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2019-03-29于飞飞
于飞飞
【摘 要】作为语篇的基本属性之一,互文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应用于文学领域,1992年Fairclough将互文性引入到批评话语分析中,使其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基于辛斌的具体互文性框架,对《经济学人》涉华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以期揭示互文性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有助于帮助我们辩证地看待所谓的客观新闻。
【关键词】英语新闻语篇;互文性;批评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234-02
“互文性”又叫“文本间性”,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由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创立。所谓互文性就是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选择、吸收和转化。自被引入批评话语分析以来,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分析工具,互文性能帮助语篇分析者更好地理解新闻文本背后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评价系统的传递过程。因此,本文以《经济学人》对华报道为例,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出发探究互文性现象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霸权关系。
一、批评话语分析和互文性
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1970年代,它以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所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
互文性是克里斯蒂娃受到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启发提出的,它被用来表示不同语篇之间的联系,“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即语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这之前或之后的语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在其他语篇中找到相应痕迹。
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外国媒体对华报道也越来越多,这些新闻报道事关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因此,有必要就外国媒体对华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这有助于我们在面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时擦亮我们的眼睛,看清西方新闻媒体的话语霸权思想。
二、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分析
中国的辛斌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把互文性分为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具体互文性是指一个包含可以找到具体来源(即写作主体)的他人的话语;体裁互文性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文体、语域或体裁的混合交融。其中,具体互文性包括指称、引用、反讽和转述引语。本文基于辛斌的具体互文性分类,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新闻语篇,以期挖掘出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
(一)指称。指称是一种常见的互文性手段,它指与当前文本中的一个词语相联系的外界实体,包括人、机构等等。指称可以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Since the coming to power in 2012 Xi Jinping, the president, has intensified efforts to build what he refers to as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he countrys central bank, allowed the interest rate at which banks lend to each other to rise.
以上兩例中,分别指称一些容易激发听话者共鸣的人或机构,无需更多解释和说服,便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引用。引用被认为是英语新闻语篇中最常用的一种具体互文性,可以非常简单地识别记者的目的和观点。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如成语、报道、电影、流行歌曲、著名演讲、诗歌等。
History suggests that simply doling out money will not, on its own, usher in a Pax Sinica.
Pax Sinica(拉丁语为“中国和平”)是一个历史学术语,仿照原始用语Pax Romana,最早是用来描绘中国的汉唐盛世,在现代社会中,它意味着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记者表达了他的观点,即中国不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一,实则充分表露了西方媒体的霸权思想。
(三)反讽。反讽也是一种重要的互文手段。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反讽旨在传达一种完全违背所用词语字面含义的信息。这种方法在英语新闻话语中很常见,目的是表达讽刺的效果。
At issue is what is known, ironically enough, as the “small-house policy”.
例子中,作者直接使用了“ironically”来表达他对中国政府实行的这个政策的不支持,更多的是表达对中国政府的讽刺。
(四)转述引语。转述引语即是对其他文本或话语的明确引用,本文将转述引语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忠实地引用他人的话,特别是那些专业人士、政府官员、研究部门的权威人士,或者与事件有关的人,即使他不是名人和权威人士。在正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它对原始词语绝对忠诚,并且在直接引语中没有记者的意识形态控制。但事实上,在新闻话语中,记者可以自主确定报道的重点,即记者可以将其意识形态隐藏在报道过程中,最终影响新闻话语的客观性。
“When the law was written, we didnt anticipate this,” says Wang Kan of the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间接引语是对原始内容的解释或阐释,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原始内容表达出来,意思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可以不动声色地插入自己的立场、思想以及态度,如:
But Hu Jia, a prominent dissident in Beijing, says Ms Lius medical needs are real. He says she has been suffering badly from stress and depression.
此新闻背景是中国21世纪最出名的异议人士刘晓波去年已病逝,他的妻子刘霞目前还在国内生活。作者对胡佳的话进行间接引用给人呈现出一种刘女士现在的精神状态很不佳的感觉,还传达出中国政府对刘霞的不公平对待。而事实上,记者并没有亲眼看见刘霞目前的生活状态,他只能借助另一位异议人士胡佳的话来表达对中国的斥责,从而抹黑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三、结语
互文性广泛存在于各种文本类型中。在新闻报道中,互文性是一种非常值得探究的现象。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力求客观公正,但最终还是为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服务,因此无法摆脱其意识形态的影响。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新闻语篇中语言如何反映隐藏的意识形态,有利于我们了解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而且有助于我们能够清醒地明白西方媒体真实的意图,辩证地看待其所谓报道的客观新闻。
参考文献:
[1]Kristeva,J.Word,Dialogue and Novel[A]. In L.S.Roudiez(Eds.).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M]. Oxford: Blackwell,1969.
[2]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3):14-16.
[3]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曾亚平.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奥巴马的总统选举获胜演讲[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19-21.
[5]朱晓敏.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一)——基于语料库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考察[J].外语研究,2011(2):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