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爱育推进育人工作新发展

2019-03-29赵蓓蓓

理论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赵蓓蓓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題”。基于时代发展和现实困境,正确解读爱育深入开展爱育对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调整及“中国梦”的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借由多方面、全方位的途径与策略,使大学生掌握爱的话语权,自觉成长为“爱”的使者,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全新风貌。

关键词:爱育;大学生;途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1 — 0147 — 03

我国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及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基本形成了以德、智、体、美、劳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体系,并且一直在人们的认可中被沿用。但教育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得不到满意解决,甚至产生新的疑难问题,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捉襟见肘。追本溯源就在于长期以来,日常生活和教育体系中缺少了至关重要的一环——爱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新时代高校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当前育人工作进行优化,借由爱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一、爱育的内涵与解读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的思考与探索从未停止,对爱的追寻与论述不曾停息。爱是人类对自身及其生存世界的一种普遍关怀的思想情操及相应行为,内蕴为思想情操,外显为实践行为。〔2〕10人只有充满爱,人生才会更富有意义。而爱的情感、思想、行为的培养需要爱育。

所谓爱育,就是教育人学会付出爱、获取爱、创造爱和享受爱,是关于人类爱的教育和培育,也就是关于人类对自身和生存世界的一种普遍关怀的思想情操及相应行为的教育和培育。〔2〕32具体表现为“爱的认知解读和理论教育、爱的健康情感的教育和培育、爱的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培育、爱的高尚行为的教育和培育”四个方面内容,是一种由知、情、意、行的形成转化过程。最终,培养人具有全面且立体的爱的素养。

(一)爱育是一种爱的认知解读和科学教育——探寻爱的真谛

爱是人类说得最多又耳熟能详的高频词,当人类进入理性世界时,似乎又成为一个抽象的字眼,变得似懂非懂、歧义丛生。认识是行为习惯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难以产生正确的爱的行为。正如毛泽东所言,“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3〕871无知之“爱”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不深刻理解爱,爱育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和空洞的说教。爱育包括爱和爱的教育与培育,一般说来,人们对爱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助于将其转化为相应的信念和行为。因此,阐明爱的内涵、揭示爱的本质、把握爱的意义,纠正人们对爱的认知偏颇,成为爱育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

(二)爱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培育——激发爱的情感

就普遍意义而言,爱是人内心最自然而然生发的一种情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爱育则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知识教育或行为引导加以获得,对人、自然和社会产生相应的情感,由此丰富人的情感,增强爱的观念,促进人爱的情感走向成熟,从而真正体会到爱的阳光照耀下内心的幸福与情感的高尚。所以爱育也是一种开拓和加深对有益情感的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是开阔和加深人对于应该肯定的事物的爱的广度和深度的教育。〔2〕34

(三)爱育是一种思想观念教育和培育——坚守爱的意志

爱育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爱的知识的获得,而是让人理解爱、学会爱和释放爱,将世间的一切人和事物结合在一起,经过人意识的处理,形成并树立更加理性的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爱来谱写生命的乐章、生活的真谛,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更加完善、精神变得更加崇高。其中,爱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人们科学地认识到爱在世界中的位置,爱对世界的意义。〔2〕35同时,爱育又要人体会到爱对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个人、他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让人感受到爱的价值所在,在社会认同中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因此,爱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爱育是一种行动教育和培育——践行爱的方式

爱当然是思想的东西,然而它却表现为行动。爱不只是隐含着一种态度或是一种内心活动,更是意味着爱的实践。〔2〕39想爱不等于爱,爱需要通过积极的、基于意愿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仅仅内存于人类的精神世界而没有外化为人类日常的现实行为,爱便失去其存在价值。同时,爱是一种双向性的动态创造的循环过程,是在接受者与给予者爱的互动过程中的对于爱的肯定的情感体验。能施与爱,接受爱,满足自身的需要,重视他人的感受,便会拥有真正的幸福。因此,爱育就是教育人学会付出爱、获取爱和创造爱。

二、爱育对优化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与社会的进步发展相伴而生的是物欲的增长、精神的沦丧,导致人的心中缺少爱和社会爱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不了爱育,但又离不开爱,爱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力量。〔2〕149以爱育改进和推动育人工作的发展是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对于肩负时代责任与荣光的青年大学生。

(一)理论意义

1.有助于掌握爱的话语权

爱在人类的世俗话题和理论著作中至今仍是莫衷一是,难以形成令人心悦诚服的爱的共识或云集响应的爱的理念。爱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宗教主导着。进行爱育的首要理论意义就是澄清爱的本源,使大学生“真正了解爱的科学内涵,领会爱的真实存在,把握爱的价值意义,最终夺回爱的话语权”。〔2〕43

2.有助于构建爱的科学理论体系

对于爱的研究在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至今,既没有编写过任何系统的关于爱的教科书,也没有专门设置关于爱的教育科目。〔2〕43从现实情况来看,爱还只是潜藏于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其中一个不明显且易忽视的内容,最多也只是进行一些零碎式、片面化的研究,谈不上形成爱的独立理论体系。通过爱育,引起各高校、学界的重视,推动爱育的研究,从而构建爱的科学理论体系。

3.有助于完善教育理论体系

目前的国内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从人本出发,人类的教育理论体系应该由德、智、体、美、劳、爱等共同构成。缺少爱育的教育体系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因而,只有通过爱育,才能创建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境界。〔4〕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追求人类彻底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状态的美好愿望,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主要包含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体需要的全面满足,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5〕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及爱等在内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和谐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通过爱育,科学地确立大学生成才的多重维度,能够更好地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身心得到和谐,促进其全面发展。

2.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但必须理性地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需要社会各种要素的结合和各种力量的共同作,而爱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对自我的爱、他人的爱、自然的爱、社会的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重要的精神保证。由此,通过爱育,培养大学生爱的情感、能力和责任是实现中国梦理论上的最佳选择和实践上必备要素。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又都需要一个和平而稳定的环境。对此,仅仅依靠制度规范是不够的,各国之间应该显示出更多的爱与善意。正如弗洛姆所言:“爱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是维系人类、民族和社会的纽带,是将人和世界结合起来的本质力量。”其中作为全球治理的可持续力量,青年大学生将爱的理论转化为爱的实践,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美好未来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和世界意义。

三、开展爱育的实践途径

爱育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落实爱育理念、构筑爱育氛围,需要有系统全面、行之有效的多重途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爱的条件、提供爱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爱的情感、学会爱的表达,推动育人工作的新发展。

(一)以“爱育课程”为主体

学校是传递真、善、美的地方,是爱育的主要阵地。〔2〕153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爱的品质和爱的行为习惯,需要在多方面做出努力和调整,使学子们置身于符合身心发展的、充满关爱及互爱的校园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觉成为爱的使者。

1.转变育人理念

高校教育工作历来重认知而轻情感、重知识而轻实践、重科技而轻人文。新时代,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国教育理念依然尚未完全摆脱工具化、功利化倾向的传统。缺乏情感的倾注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因此,要转变、更新育人理念,坚持以爱育人,尤其是要落实以人为先、以爱为先的新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为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理念指导。

2.创设教学内容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格调人,爱育是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爱育包含爱人教育、爱自然教育和爱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丰富内容:爱人教育是爱自己与爱他人的统一,爱自然教育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爱社会教育则是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及国际主义教育。爱育与德育、智育等一样,有其独立存在的根据、内容和作用,彼此可以相互贯通却不能相互代替。因此,高校在坚持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统一的原则下,一方面,应在理论上构建爱的理论体系、在学科设置上创建爱育课程;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爱的相关素材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人文学科中利用爱的相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爱的渗透。

3.规范教育方法

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方法得当,就能事半功倍。因此,实施爱育要有科学的方法,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多种方法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爱的教育。鉴于爱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短时间就能奏效。“爱育课程”前期以理论教育方法为主,使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认知爱;中期以实践教育方法为主,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爱;后期以自我教育和榜样教育法为主,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突出爱;作为终身学习的课程,要始终贯穿综合教育方法,使人在生命历程中内化爱。具体形式如爱心讲堂、爱心家访、爱心助学、爱心义卖、爱心义工及其它的有效方式等。

4.提升教师素养

爱育是一项潜移默化、随时随地的思想交流与行动表率,不是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就能做好,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无私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要求广大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提升自身的素养,以情动人,在语言行为上,用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以亲切的语言打动学生、以真诚的笑容温暖学生、以宽容的心胸对待学生、以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但又做到爱而有节、严而有度,使爱育发挥最大功效。

(二)以“服务社会”为依托

作为一个个在社会群体中生存的个体,在当今社会风气影响下,高校教育受到社会庸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社会各界以或正面或负面的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强化或消解。大学生应该在爱育的指引下,服务社会,学会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爱国家,成为一个 “爱”得全面、“爱”得和谐的公民。

1.强化政府在引导爱育的管理职能

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现代人正积极被动地成为市场体系的附属物、生活的异化物。而政府与其规划形成的社会对爱育的构筑具有重大的任务与责任。政府转变思想,在此基础上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建设进行引导,通过文件的规范性、强制性与固定性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爱育的发展。政府从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更强调对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为青年搭建好成长的舞台,引导当代大学生将爱自己与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

2.利用大众传媒打造爱育的公共舆论环境

大众传媒表现为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许多具体的形式,但总体来看,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覆盖面广、传递迅速、时效性强、影响具有增殖力。大众传媒为爱育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日益增长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需要社会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作用,〔2〕158利用大众传媒的特点,打造爱育的公共舆论环境。特别是处于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需要用新的范式来解读爱育。大学生作为新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大量开放的信息打开了封闭的心理、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但也给爱育的实施带来一定的挑战。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因此,大众传媒传递真实性的同时,要带给人积极的正能量,使其成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和对大学生进行爱育的有效载体。

(三)以“家庭教育”为补充

家庭是人生的始发点,是培植爱最基础的土壤,是滋润一个人爱的活力。〔2〕150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最初形式,人在家庭的影响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家庭代际相传和扩张,影响个体的终身发展。正如习近平重视并强调的,“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家庭教育作为人成长成才的底色和基础,以细水长流的态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营养。

1.重视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风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家庭教育没有受到重视。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溺爱等都将是对大学生展开爱育的考验。父母应该摆脱教育只是学校应尽职责的误区,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倡导与社会主旋律一致的家庭教育内容,营造家庭和睦、言行一致、爱而不溺、严慈相济和孝敬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家风,因势利导地做好爱育工作。父母长辈融化在爱之中的家风和家教是最能融入子女血脉的东西。对此,更需要家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和培养孩子爱的思想和爱的感情,发挥家庭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2.发挥母亲在家庭爱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7〕586女性拥有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角色,结合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天然优势,在推动家庭和谐中起着男性无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同时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在道德伦理教养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上也发挥着关键和核心作用。弗洛姆曾写道:“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8〕61因此,女性应以独有的才智和对爱与美的感悟,带领家人浇灌出家庭爱的绿洲。

(四)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合力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力论对爱育的构筑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方法指导。爱育的良好实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培植的爱只是个点,学校培植的爱最多是条线,而社会培植爱的面。〔2〕158爱育的全面开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创造各种爱的条件,完美配合,形成合力,使其整體合力的效果大于各个力量机械相加之和的效果。毕竟合力和它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差别。一方面,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彼此相互协同运作的互动体系;另一方面,注意爱育内容的衔接性、方式的配合性。例如:加强综合治理,努力化解社会对学校爱育效果的抵消状况;畅通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促进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开展亲职教育,举办家长培训班,对典型家庭大力宣传和表彰等。由此,进一步完善合力机制,发挥合理机制的有效作用,构建起一张布满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爱育网,但要以喜闻乐见、刚柔并济的形式,避免引起大学生的反感。

总之,爱兼具感性与理性,是知行意统一的思想情操和真善美的内在灵魂,需要高校用科学的理论灌输爱的具体内涵,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途径引导、感化大学生,使爱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积极情感和主动行动。借助爱育,将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与情感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效性与亲和力,推动育人策略的新发展,开拓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10(2).

〔2〕崔德华.爱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政,崔德华.关于爱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95-98.

〔5〕窦爱兰,葛耕富.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3):15-18.

〔6〕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18(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艾·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大学生就业趋势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