后的冲突是博物馆最主要的问题。长久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博物馆,其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而博物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经费筹措和使用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步伐趋于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行業和整个社会的进程,就贵港市博物馆而言,主要表现为:

(一)博物馆的建设与使用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力发展中,政府在博物馆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可以说,政府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建设的成功与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地方政府因盲目追求政绩工程,使博物馆的建设走入了误区。

贵港市博物馆的建设采用的是委托代建,委托政府下属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代为建设,可以说是政府的“交钥匙工程”。由于代建方缺乏对博物馆建设特殊性的认识,对博物馆建筑所需功能不了解, 最终代建方完成交付的博物馆建筑场馆与博物馆方面的专业需求发生了偏离。为了赶任务,不进行二次论证,对项目一次论证存在的问题只进行了初步修改,就不给予充足的二次的论证来深化设计的时间就施工,给博物馆的建设造成一些难以弥补的硬伤。如馆的大门、后门和展厅门都狭窄过小,很不科学,很不利于大型展品布展的进出和人员疏散,被迫变更设计与翻工重做。更甚者,由于上级领导班子变动,新来的领导认为有关设计理念不合其心意,一句话就把己通过的部分建设方案否定,要重新设计变换位置。造成设计、材料、人力、财力、陈列展示、安装建设工期等方面的巨大浪费。在这里的供与需、建与用的关系脱节,而建筑一旦完成就很难再改变,博物馆方面只能被动地接受和使用,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今后业务活动的展开。

(二)博物馆自身属性和定位不明确。

有的博物馆在建馆时追求大型博物馆的模式,而忽视了地方博物馆应根据本地区文物资源特色和实际规模情况进行合理定位。缺乏长远的规划与安排,仅停留在短期效应上。只注重场馆的硬件建设,忽视相应的软件配套建设。如博物馆急需的专业人才、编制、常规运营管理经费等,更难为博物馆建成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保障,比如博物馆期盼的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等,这种出现在博物馆建设中的只顾“生”,不管“养”的现象,给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成为制约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难以认清发展方向,给博物馆具体业务工作造成了混乱。如文物的征集、收藏和研究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侧重点,收藏和研究的基础工作与陈列展示的中心业务脱节,直接造成了陈列展示中的文物缺乏系统性和内在联系,难以形成专业性的展示主题内容,或展示主题内容缺少专业研究成果的支撑,导致博物馆的陈列展示缺乏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其结果必然失掉了观众。博物馆离开了观众就丧失了生机,给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故自国家文物局于1997年启动“陈列展览精品工程” 以来,在每次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比中,又能有几家基层博物馆榜上有名呢?

(三)博物馆在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艰难。

博物馆一方面承担着社会的公益性服务,免费开放为公众提供更多了解历史、欣赏文物和陶冶情操的文化精神产品,另一方面博物馆的业务活动处于市场化的大环境中,一切都离不开资金作为前提来支撑。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大多靠政府经费拨款,而往往一些地方财政也仅仅是吃饭财政,心有余力而不足。而作为公益性的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在面对市场经济催生财富效应,造成通货膨胀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博物馆日常运营管理和维护的成本。随着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的现有设施和服务功能亟待改善,更加重了博物馆的经济负担,致使大多数基层博物馆日常运营艰难,能做到保一方文物平安已是万幸。

因此,公益性的博物馆事业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困惑尤为突出,在当前博物馆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博物馆自身内在的积极能量未能集聚、激活和整合优化,管理水平不高,各方面的工作处于被动和匆忙应对的状态,极不利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管理的特殊属性,贵港市博物馆也不例外,同样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窘境,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快速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有待完善,无论是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还是博物馆教育与服务、人员队伍配备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因而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主要表现为:

1.存在安全隐患较多

我国的国有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运营经费经常捉襟见肘。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因拿的是“铁饭碗”,工作责任心淡薄,上进心不强,对场馆潜在的安保风险工作及其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

2.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博物馆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基层博物馆中大多数工作人员是外单位调入,专业不对口,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不能独当一面修复文物等等,人浮于事,日常业务工作难以开展,疲于应对绩效项目和中心工作。

3.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修复还是展出等等,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管理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文化自信,各类博物馆数量迅速增加。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律制定,提升资金投入,加快培养造就人才途径等,以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于1982年颁布,先后四次修订。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后,国内博物馆管理日渐规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著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安全工作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开展安保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让他们掌握必备的安防技能,使他们做到忠于职守,守土有责。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伏》,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规定予以处罚。建立安保巡查或抽查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对失职者严肃追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等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加快提升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积累及投入。

积累及投入资金不足是影响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国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博物馆的财政投入,并采取税收优惠、费用减免、财政补贴等形式引导民营资本,甚至外资资本积极参与博物馆建设运营。同时,可以学习国外的文化政策,依托基金会对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进行运营。要加强对基金会及其运行项目的法律监督。???

(四)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加快培养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把对人的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去开发、利用。要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在传统观念上要有四个转变,从而为社堤供优质高效、公平的公共文化。

1.强化培训与教育。人事管理的办法是法规制度的管理,而不是“人盯人”;应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的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人事管理机制。人事管理的对象是人才资源,而不是人头或劳动力。人事管理的内容是开发、利用人才,而不是保管、储存人才;采取政府直接购买或是加大补贴等方式,提高博物馆研究、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加强博物馆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实施定向式人才培养方式,使历史类博物馆实现有人来、留得住、能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应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抓紧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加快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4.逐步采用量化的指标来确定人才标准。进行数字化管理,逐步建立起博物馆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并与国际接轨,吸纳优秀人才。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采取公开公正,择优录用的原则。

(五)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全保障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结束语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类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外在力量的推动仅仅是博物馆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因素的作用才是博物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目前中国的博物馆正在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转变之中,博物馆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其发展还将要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应牢固树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技术、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的综合系统工程。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要在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通过不断地进行博物馆系统内外的变革,使博物馆各项活动的发展在不断提升的层次上进行。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

〔参 考 文 献〕

〔1〕李文儒,叶春,李耀申.上海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0,(01).

〔2〕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宋向光.博物馆藏品的阐释〔J〕.博物馆研究,1998.

〔4〕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国办发[2011]37号).

〔5〕陈成军.英国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观〔J〕.中国文物报百年文博特刊,2005,(09).

〔6〕董琦.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场所〔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李丽.浅析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C〕// .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0年会暨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博物馆管理发展
博物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图说创新发展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露天博物馆
教师发展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