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探讨

2019-03-29王伟

戏剧之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运营模式非遗

【摘 要】亳州二夹弦剧团与亳州市梆剧团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而两个剧种甚至多个戏曲剧种共用一个剧团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运营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有其优势,却也制约了各剧种的自由发展,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非遗;稀见戏曲

中图分类号:J8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23-02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西南、豫东北及皖北地区的一种极富文化价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稀见戏曲剧种。2008年二夹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夹弦在1920年代后期传入皖北①,亳州二夹弦剧团在传承、保护、弘扬二夹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在剧团的运营模式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方式,其经验或教训对于其他稀见剧种的传承与保护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状况概述

二夹弦20世纪初期已在皖北地区传播,成为皖北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到了建国初期,二夹弦作为生动活泼的民间小戏,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

(一)剧团的建制情况

由于政治历史原因的影响,1973年二夹弦剧团被迫解散,1980年亳县县委组织人员及老艺人对亳州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进行抢救,创办二夹弦戏校,培养二夹弦戏曲人才。随着电影、电视等新的娱乐方式不断推出,二夹弦的演出市场面临日渐尴尬的窘境。1988年,亳州二夹弦剧团与亳州梆剧团合二为一,正式更名为亳州市谯城区梆剧团。现阶段,亳州二夹弦剧团沿袭1988年的建制,与亳州梆剧团共驻一个剧团,形成以梆剧为主,二夹弦为辅的格局。

从剧种的影响来看,梆剧属于成熟的大剧种,在皖北地区影响较大,观众基础较好,而二夹弦作为稀见地方戏,虽然流布范围也很广泛,但是毕竟难抵梆剧大剧种深厚的观众群体,二夹弦剧团能够保留下来,已属不易。因此,亳州市梆剧团形成了梆剧团和二夹弦剧团共用一个剧团的局面,以利于合理整合资源,能够保留和传承两个剧种。根据对亳州市梆剧团二夹弦传承人采访,虽然梆剧团每年有500场的演出任务,但主要是以梆剧演出为主,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只能偶尔表演一些清唱和小戏片段,演出整本大戏的机会很少,有的二夹弦演员也改唱了梆剧。 这样一来,梆剧团便在市场化的演出中占据了更为主要的地位。

(二)剧团传承二夹弦的措施

1.送戏下乡。亳州市二夹弦剧团每年都有500场“送戏下乡”的演出任务。②“送戏下乡”的演出,增加了演出机会,锻炼了演出水准,另一方面也补贴剧团收入,有助于剧团的进一步发展与剧种的保护和活态传承,使二夹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演出环境以及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在活态演出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相对完整的观演过程当中彰显二夹弦的艺术特色,并且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传承与发展。也是区别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最本质的传承方式。

2.通过电视栏目拓展二夹弦的影响力。2004年亳州二夹弦剧团应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之邀,演出二夹弦著名选段《十八里相送》;多次参与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栏目录制;2009,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录播《东汉丞相》;2011年5月为河南电视台八频道《欢乐戏曲大舞台》栏目恢复排演二夹弦传统戏《莫愁女》,并进入央视11套栏目展播。③亳州市二夹弦剧团注重电视的作用,与多家电视媒体合作宣传弘扬二夹弦,使二夹弦也渐渐成为亳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二夹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也引起了一些电视媒体对二夹弦的关注,充分利用电视栏目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稀见戏曲。

3.拍摄二夹弦戏曲电影。2013年由亳州市梆剧团策划、投资,以亳州著名历史人物曹操为原型,创作大型二夹弦实景传统戏剧《神兵道》。④其在客观上宣传了亳州伟大的历史人物曹操,展示亳州辉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国家级非遗二夹弦这一优秀民族戏曲文化的弘扬、发展繁荣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4.创作演出二夹弦新戏。2010年9月,剧团投入资金20万元,创作演出二夹弦大型传统折子戏《曹操献酒》。2011年创作演出了二夹弦大型现代舞台剧目《诺言》,在亳州区、县公演。⑤大型二夹弦戏剧的创作与演出,印证了亳州市二夹弦剧团的实力,亳州市二夹弦剧团如今也是全国唯一有能力承担完整二夹弦剧目演出的剧团,适当条件下,这应该是二夹弦发展的一个途径。

5.積极促进二夹弦学术研究交流工作。2012年安徽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剧团编撰了《亳州二夹弦》一书。2012年3月,亳州市二夹弦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二夹弦传承人付红伟,应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夹弦艺术研究中心之邀,担任该中心主任讲师。⑥众多院团、高校和研究团体的参与,大量原汁原味的二夹弦艺术表演,一大批青年演员的参与,传承弘扬二夹弦戏曲艺术后继有人令人欣喜。

6.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艺术节。2009年剧团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皖、鲁、豫二夹弦演唱大赛,大赛的举办在同行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⑦高水平的专家评委,由音乐家、戏曲评论家、编剧、学者组成的二夹弦戏曲论坛,艺术节的举办扩大了亳州二夹弦影响力,也引导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这一优秀民族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

二、对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的思考

亳州二夹弦剧团与亳州市谯城区梆剧团共用一个剧团、一个单位挂两块牌子的情况,是特殊历史条件之下形成的建制。这种运营模式客观上给了稀见戏曲剧种生存的空间,保存了稀见戏曲剧种。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剧种的自由发展,有其局限性。

(一)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的优势

1.以大剧种养活小剧种。梆剧是皖北地区影响力很大的剧种,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梆剧团有市场化演出的能力,能够保障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二夹弦剧团在1980年代被迫解散,演员流失,面临消亡的危险,而后被并入梆剧团。借梆剧团之力,使二夹弦得以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其传承乃至复苏提供了可能。这种以大剧种养活小剧种的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很普遍,宁海越剧团与平调剧团就属于这类情况。越剧在当地影响力很大,而平调属于稀见濒危剧种,凭借越剧的演出基础,加上演员的坚持,传承和保存了平调。安徽砀山县梆剧团、四平调剧团、曲艺团更是三团合一,同在“砀山县豫剧团”一个单位,也是借豫剧之力使四平调得以保存。

2.提高稀见剧种的受关注度。据笔者对二夹弦剧团演员的调研采访,一般观众对二夹弦的了解处在几乎一无所知的状态,仅有的观众群体基本集中在65岁以上的老人。⑧这和当下并不景气的戏曲市场大背景有關,也和二夹弦处于濒危状态、自身相对薄弱的演出能力有关。而在梆剧团,除了市场化的演出之外,每年都有500场的演出任务。虽然在实际演出过程中,仅是演出二夹弦小戏片段,但实际上使更多观众在常态演出的情况下得以了解二夹弦这一稀见戏曲剧种的生态面貌,欣赏二夹弦的艺术样式,提高了剧种的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3.学习借鉴大剧种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地方戏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两个剧种共处一个戏班或者一个剧团,必然要发生交互影响,二者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相互促进。在戏曲史上,同为地方戏的京剧,就是徽班吸收汉调艺人加入,相互影响,又吸取昆腔的营养而形成的。二夹弦与梆剧共处一个剧团,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其吸收借鉴其他剧种艺术养分、革新自身的能力,在2013年举办的中国·亳州二夹弦艺术节上,来自山东、河南、亳州的二夹弦传承人进行了演唱交流,共同探讨二夹弦音乐与唱腔,山东、河南二夹弦艺人仍在沿袭着二夹弦传统板式,而亳州二夹弦剧团在音乐与唱腔方面则有所创新,虽然步伐不大,但确有其新颖之处。

(二)亳州二夹弦剧团运营模式的局限

1.流失演员和传统技艺。一方面,剧团解散整编后,由于编制有限,一些年龄较大的演员不得不离开剧团,这些年龄较大的演员虽然不能登台演戏,却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和纯熟的传统技艺。演员离开剧团之后,这些传统技艺也随之流失。但二夹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见戏曲剧种,其传承和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人之间对传统技艺的口传心授,失去了传承人和传统技艺,必然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另一方面,在剧团编制有限的情况之下,两个剧种演员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方面难免会受到限制,使待遇本就不算丰厚的演员又遇到诸多现实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演员的改行或流失,对现阶段保护和传承二夹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对稀见剧种的影响。亳州谯城区梆剧团的格局是以梆剧为主,二夹弦为辅,二夹弦相对于梆剧来说处于绝对劣势,在交互影响的过程中更易被挤压和融合。如曾永义先生在《论说腔调》一文中提到的腔调流播所产生的现象之第二种情况:“腔调流播至某地与某地腔调结合而本身势弱者”这种情况下,“势弱者”大多情况下都被“强势者”涵融而消失了。⑨二夹弦的个性特点在梆剧的长期影响下难免会有所改变,加之二夹弦演员基本也都涉及梆剧的演出,这种影响就更再所难免了。二夹弦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二夹弦的传承人也得到了重视。但也存在客观问题:二夹弦的活态演出基本是小戏片段和经典曲目的清唱,在剧团长期参与梆剧演出,难免受到影响而被同化。

三、结语

两剧种共处一团建制模式毕竟是特殊条件的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独立完整建制更利于二夹弦剧种的发展,但是就当下的情况来说,还不具备独立建制的条件,两剧种共处一团建制模式,集两个剧团之优势资源,更适合二夹弦现阶段的保护和传承。

注释:

①王伟.非物质遗产视阈下的亳州二夹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5.

②③④⑤⑥⑦资料来源:根据亳州市梆剧团提供的《二夹弦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至14年活动开展情况》整理。

⑧采访时间:2014年7月27日;地点:亳州市谯城区梆剧团。

⑨曾永义.论说腔调[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2(20):99-100.

猜你喜欢

运营模式非遗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