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傩戏面具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研究

2019-03-29丁洋孙庆辉张美琳张晓琴杨银萍

戏剧之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土家族

丁洋 孙庆辉 张美琳 张晓琴 杨银萍

【摘 要】在众多傩戏面具中,以土家族为代表的傩戏面具最具特色,它是进行傩戏表演时的重要道具,同时也是服务于傩戏表演行为的象征符号。傩戏面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凝聚了土家族特有的宗教意识、文化意识与民俗意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今傩戏面具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众多阻碍与挑战。以贵州省德江县为例,采取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傩戏面具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土家族;傩戏面具;文化价值;传承意义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29-02

一、土家族傩戏面具概述

(一)土家族傩戏面具的内涵

傩戏面具是傩戏这一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之一,原本用作驱鬼逐疫,形成古代的“逐傩”或“驱傩”。傩戏面具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具有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

1.脱胎于原始宗教。

黔东北地区是土家族傩戏的流行地区之一,土家族先民的巴人曾在鄂西、川东南一带建立过巴子国,因此黔东北一带与巴蜀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加之又靠近秦楚,在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汇中形成了“信巫鬼,重淫祀”的特色地域文化环境[1]。黔东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因素,交通闭塞,长期封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傩戏面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尽管如此,仍然遗留着原始宗教色彩,保留着土家族地区与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的特色。

2.反映民间信仰。

傩戏是一种脱胎于巫术、脱胎于原始宗教的民间艺术,在产生之初,作为先民对祖先、神灵、自然敬畏与崇拜的寄托,是先民祭祖、祭神的一种信仰活动,发展至今,仍然蕴含着先民的信仰。

3.独特的审美追求。

夸张、狰狞是黔东北土家族傩戏面具的突出特征,这源于黔东北一带土家族的独特生存环境。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山地、丘陵、高原、河谷等地貌相互交错之地,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又杂居在各民族之间,民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鬼神观念得以互渗[2],在土家族人心中对神灵怀着敬畏之心,这造就了土家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二)土家族傩戏面具的特征

土家族傩戏面具,又称“脸壳”或“脸子”,面具一般会大于傩戏艺人的面部,可以起到强化特征、突出性格的作用。面具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象征威严,体现对神灵和英雄的崇拜;二是象征和善与幽默,体现着土家族人向善的价值取向;三是怪异、狰狞,透露着神秘与怪诞。这三类面具都是土家族人借用艺术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趋向的方式,在面具刻画中极力夸张,运用色彩的烘托,强化面具本身的意义。

二、土家族傩戏面具的多角度价值体现

(一)土家族傩戏面具的宗教学价值

1.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载体与神性的象征。

“傩文化”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傩戏”与“傩文化”中,面具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是面具所描绘的神灵载体和象征。[3]傩戏表演中,表演者头戴面具,通过面具与神灵进行沟通。傩戏面具在使用前要先对其进行“开光”,目的是为了让其拥有与神灵沟通的能力。“开光”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仪式,在佛教中,经过“开光”的佛像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地位,通过僧人诵念佛言真眼、大日真言,赞颂佛或者菩萨的功德,赋予佛像“六通”,使得佛像具有灵性。在傩戏中,带上傩戏面具的人,其与人间的联系也会被面具切断,转而进入与神灵想通的灵性世界中去。土家族人认为,傩戏面具在跳傩表演中发挥了纳福驱邪的功能。这一系列的活动和土家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載着重要的宗教功能。

2.傩戏面具的动态艺术同静态造像文化相互补充。

从根本上来讲,傩戏面具和见于各类佛教寺院和道观的神像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都是作为神灵的载体,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土家族人民制作傩戏面具,从宗教礼仪和民俗心理出发,表现的是一种对神明的敬畏与虔敬之心。但是相对于静态的处于寺庙和石窟的造像来说,傩戏面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人戴在头上与舞蹈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合,并通过动态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对造像文化的补充,形式具有独特性,在各类宗教文化中并不普遍。

3.“方相氏”又增添了“十二兽”“十二执事”。

东汉,道教(尤其是巫鬼道)在民间兴起以后,其神明形象受到了道教的广泛影响,许多宗教仪式也同道教仪式之间相互借鉴和吸收。以江西地区的部分土家族傩坛为例,很多傩神系统地借鉴了道教的神系,出现了“三清”“玉皇大帝”等道教特有的人物。

(二)土家族傩戏面具的美学价值

土家族傩戏面具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傩戏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有中国舞蹈“活化石”的美称。傩戏表演中,面具是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道具。善用造型和色彩丰富是其最引人关注的两个特点。土家族傩戏面具通过写实、夸张、变形等多种手法生动地刻画出所要表现的对象特征[4]。面具艺术中,色彩能给人以最直接和最强烈的刺激,通过不同的搭配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搭配则能表现出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土家族傩戏面具的着色基本按照传统的“五色审美观”,同时也按照“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石侠野粉老年”的基本规则。五色审美观历史久远,当今关于古代少数民族美学方面的资料并不多见,傩戏面具色彩的研究对于古人审美观和美术技法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充分利用傩戏面具资源对其美学价值进行探索意义重大。

(三)土家族傩戏面具的民族学价值

“傩文化”在商代就已见雏形,最初并非土家族所特有。由于明清时期傩文化的衰落,使得由商延续到宋元的傩祭文化向傩戏转变,并在明清两代开始在湘、鄂、黔一带较为封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得到发展。土家族傩戏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傩戏文化。

(四)土家族傩戏面具的历史學价值

土家族傩戏面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周礼·夏官·司马》中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方相氏是古代神话中的逐疫驱鬼之神,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蔡质《汉官仪》中说:“阴太后崩,前有方相及凤凰车”,《晋公卿礼秩》中记载:“上公薨者,给方相车一乘。平安王孚薨,方相车驾马”。由此可见方相在古代信仰文化和礼仪文化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帝之妻嫫母也被视为第一位方相氏,成为傩戏面具刻画和表现的对象。秦汉时期,傩戏面具的刻画对象得到扩充,增加了“十二兽”的形象,隋唐时期的傩戏面具又增添了“十二执事”。在宋元以前,傩文化主要是一种祭祀文化和礼乐文化,其主要功能体现在宗教和礼仪上。而宋元时期,这一功能开始向“酬神还愿”的“傩戏”过渡,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改变上,各种神祇取代了原有的礼仪人物。明清时期,傩祭文化走向衰落,转型产生的傩戏在今天的湖南、湖北、贵州、江西等地流传开来并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傩文化”。其中土家族傩戏文化独具特色,具有分布范围广、受众多的特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宗教本质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异化,在历史上,土家族曾经历了相当长的“土王”统治时期。土王作为土家族的首领,受到土家族百姓的敬仰与爱戴,被认为拥有众多过人的杰出品质。传说土王骁勇善战,力大无比,勇猛过人,土家族民间故事《努力嘎巴》《吴王大战土王》中土王勇猛的形象可见一斑。“土王”也成为傩戏的重要表现对象之一,通过对傩戏面具的研究,并以此为起点,结合考古学领域和民俗学其他方面的发现,了解土家族先民的社会生活和信仰文化。

三、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传承

(一)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传承意义

1.文化层面。中国复兴之路是全面的复兴,不仅是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傩戏文化属于原始文化,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傩戏面具作为傩戏表演时的重要道具,是傩戏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

2.技艺层面。傩戏面具属于雕刻艺术,它不仅带着傩文化符号,更含有先民雕刻技艺的精华。因此,傩戏面具的传承既是对傩文化的保护,又是对雕刻技艺的传承,其内蕴价值不可估量。

3.历史层面。黔东北一带是现今傩文化的活跃区,发展兴盛的傩戏正是这一地区特殊历史背景的浓缩,是对该地区历史的演绎。傩戏尤其是傩戏面具的传承是对这一历史的保护与继承。

(二)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传承路径

1.保护传承艺人。

民间传统艺人是艺术骨干人才,他们身上不仅传承着文化的技艺,还有着对应文化的历史与精神。对民间传统艺人的保护不仅是对相应技艺的保护,更是对文化历史与精神的保护。可设立相应的保护政策,寻访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档,同时做好新一代技艺传承人的培训,将土家族傩戏面具雕刻技艺传接,确保土家族傩戏面具文化代代相传。

2.建立文化保护区。

傩戏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首先,对傩戏文化的保护措施可以德江所在的黔东北一带为中心,建立文化保护区,对土家族人的生活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建立傩文化博物馆、示范区等,完善傩戏文化保护措施。其次,将傩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相结合,实现新旧对接,使傩戏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今的发展大潮之中。

3.组织文化宣传。

傩文化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代表,处境堪忧。一方面是因为生活环境的长期封闭,随着时间的流逝,傩戏表演的传承人将越来越少,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傩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年轻一代对傩戏的认识不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傩戏表演人员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另一方面,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倾向于快餐式的电影、电视、网络,而慢节奏的傩戏,难以适应这样的社会变化,接受人群也逐渐转移到一些年老的人群以及文化研究者,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傩戏的认识越来越少,直至其离开人们的视野。通过媒体、刊物等平台组织开展傩戏文化宣传,将傩戏文化向大众介绍,提高傩戏文化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田永红.黔东北土家族傩戏与其原始宗教[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0.

[2]杨亭.土家族傩戏的审美发生、形态及意识[J].四川戏剧,2013.

[3]陈艾,张晓黎.江西土家族傩戏面具的艺术文化及传承研究[J].当代艺术观察,2016.

[4]吴工,黄绍泓.土家族傩戏面具的色彩表现及象征[J].艺术科技,2016.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族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56个民族56枝花土家族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