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移模写 经典与我们始终相伴(上)
2019-03-29杨勇
精良的摹本,不但能重现原作的经典图式和笔墨神髓,还能为后世留下名作曾经存世的诸多重要证据。前不久,“传移模写——中国古代经典绘画摹本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35卷宋、明画作与当代名家摹本对照展出。若问此展有哪些精彩之处,策展人杨勇先生恐怕最有发言权。我们就跟随他,在感受古代艺术魅力的同时,看看当代名家对传统经典有怎样的独到解读。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经典书画摹本的制作和收藏,精良的摹本能将经典的图画样式与书法面貌更广泛地推广开来,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和领悟经典作品。同时,在摹制书画的过程中,也使得高妙的书画技艺得以传承。
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画有六法”,其中之一便是“传移模写”,其含义丰富,在一定层面上所述的就是画作摹制。古代经典书画摹本流传至今的不胜枚举,如《王氏一门书翰(万岁通天帖)》唐代摹本、《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代摹本、《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摹本等,都是“下真迹一等”的经典佳作。这些摹本的底本真迹早已湮灭于世,如果没有这些精良的早期摹本流传,我们将无法欣赏到王羲之、顾恺之、张萱等晋唐书画大家的艺术面貌。
三十年摹尽千年画史
上世纪50年代,辽宁省博物馆为了书画展览和研究等方面的需要,开展了古代经典书画的摹制工作。先后与荣宝斋、鲁迅美术学院等单位合作,聘请了当时国内极具传统绘画功力的专业画家如于非闇、冯忠蓬、晏少翔等到辽博摹制古画,为博物馆保留了一批珍贵的摹本精品。
1953年,由辽博馆领导张拙之率团到北京与荣宝斋侯恺经理商谈摹制古画工作的相关事宜。与此同时,荣宝斋也在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木版水印技法而进行钻研,聘请了著名画家董寿平(1904年至1997年)为荣宝斋书画顾问,建立书画资料库,还专门开设了书画课程,聘请了诸多在山水、花鸟、人物画领域的专业画家参与到新木版水印的研制工作中。荣宝斋对与辽博合作摹制古画的工作非常重视,希望能将木版水印技法应用于古书画摹制。侯恺经理亲自带队回访,并与几位业务精英来辽博观摩古画。
1954年3月,辽博与荣宝斋正式开始古代经典书画的摹制工作,场地安排在辽博(原汤玉麟公馆)展厅二楼,杨仁恺先生代表辽博负责摹制古画的相关工作,赵洪山先生负责提送书画的安全及后勤工作。荣宝斋组织来参加经典画作摹制工作的画家如金振之、冯忠蓬、陈林斋、孙天牧及李伯实等先生,都是在各自专擅的绘画领域极具传统功力的。他们分别摹制了《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唐风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及《九歌图》等唐宋名画。1955年又聘请了著名工笔画大家于非闇先生来辽博摹制赵佶《瑞鹤图》和黄筌《写生珍禽图》等名作。1959年2月底,辽宁省美协、鲁迅美术学院、辽宁美术出版社和辽博协作,对辽博馆藏经典古代名画再一次进行临摹工作,摹制者有晏少翔、钟质夫、季观之等著名画家,摹制了《寒鸦图》等8幅作品,入藏辽博。
1981年到1982年间,杨仁恺先生又代表辽博邀请鲁迅美术学院的晏少翔教授摹制了旧传唐代韩斡的《神骏图》,及旧传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两件经典画作。在多年的画作摹制过程中,辽博也培养了一些喜爱古画临摹的专业人才,如李梗、孙齐贤、金桂琴、史晓英等,他们也为辽博留存了多件佳好摹本。
辽宁省博物馆在持续30余年的经典画作摹制过程中,将馆藏重要古代画作大多摹制了副本,为当时的展览、研究及文物保护等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国古代经典绘画技法、材料等方面的传承和研究起到了作用。这些摹本不但在神形气韵上逼真原件,更融会了当代绘画名家对经典绘画审美的深刻认知和传统绘画技法的独到解读。
虢国夫人容颜不衰
辽博收藏的《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北宋宫廷的精工摹本。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早已不传于世,而该摹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出张萱的绘画风格。画面描绘了虢国夫人出游的情景,画面中前后有女官、宫婢等八骑九人,均骑乘高头大马,三两成群,联辔扬鞭,尽显雍容大气之姿。画作的人物及鞍马造型饱满,线条用笔圆润细劲,笔法于流畅婉转中有起顿,融入了宋人的审美意趣,极具神韵。画卷部分保留了金代“明昌装”的装裱样式,有金章宗完颜璟仿瘦金体书写的题签及前后黄绫隔水和几方“明昌”玺印。又有南宋贾似道的藏印等,入清后有王铎的题跋。其经《庚子消夏录》《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名迹。
辽博现藏有该图的两件摹本,其中一件是冯忠莲(1918年至2001年)先生于1954年摹制的。冯忠蓬为陈少梅先生夫人,早年随溥雪斋、汪慎生诸先生习画,有辅仁大学“女状元”之称,传统绘画功底深厚,专精摹古。
另外一件是晏少翔(1914年至2014年)先生于1959年摹制。晏少翔先生是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在北平故宫古物陈列所摹制过古画,曾担任湖社画会评议,数十年潜心研究晋唐宋元绘画技法,在不断地教学及创作中形成了个人绘画风格。
两位画家的摹本各有侧重,对原作的设色、造型、线条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认知和解读。冯忠蓬摹本选用了从荣宝斋带来的古绢,力求在材质上更加接近原件。在设色方面基本采取的是“以旧摹旧”的方式,细致观察原件各部分颜色经年历久的现状,尽可能用现有的传统颜料调和渲染出接近原件的颜色,使摹本在整体色彩上更接近于原件现在的色调。
晏少翔摹本選用的是自己收藏的旧绢,经过繁复的胶矾处理才开始落笔摹画,在摹制过程中尽可能根据原件各部分设色的状况还原其原本色彩,用地道的传统颜料渲染描绘,整体颜色更为妍丽,追求接近原件初始颜色的面貌。
冯忠蓬摹本在造型、线条方面更加圆劲厚重、流畅自然,如骏马鬃尾线条的勾勒是在圆劲体感基础上,将每根鬃毛都勾勒得清晰明了显得顺畅有流动感。晏少翔摹本的线条则更注重结构骨骼形体的理解和表现,骏马鬃尾的线条则更加轻灵柔韧。在一些装饰细节的描绘上,两位画家的摹本也各有侧重,如行在最前面三花马脖颈处所系挂的红缨踢胸,冯忠莲摹本用笔细腻繁复,并通过晕染强调了毛绒的球型体积感。晏少翔摹本则以主次有变化的程式化线条进行表现,同样也把握了原件中所凸显的尊荣富贵之感。
东皇太一画辞重逢
1954年参与辽博摹画工作的李伯实(生于1924年)先生也是当时荣宝斋聘请的摹古高手。李伯实又名秉诚,幼年随吴镜汀、吴光宇先生学习山水、人物画,北平京华美术学院毕业,曾入北平古物陈列所专门临摹古画,后人中国画研究会,1954年入职北京荣宝斋,从事绘画临摹与木版水印研究工作,尤精于工笔人物绘画。李伯实当时摹制的是旧传李公麟的《九歌图》,画卷为左图右文形式,分别描绘了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九段,缺《东皇太一》一段的文字,可能是居于手卷前端而受到了损坏。
从绘画风格上看,辽博收藏的这件《九歌图》可称得上是目前存世同题材画作中最为高古的一件。画卷以白描画法为主,将人物、仙怪、神兽、山川、树木等所组成的情节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李伯实摹本忠实地还原了原作的神形气韵,线条的勾勒表现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古人。画卷中人物繁多、形象各异,最小的人物头部如相思豆般大小,五官眉眼处的勾勒需要极其精微谨慎的用笔,稍有失笔就会导致人物的表情神采完全不同。画中谨严的楼亭、行进的舟车、繁复的仪仗、华丽的衣冠,都衬托着各色人物的仪态神采。
该摹本诠释了中国白描画的审美意蕴,将线条与造型完美地结合,画中各种形象超凡脱俗、神采逼真,令人叹为观止。在摹本卷前李伯实先生依据原件中《九歌》书法的风格,将原件中第一段缺失的《东皇太一》歌辞在摹本中进行补写,使摹本较原件在形式上更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