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种责任
2019-03-29杨秉辉
杨秉辉
杨秉辉
作者简介
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名誉
主任委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总编辑,中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
俗话说:“人吃五谷,难免不生灾。”换句话说:人生在世,生病是难免的。生了病只好寻医问药,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医疗这个行业都是长盛不衰的。但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然会想到:如果能不生病,那就不需要费那么多劲去寻医问药了。
要想不生病,就需要预防疾病。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免疫疗法”在疾病预防方面曾经大放异彩。“打防疫针”确实帮助人类控制了许多传染病的流行。随着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人的寿命延长,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与年龄增长相关的退行性疾病。
传染病之所以能取得较为满意的预防效果,是因为人们已经明确了它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受感染者因缺少免疫力而发病的事实。因此,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增强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便可实现预防疾病的目标。那么,慢性病应如何预防呢?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基因相关。基因的缺陷与生俱来,至少在目前,因为技术或伦理的原因,尚无法纠正。幸运的是,遗传在这类慢性疾病中起的作用“有限”,许多只是让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易感”。那么,真正的致病因素是什么呢?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其病因就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这些疾病有时被称为“生活方式病”。
要预防此类慢性病,应该努力改善生活行为。无数事实证明:摄入过多脂肪与动脉粥样硬化、某些癌症的发生有关;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有关,也与某些癌症有关;摄入能量过多又缺少运动,与糖尿病有关;吸烟与癌症、心血管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都有明确的关系……时下,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便是预防慢性病的“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的健康长寿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及人的生活方式相关,而且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事实上,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等是“公共的”,非一己之力所能完全左右;遗传因素是“爹妈给的”,也无从选择;唯独 “生活方式”,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而且它在人的健康由来的诸要素中又占绝对“大份额”。理性之人岂能不加重视?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規划》明确指出:要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健康,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对家庭、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应尽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