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纽约时报》看数字时代新闻专业主义

2019-03-29杨嘉宁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纽约时报数字时代

杨嘉宁

摘  要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导下,美国新闻事业在世界迅速崛起,独立报刊的诞生标志着美国新闻专业主义迈入新的高度,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之所以能一直在世界新闻业享有较高的高声誉,源于它与时俱进的办报理念,在数字媒体时代,《纽约时报》不断丰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使之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时代特征相匹配。文章以《纽约时报》为例,论述新闻专业主义在新技术下的变化特征,分析这种转型的利弊,并在文章最后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纽约时报》;数字时代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2-0080-03

1  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溯源

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起源于美国。19世纪中后期,政党报纸创始人逝世使得政党报刊退出历史舞台,商业报刊崛起,而商业化报刊为吸引受众眼球,经常采用带有煽动性、耸人听闻的标题的黄色新闻,甚至编造像“月球骗局”那样的假新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兴起。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在新闻客观性基础上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同时重点强调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美国新闻专业主义进入萌芽期。美国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从政党新闻过渡到对公民生活的殷切关心。新闻报道的公共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然而19世纪美国新闻专业主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廉价报刊的主要依托于个人经营,报业之间未形成约定俗成的出版宗旨和经营理念。至19世纪80—90年代,独立报刊的不断壮大使得专职记者群体逐渐规模化,这使得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有了组织基础。至20世纪中期,由美国民主政体、实证科学原则和公民意愿的强烈催生,新闻专业主义从而发展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正式提倡媒介专业化:“我们建议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化水平的公共服务”。从此标志着新闻专业主义逐渐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迅猛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学者菲利普·迈耶提出“精确新闻”这种报道手法,要求采写新闻要像算术和统计那样“精确”,这标志着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对记者的采写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新闻专业主义从对新闻准确性的要求过渡到对精确性的要求。

笔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新闻业朝着为受众服务的角度发展,受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和精确性进一步提高,新闻专业主义在全世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成为世界新闻工作者普遍遵守的职业规范。

2  《纽约时报》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纽约时报》于1851年由雷蒙德和三位同事创办,1857年该报正式改名《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剔除了太阳报、先驱报的煽情主义作风,也摒弃了《论坛报》激烈的政治态度,以新闻详实、报道客观和言论公正为办报原则。《纽约时报》摒弃了黄色主义新闻做法,坚持严肃的办报方针。1896年《纽约时报》的继承者雷蒙德提出“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的经营意图。

尽管在美西战争的时代背景下,煽情主义新闻已在美国新闻界普遍流行,19世纪美国新闻业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纽约时报》却别具一格,率先提出媒介社会性先行的办报宗旨,倡导新闻以满足受众知情权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904年奥克斯聘请资深编辑范安达为《纽约时报》的总编,在范安达的精心规划下,当时最著名的泰坦尼克號沉没的新闻得以成功报道。在一战和日俄战争中的报道中,《纽约时报》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平公正的报道风格和对媒介社会性的坚守奠定了《纽约时报》在美国报业的地位。20世纪初期《纽约时报》每期的刊发量超过10万份,这表明《纽约时报》率先将新闻专业主义融入办报理念的做法大获成功。《纽约时报》生产的新闻,其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时新性领先,显著性突出,同时《纽约时报》依据受众兴趣刊发满足不同受众兴趣的专栏,具有较强的新闻接近性,因此新闻价值较高,只有新闻价值较高的媒体才能屹立新闻业不倒。《纽约时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优先运用和不断坚持使得它成为面向上层读者的严肃型现代报纸的先驱,从便士报到上层报纸,《纽约时报》的发展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甚至在今天《纽约时报》已成为美国报业的“代言人”,提到美国报业就会想到《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为世界新闻专业主义的长足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世界报刊业发展呈现了断崖式的下滑,进入黑暗时期。网络新闻的及时性和便利性使得传统报业逐渐萎缩,新闻业进入数字媒体时代,而此时作为传统媒体的《纽约时报》依旧保持着固定受众,媒体收入依旧稳定,甚至吸引了许多新用户前来关注,除了它积极向Netflix等流媒体学习开通网络订阅业务外,最重要的是其对新闻专业主义在数字媒体时代内涵的正确理解,并实时更新报刊的经营模式。

数字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可选择性变多,因此报刊若想继续保持活力,必须坚持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放在首位,而这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不谋而合。《纽约时报》通过电子邮件和评论直接与受众接触,根据受众的反馈,分析得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并优化搜索引擎,为用户推送其关心感兴趣的新闻议题,也就是较大地提高了新闻接近性。《纽约时报》认为,在数字媒体时代,用户更希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能主动找到他们,而不是自行寻找媒体中自己感谢兴趣的新闻报导。《纽约时报》根据用户在网站上浏览的信息,主动让新闻报导“送货上门”推送给它的目标用户,从而使得受众感到自己的个性化信息诉求被满足。西方文化更强调个性化,因此《纽约时报》这一举措顺应了西方主流文化的要求。时代在变,《纽约时报》一切为了用户的经营理念矢志不渝,并结合算法推荐手段不断着力于提升用户体验,这也注定了《纽约时报》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体的发展宿命。

《纽约时报》在数字媒体时代注重培养强大的采编分析团队。前文提到20世纪60年代“精确新闻”理论的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新闻采编技术不断升级,读者对新闻精确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使得新闻采编不仅仅停留在面对面提问和记录上,新闻工作者可以较为精确地分析出新闻事件的根本成因,有助于新闻记者进行深入报道。在数字媒体时代,《纽约时报》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闻采编分析团队,在经营理念中强调要扩大搜集和使用大数据的范围,在数字媒体环境下找到提升新闻报导关注度的办法。同时《纽约时报》着重强调数据只是协助决策的一种手段,《纽约时报》在采编上的判断力依旧由新闻价值所决定,高品质的新闻追求将依旧秉承。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纽约时报》可以进行预测性报道,从而发现其他新闻机构无法发掘的社会议题。网络时代新媒体碎片化的阅读模式使得受众对深度报道的兴趣大不如前,因而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的数量大不如前。而新闻报道若想足够精确,必须像《纽约时报》一样重视技术在新闻策划中的作用,否则容易以偏概全。新闻工作者若不做足功课,单单追求新闻稿件数量而非质量,则容易引发失实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降低,久而久之媒体的公信力就大大下滑。因此,对于新闻价值较高或受众普遍喜爱的议题,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须臾而不可或缺。而数字时代的新兴媒介技术则可较好地辅助这两种报道形式。

数字媒体技术的另外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新闻报道可视化,以图表、视频甚至H5等形式对新闻报道进行多元化呈现。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客观性,而以图表的形式呈现新闻报导,则可减少新闻工作者将主观情感倾注新闻报导的行为,新闻专业主义进一步发展。《纽约时报》在专题报道时注重对数据新闻的运用。“The Upshot”是《纽约时报》于2014年推出的新栏目,主打数据新闻,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和呈现,帮助读者洞悉复杂政经事件背后的含义。数字媒体时代,可视化新闻已逐渐普及,而可视化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在于许多数据新闻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其自身新闻价值并不高。许多数据新闻重点不够突出,内容表达不够清楚,数据源不够权威。而《纽约时报》在新闻可视化方面经验纯熟,首先其选择的数据源较为官方,并会在可视化图表旁注明数据源以供受众监督。在可视化形式的选择上,《纽约时报》注重突出重点,例如其在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触目惊心的工作场所性骚扰”中用动静态结合和图表和不同颜色向受众展现女性权益受损的社会现实,用图表展现女性受到性骚扰的阶级差异并反映出公司高层对女性权益受损的模式,以达到议程设置的目的。《纽约时报》通过可视化形式,在提高新闻价值的同时,也进一步延伸新闻专业主义中客观性和真实性内涵,新闻重点也得到更好地突出。

除新闻内容外,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专业主义另外一环,新闻工作者担负着新闻报道的职责,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执行者。数字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对数字技术的错误掌握很可能导致新闻价值降低或内容出现严重错误,有违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基于此,《纽约时报》十分重视数字人才的聘用。《纽约时报》认为:人才聘用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可实施“数字第一”转型,以顺应数字时代的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局限于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而把数字技能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考核标准。《纽约时报》主要着力:文章推广、搜索优化、工具、模版以及内容管理系统这几个领域的研发。专业传媒技术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可完全掌握。因此,为保障媒体能顺应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技术团队必须得到重视和培养。在这个纸媒逐渐凋零的时代,转型是传统媒体的必由之路。传统媒体相对较高得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必须得到传承,但新闻工作者自身要注重将数字时代的技术要求和新闻专业主义原则结合起来,使得新闻专业主义与时俱进的特征能在新闻工作者这一载体上充分发挥。《纽约时报》“数字记者”这一概念的优先提出也为数字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发展趋势指明方向。新闻工作者已不在特指记者、编辑等传统报业工作者。在数字时代,必须高度重视数字人才的招募及培训,充分发挥其提升改善报道水准的能量。

3  数字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从《纽约时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数字媒体时代新媒体迅速起,新媒体大量出现标题党、假新闻等现象博取受众眼球,使得传统媒体的受众大量流失。而纽约时报作为私营媒体,却坚持将新闻专业主义进行到底。而《纽约时报》在数字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全新诠释也使得它在世界媒体界的地位经久不衰。从这个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概括出数字时代新闻专业发展的几大特点。

数字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将更加强调精确性和客观性。新闻客观性不能仅仅依靠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若被采访者不实回答,即便新闻工作者不违背任何职业道德,一样有违新闻专业主义原则。而数字时代,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新闻报道的精确性将加深,降低失实报道的发生概率,人会说谎而数据却不会,因此数字时代新技术下的新闻生产将会使得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能更好地融入新闻生产的全过程。随着数字技术的提高,新闻的精确性将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难度将大大降低,配合AI撰写新闻技术,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将进一步提高。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新型新闻报道形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可视化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新华社的“数字说”板块的可视化新闻报导随着模块成立的时间,数据新闻形式不断别出心裁,例如针对“外卖小哥”的一篇深度报道中通过不同图表组合的形式突出重点,激发了社会对底层群众的关注,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数字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将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地要求,“数字记者”将更多地注入新闻工作者队伍。数字记者主要包括报纸网站编辑、社交媒体编辑、制片人、设计师、开发人员等。这些人员的注入将更有利于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培养较强的数据素养,而新闻记者大多是文科背景出身,数字记者的加入则可弥补传统新闻工作者的技术短板。此外,数字时代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产业由个体采访转向团队化运营。新闻专业主义的体现在新闻前期策划、采访写作、社论分析、新闻形式选择等多方面。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且容易因个人思维的限制而造成新闻报道方式的同质化严重。新闻专业主义提出的200多年,是科技发展最迅猛的时段。新闻工作者作为媒体的经营者,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否则很难竞争得过那些数字技术过硬的新媒体。在数字记者的带领下,互联网技术将能更好地与新式新闻业相结合,“互联网+”的思想将能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同时传统新闻工作者应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以保障在日常的新闻采编过程中能更好地提高新闻客观性和采编效率。

笔者认为,数字时代新闻专业主义还有一个新趋势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将会从新闻伦理逐渐融入新闻法规。数字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公民在手机、电脑等留存下来的信息被存留在系统后台,受众的信息安全无法保障。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若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侵犯个人隐私则被允许。而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新闻媒体对受众数据的采集是为媒体自身牟利。《纽约时报》在进行报道时注意保护受众个人利益,颇有严肃报刊的风范。企业的信息安全甚至一样无法保障,部分媒体为获取数据从而报道大新闻,甚至将盗用企业未公开的机密信息。传统媒体行使公权力要以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上为着眼点。而目前全世界尚未出台完备的法规和相关条例以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全世界的新闻法规应关注对公民和企业个人利益的重视,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个人利益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只有这样,公民才能拥有相对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相关法律应重点打击通过网络盗窃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字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75-78.

[2]张允诺.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1.

[3]翟秀凤.普遍性还是历史性:理解数字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J].新闻界,2018(4):62-71.

[4]李琼.《纽约时报》和《大公报》专业主义比较[J].青年记者,2013(20):104-105.

[5]董鼎山.从“時报方场”谈《纽约时报》历史[J].博览群书,1999(9):34-35.

[6]张垒,刘旻.职业理念够了吗: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另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3):49-58,127.

猜你喜欢

新闻专业主义纽约时报数字时代
浅谈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体责任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