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大熊猫的故事
2019-03-29鲍振川
• 本刊记者 鲍振川
浦涛因拍摄大熊猫而成为了名人。
自1967年4月始,中国科学院、林业部、东北林学院、北京动物园等单位组织人员对王朗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在林业部门工作的浦涛跟随参加考察活动,开始把镜头聚焦在了大熊猫。1973年1月的《人民画报》专版介绍了浦涛考察活动的收获,大熊猫的生动形象和它们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由此,浦涛的命运似乎与大熊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今,80余岁的浦涛已成为“家宝”,用摄影机聚焦大熊猫,执着地为“国宝”鼓与呼,他不遗余力地奔波在大熊猫栖居的深山老林区,在退休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重新认识和评价对林业和大熊猫摄影的意义。
聚焦濒临绝境的"国宝"
1974年,四川省林业厅在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一次四川省林业建设成就展览。浦涛拍摄的一组大熊猫的图片,在当地民众和社会媒体引发了强烈反响,通过一幅幅真实、生动、美丽的画面,人们对大熊猫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观众们排队等候以大熊猫图片为背景拍照留念。他们第一次知道四川省还存有这样一群引以为豪的珍稀动物。
可以说,每个摄影者的镜头往往聚焦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价值的目标追求上。浦涛看到了,他的镜头里所捕捉到珍稀物种的精彩瞬间,已不单单是属于自己的爱好,更不是一幅幅普通的森林动物摄影艺术作品。
大熊猫的历史源远流长。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化石出土已见大熊猫,作为“活化石”,它今天仍然与人类共同存在。 但已经在地球存活了亿万年的大熊猫,刚刚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不足百年,却面临物种绝灭的生存危机。
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随着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熊猫生境受到严重破坏,分布范围迅速缩小,并向高山深谷地带退却。为阻止大熊猫种群下降、灭绝,国家先后在王朗、卧龙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采取了许多措施,却收效甚微。
1974年,保护区存有145只大熊猫,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只剩下72只,全国总数不足1000只。他特别希望更多的人来与大熊猫近距离接触,但建立保护区后每天都有许多游客乘汽车来参观熊猫中心,全年人数达数万人,严重干扰了大熊猫平静的生活环境。
1984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熊猫数量继续急剧地减少。其中成为他镜头里主要角色的一家三口在短短几天内消失了踪影。这一突发情况,让浦涛产生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他及时向有关科研机构反映,立刻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原来,大熊猫主要以冷箭竹为主食,其次是华桔竹或别的竹类。1983年,卧龙地区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面临着缺食的危险。它们饥不择食,寻找各种可取代箭竹的食物。在大熊猫的粪便中,可发现禾本科植物的残渣。由于以草充饥,普遍出现了消化和营养不良的问题,仅1984年就饿死了百余只。浦涛感到痛心疾首!
浦涛看着一只只大熊猫那恓惶、无奈、甚而有些绝望的眼神,它们并不知道自身生存的危机。为了这些可爱、珍贵的大熊猫,他在摄影中力求让一幅幅真实的画面,成为让社会公众重新认识生态环境的教科书,成为促进人们不断重视生态与珍稀物种保护意识的生动教材。由此,浦涛把个人的兴趣爱好逐步提升到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
用镜头唤醒良知
浦涛深刻认识到,关爱自然界的各类野生动物与关爱人类同等重要。他一次次陪同生物科考队、科教片摄制组深入大熊猫活动频繁区域参与考察,一幅幅生动可爱的熊猫图片,在无声的传递中,逐渐增强了人们对曾经陌生的野生动物的了解和关注;浦涛以黑白两色的画面,谱写出拯救“国宝”的多彩乐章。
为了拯救大熊猫,浦涛主动接受保护区的委托,拍摄大熊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照片,协助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准备分赴国内外举办熊猫摄影图片展览,一是宣传保护生态环境,二是为拯救大熊猫向社会募集资金。浦涛跟随灾情调查队深人大熊猫主要活动地区,对竹类资源和开花枯死情况做了全面的踏查,汶川、卧龙、宝兴、芦山、大邑、灌县、崇庆、彭县、南坪、松潘、青川,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浦涛在与熊猫无数次的相遇、相望和交流中,以高度的爱心暖意,传递着全人类对它们的关爱;以高超的艺术摄影,刻画出它们放浪形骸的身姿;以冷峻的画面语言,道出大熊猫与箭竹之间残忍的生存依赖关系。浦涛与许多邂逅的大熊猫建立了患难的情感。160余幅神态各异的照片,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大熊猫的生境特点与近况,尤其对箭竹开花造成大熊猫的灭顶之灾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和介绍,他每一次端起相机,镜头的选择犹如帮助挚友选择一种命运。他饱含真情记录了与大熊猫情感交流过程中生动形象的画面。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与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在成都、重庆举办了“拯救大熊猫图片展览”,人们面对陷入困境的大熊猫深刻感受到它们已不是先前那种靠卖萌赢得儿童喜爱的动物,由于生存环境恶化,大熊猫面临的生态危机,人类难辞其咎;拯救大熊猫,人人有责!大家要立刻行动起来!
浦涛至今难以忘记重庆市巴蜀小学的网站,刊载了一组文章:
小学生赵秋奇写道,大熊猫喜欢吃竹子,但是,最近却在饿肚子。它原本胖乎乎的模样,已经变得消瘦。我们一定要保护大熊猫,因为它是我们的国宝。
宋佳昱小朋友写道,大熊猫可爱极了,它最爱吃竹子,可是竹子却枯死了。我们都爱大熊猫,一定要行动起来,保护它!爱护它!
北京的李丽小朋友在作文里写道,箭竹开花了,大熊猫要绝食了,叔叔、阿姨、小朋友们,快救救大熊猫吧!可怜的大熊猫渴望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王思思、张明杰、张萌萌和许诺小朋友都在网上发出了呼吁,现在大熊猫的总量不足一千只,我们要节省零花钱,以实际行动保护大熊猫。
图片展览在成都、重庆举办半个月,社会各界有的捐款,有的捐物,有的加入了志愿者服务团体,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指导下,参与转移或投食行动。后续在北京、深圳举办的抢救大熊猫展览,获得了同样的效果。浦涛欣喜地看到:一幅幅来自深山老林的图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感染力,他的镜头聚焦的是大熊猫的求助期盼之情,大自然的呐喊呼唤之意,唤起了社会的良知和责任感。
社会上每一次关注大熊猫的爱心奉献,都让浦涛觉得,那是对于他摄影作品最高的褒奖。
大爱无国界
1984年初秋,抢救大熊猫展览赴日本,在广岛、福冈、福山等地持续展出两个月,得到日本各界捐助20辆越野车。
为配合展览,中国林业出版社从浦涛数千张图片中遴选出一百余幅画面生动、特色鲜明、艺术精良的大熊猫生活照,出版了16开本的大型画册,很快售罄。
1985年,美国密执安州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在中国看到了大熊猫摄影展,感觉太棒了,出资5万美金,真诚邀请访美展出,在底特律等地,吸引了数万的参观者。展览期间,又得到加拿大官方的邀请。
保护抢救大熊猫的展览活动产生了持续效应,1985年8月,保护抢救大熊猫工作表彰会在陕西省汉中召开。浦涛与川、陕、甘三省评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新闻单位和受表彰的17名新闻工作者参加了大会。
1987年,四川出版社选择浦涛160余幅作品,编辑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我是大熊猫》画册。其中一只大熊猫头戴小丑帽,懵懵懂懂的憨态引发了读者购买的兴趣。每一幅作品的主角,都赋予了大熊猫纯真可爱的性格特征形象。作品中的它们十分理解浦涛的良苦用心,在镜头中往往还会把内心的需求,通过特定的方式传递给读者。浦涛数年如一日地追随大熊猫的摄影,使大熊猫已经成为国际明星。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已经深入人心,让许多国家的很多人看到大熊猫的生动图片就想到中国。特别是美国大多数网友从“iPanda熊猫频道”一个24小时捕捉大熊猫生活实况的网络平台,了解、认识了中国。
2006年,中国成都·全球熊猫“恳亲之旅”在日本再度掀起“大熊猫”热。在东京日本科学未来馆举办的“科学新闻、亚洲展览”上,浦涛的多幅作品入选,大熊猫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展区开设的5个视频和一幅幅摄影作品真实地展示出大熊猫处于濒危的状态以及在保护区的生活状况。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大熊猫展览,不仅激起了日本大熊猫粉丝和各大媒体到大熊猫的故乡——成都一探究竟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唤起了社会民众救助大熊猫的热情。日本很有影响力的商业电视台NTV对成都大熊猫展及成都熊猫基地进行了采访。“大熊猫是濒危动物,深受世界人民喜爱,通过此次图片展览,我们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大熊猫种群保护和繁育的关注,也希望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大熊猫的家乡——成都。”
日本科学未来馆医学博士山口美佳表示,“成都是全世界研究大熊猫繁育与遗传保护的学术中心,也是大熊猫生态旅游观光的圣地。我们日本的民众非常喜欢大熊猫,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参观者了解濒危动物大熊猫目前的处境。”
展览期间,各国参观者络绎不绝,来自法国的Vincent Blech说,“大熊猫太可爱了,全世界喜欢大熊猫的人非常多,而大熊猫的故乡面临生态危机,大家都要伸出援助之手。”
坚守一份长情的事业
在浦涛的不懈努力下,大熊猫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上世纪末,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动物园接待中国大熊猫“丫丫”和“乐乐”入园展览。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政府重视中美交流与合作,大熊猫赴美展出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丫丫”和“乐乐”是中美友好的使者,将使孟菲斯市和美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地理。
1995年,浦涛退休了。他没有停止关于大熊猫的救助宣传工作。他从繁忙的工作岗位解脱出来,成为一位保护大熊猫的专业人士。
浦涛以老年之身,投入青少年之热情,活跃在一次次关注大熊猫的社会救助活动中。如今,浦涛的一台照相机,已经扩大到一支全社会组成的宣传队伍。央视网打造的一个国际化新媒体产品——熊猫频道于2013年8月6日正式发布。央视网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在多地布设了近百路高清摄像头,24小捕捉大熊猫最真实的状态。这些视频并不是特意摆拍,因为每只熊猫性格不同,面对镜头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此举使熊猫频道全球访问量已超4000万次,成为全球最大野生动物主题新媒体平台。浦涛为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如今浦涛已83岁高龄,他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的镜头,仍然在岷山山脉的峰谷翠林里搜索,他一次次穿越九寨沟、黄龙寺、摩天岭、卧龙、王朗等自然保护区。
浦涛在加入四川省“老创客”队伍后,晚年的创意焕发出勃勃生机。他把大熊猫写真图片,通过传统工艺技法,制作了蜀绣、绢画和新材料宣传画,作为政府和社团组织赠送外宾的礼品。这是浦涛先前并没有料到的结果,他和他的作品,以及它们的独特生活写实衍生为一个充满爱心的文化事业——整合大熊猫品牌资源,引发全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热。许多国际性生态旅游、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共同参与并促进了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
浦涛觉得,站在高原,心境就有了一种高度,眼望大自然,犹如心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