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与“核心区”民族交融、互动因素探究

2019-03-29李林海顾文兵

理论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核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

李林海 顾文兵

摘 要: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要以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问题为根本,而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本文以五普、六普数据资料为依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甘肃、新疆两省人口迁徙为视角,考察分析甘肃新疆多民族区域民族迁徙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因素,得出甘肃、新疆两省历史交融、文化相通、地缘相近,产业关联、发展相连,因此民族迁徙、交融、互动频繁。这为当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我国民族理论政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深刻启示和有益经验。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核心区;民族交融

中图分类号:K282;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1 — 0055 — 04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战略,其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称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国内段和国际段,国内段主要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内沿途所经省区大部分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民族结构复杂,文化形态多样。其中甘肃被誉为“黄金段”,新疆被称为“核心区”,他们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国防战略地位和生态安全屏障等地理区位优势。自古及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两个区域民族交流、互动频繁、密切,研究这两个区域民族结构的发展变化,民族交融、互动的促生因素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我国民族理论政策建设,推进“一带一路”纵深发展,形成新时代民族工作方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复旦大学王桂新、蔡新会曾依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甘肃省人口迁徙主要流向为西北其余省份,即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4省总和占总迁往人口的57.4%,其中迁往新疆的人口达21371人,占总迁往他省人口的38.1%,说明新疆是甘肃广大民众首选的迁往目的地(见表1)。”〔1〕2013年新疆石河子大学刘追、陈艳依据五普、六普统计数据,在研究新疆省级人口迁移现状及效果评价时指出:“迁入新疆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一直是河南省、四川省和甘肃省,他们占到60%以上,是新疆迁入人口的主体,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和甘肃两省的人口迁入数量增长很快,而河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36万人,甘肃六普时全省常住人口为2557.53万人,从人口基数上来衡量,甘肃迁入新疆的人口相较于其总人口来讲是比例最高的(见表2)。”〔2〕那么,为什么甘肃人口迁徙,迁往目的地首选新疆呢?考察研究这一社会现象,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多民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因素,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絲绸之路经济带上民族交融、互动的历史审视

(一)从历史上看是多民族共生交融之地

自古以来甘肃、新疆两地域民族交往、交融就源远流长、纵横交错。汉代以前这一地带一直是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角逐、盘踞、聚居的主要地区。汉代以降,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被纳入其中。随着历代政权越来越重视这一区域,采取各种手段和政策,包括移民与和亲,通过南人北迁改变民族结构或维护边疆稳定,由此更加带动这一区域的民族交流互动。张骞出使西域,北绝大漠、西逾葱岭,开拓丝绸之路,降服中亚大宛,西域臣服。霍去病征西,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之后“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3〕,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4〕。魏晋南北朝时期粟特人、突厥人、回鹘人等少数民族已有迁入甘肃。隋炀帝西巡张掖,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大臣纷纷朝见,商贾云集,万国来朝。大唐攻灭东突厥,征调回鹘、铁勒、契丹等少数民族攻伐敌国,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凉州十城胡人有七城,匈奴、氐、羌、吐蕃、党项等民族成为甘肃主要的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之中,羌、乌孙、月氏、吐蕃、党项、回、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都曾先后在这一地带生活过,现在甘肃特有的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就是这些曾经活跃在这一地带的古代民族后裔的演变。由此看来,在古代,从根本上说甘肃民族结构变动主要是由政治军事原因引起,最终促成各民族人口迁徙以及因迁徙带来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并逐步形成区域民族结构,而现今甘肃的民族结构变动实际上也是延续各个历史时期多民族人口迁徙、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作用形成的格局。

(二)从文化上说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历史上的甘肃和新疆都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是东西陆路往来的必经之地。西学东渐、东学西传,各种文化汇聚交融此地。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四大文化体系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和甘肃的敦煌地区(河西走廊),再没有第二个。甘肃和新疆正是东西方文化传入、碰撞、交汇、交融的汇聚之地,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古印度文明的交融地区,因此,这两个地域的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人情。甘肃有着八千年的历史,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陇东黄土地文化,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共生地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汇流区域,也是民族交融共生的大熔炉,许多少数民族或生息繁衍于此,或辗转迁徙来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历史境遇下,文化、习俗等各方面渐渐趋同,这为两个地域的民族迁徙交往交融铺垫了共同的基础。

(三)从地缘上讲是华戎交汇的缓冲地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与“核心区”都处于亚欧大陆腹地,是西北农耕区与青藏高原游牧区的过渡地带。甘肃位于东亚和中亚结合部,是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域的过渡地带。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甘肃河西走廊更是连接中原、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条通道,也是世界走向中国的必经之路。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阻天山,南障昆仑,地理上使甘肃、新疆成了贯通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廊道,华戎交汇的缓冲地带,这种山水相连、地缘相近的风土环境长久以来形成了相通的文化心理和人情事故,为这一区域民族之间和谐的交往交流和频繁的人口迁移互动带来可能,提供了保障。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民族交融、互动的现实驱动

(一)经济发展需要带来的人口迁徙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取得了长足地进展和积极地效果,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开辟出新的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新疆和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和“黄金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重要的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发展区域,它们成为沟通、促进欧亚两大经济板块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重要桥梁,也是我国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促进西部大开发纵深发展、带动腹地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新疆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752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920亿元,年均增长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2%,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7年新疆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7亿人次,增长32.4%,旅游综合消费实现1822亿元,增长30%。在全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的趋势下,新疆经济发展保持强劲的势头和呈现良好的景象,吸引着更多的人去新疆发展。据新疆石河子大学刘追、陈艳关于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现状及效果评价研究发现,务工经商是内地人口迁入新疆的主要原因。2015年北京大学李建新、常庆玲也依据《2010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研究新疆主要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时,认为新疆汉族以迁移增长为主,新疆汉族人口增长主要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人口迁徙增长有关〔5〕。

(二)现实发展需要带来的人口变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率逐步放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政府相关就业措施和经济环境有利轉变的背景下,去新疆就业发展的人数越来越多。新疆石河子大学刘追、陈艳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得知内地人口迁往新疆的人口中,务工经商的迁移人口数量为108.97万人,占到总迁移人口的60.82%;随迁家属的人口为33.02万人,占到迁移总人口的18.43%;投靠亲友的为10.94万人,占迁移总人口的6.11%。学习培训的为6.7万人,占迁移总人口的3.74%;婚姻嫁娶的为3.9万人,占迁移总人口的2.18% 6。由此看来,除个人到新疆务工经商这一因素,随迁家属、投靠亲友、婚姻嫁娶等因素带来的多人进疆也非常普遍。这说明现实需要的发展也是人口变动迁徙的最要因素。

四、结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向西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其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其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将为世界带来无限可能。“一带一路”涉及沿线几十个国家和几十个不同民族,虽然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但各国各区域资源禀赋各异,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非常大。要深入持久地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纵深发展,扬长避短,深化合作,必须以民心相通为前提,以民族交流、互动为基础,夯实国家关系的民间基础,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溶互通,真正实现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特别是加强各国各民族基层民众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找到文明交汇、融合的地方,才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区段对接、联动,打破节点城市的界限,消除城市壁垒,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优势互补、联合发力,打造经济文化圈,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政策互惠、利益双赢,用信任和包容搭建起友谊之桥,用希望和愿景铺就共荣之路。

〔参 考 文 献〕

〔1〕王桂新,蔡新会.甘肃省迁移人口特征分析——以五普资料为依据〔J〕.兰州学刊,2004,(01):170—172.

〔2〕刘追,陈艳.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现状效果评价〔J〕.西北人口,2013:56—59.

〔3〕班固.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李建新,常庆玲.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2015:21—36.

〔6〕刘追,陈艳.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现状效果评价〔J〕.西北人口,2013,(06):56—5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核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海丝”核心区与福建自贸区叠加融合下闽台科技合作的路径探索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松萝山茶园现状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