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进:救助领域的“福尔摩斯”
2019-03-29•祝闯
• 祝 闯
救助管理机构的党组织是一支直接服务救助对象的队伍。这支队伍如何加强和改进工作,更加有效保障救助对象基本权益,关键在于每一名党员都要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有创新,切实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天,向广大读者推荐的老党员李耀进的故事,就是一名党员干部用匠人精神全力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动典型。
不用人脸识别技术、不借助手机精准定位弹窗,一张褶皱的地图、一本发黄的地名集、一部电话机就能帮助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找到家。15年间,4260名受助人员在他的帮助下回到了亲人身边……
拥有这般寻亲甄别本领的人叫李耀进,是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浙江省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
年近花甲的李耀进,在民政系统工作了23年,23年里他一直奔走在救助管理一线,至今如故。
如今,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提到李耀进,大家立刻会想到那个总是笑呵呵、目光熠熠的“李侦探”和“李氏”寻亲甄别法。
15年专注寻亲服务钉在岗位上,钻进业务里
“1995年,我到杭州市收容遣送站工作,2003年,收容遣送站更名为救助管理站,当时站里滞留了180多名身份不明人员。”
“那时候,为了帮这些人查清身份,大家一起想办法,我把曾在警校学习和在公安工作的经验都用上了,最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帮他们都找到了家。”
回想当年的经历,李耀进感慨道:“当时没有想到,离开了公安队伍,那套侦查方法还能在民政工作中有用武之地。”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李耀进与救助寻亲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同事中也有了一个新称号——“李侦探”。那一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李侦探”这个称号并不是只叫了一时,而是至今还被大家所熟悉,且更为响亮。如何让称号保鲜,李耀进有自己的秘诀。
救助管理工作服务对象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由于这个群体相对特殊,这就要求从业者有更高的业务素质,在开展相关救助工作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面对挑战,李耀进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和方法,坚持继续为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揭开身份之谜。
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中多患有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或是陷入昏迷的危重病人,基本无法正常沟通。为了收集更多的线索,李耀进每天坐着公交车在定点医院、福利机构和救助管理站来回跑,15年来风雨无阻。
因为长期滞留受助人员情况各有不同,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李耀进经常会有一些“惊人之举”。比如,面对即将陷入昏迷的危重病人,他会将耳朵紧贴近病人嘴巴,倾听病人喃喃细语;为了让精神障碍患者放下戒备,他常会搂着对方的肩膀以兄弟相称;为了寻找线索,他会花一下午的时间在垃圾堆里翻捡。
“线索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要想有新发现就得扑下身子去,多跑、多听、多看、多聊、多磨。”李耀进说,“救助对象进站的‘窗口期’尤为重要,稍不注意就可能错过重要信息,断了线索。”
“每个服务对象的特征和收集的信息点都会印在我的脑子里,他们会产生联系、发生碰撞。”
“很多次,我在家看电视或是躺在床上休息时,脑中会突然有新的发现,我就立即起身记下来,一上班就去核实。”
谈到工作的细节,李耀进的眼中会有一种光亮。那光亮中有对于岗位职责的坚守,有对业务钻研的执着,还有一名老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底色。
探求寻亲甄别方法坚守中寻求希望,执着里迎来团聚
15年把4260名受助人员送回亲人身边,源于李耀进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的一套独特的寻亲甄别方法——准确把握窗口期、输入性询问、各部门协同核查。站里工作人员习惯把这种寻亲甄别方法叫做“李氏”寻亲甄别法。
2013年,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子蒙某(化名)。经过多次问询,蒙某一直无法提供有效的身份信息。在查询无果的情况下,救助管理站将其安置到了福利院。人虽然被安置了,但李耀进并没有放弃为她寻找回家的路。除了交代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多关注她外,他还隔三差五就往福利院跑。
2016年的一天,李耀进照常开展工作,探望蒙某。突然,蒙某一下子说出自己是广西某市人,还回忆起了自己父亲和兄弟的名字。记下线索后,李耀进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核实,而反馈的信息让站里的同事有些失望。因为蒙某父亲的户籍信息只是一个空挂户,且该地址目前也已经拆迁,无法查到具体住所。
线索中断了,蒙某的寻亲工作似乎回到了原点。李耀进向身边的同事笑了笑,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事实证明,李耀进的思路是可行的。在广西某市民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最终李耀进联系到了一位蒙某父亲的邻居,要到了蒙某父亲的电话号码。与蒙某父亲通了电话,才知道蒙某在户口簿上登记的名字为“唐某”,自2012年走失后,家人一直苦苦寻找她的下落,却始终没有结果。
蒙某的母亲和弟弟来接蒙某的那天,看到一家三口抱在一起,李耀进有些动容,但脸上始终保持微笑。这微笑中有祝福他们团聚的喜悦,有对同事和自己付出的肯定,有对救助管理事业不悔的追求,还有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的坚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敢啃硬骨头,做好"传帮带"
如今,在李耀进等一批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寻亲甄别的高成功率已经成为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块“金字招牌”。而这一行业内的殊荣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面临着严酷的挑战和检验。
作为一名老党员,李耀进在大家心里始终是可以依靠、愿意依靠的“老大哥”。G20杭州峰会期间,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承担了全市救助保障任务,滞留站内、医院的精神异常求助人员和急需处置的疑难人员大幅度增加。在重大、紧急任务面前,李耀进主动请缨,为了保证甄别工作高效、准确,他牵头成立“疑难个案侦查处置”专项组,带着站里甄别查询的精英骨干不分昼夜“5+2”“白+黑”地突击“会诊”,及时无误地将受助人员护送返乡,减轻了各定点医院和站里的工作压力。正因如此,杭州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了峰会保障工作的检验,全站上下也经受住了高强度救助工作的挑战,杭州市救助管理工作也因此得到了全市的肯定,赢得了行业内更好的口碑。
水涨船高。随着杭州市救助管理站高效的寻亲甄别服务和常年保持个位数的安置率在业界得到认可,“李侦探”也成了各地救助管理机构争相邀请的“李老师”。甚至于护送受助人员所到户籍地的救助管理站会经常邀请他帮忙甄别站里的滞留人员。对于这些请求,李耀进总是乐于接受,也毫无保留地将“窍门”传授给同行们,他说:“希望我们站这套寻亲甄别方法能够在救助工作中有所传承,服务到更多受助人员。”
相比站外帮忙,李耀进更看重站内教学。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在救助业务人才培养上采取师傅带徒弟“传帮带”的模式。基于这种模式,在平时的工作中,李耀进带着自己的徒弟奔波在杭城各大医院,手把手地教他们“抠字眼、听口音、辨外形”。同时,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救助大讲堂”上,他精心制作课件,准备丰富案例,力求用最平实的语言展示甄别查询的技巧和魅力。
在李耀进的言传身教下,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综合业务科成员们个个都成为了寻亲甄别的行家里手,站内的寻亲成功率也因此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统计,2003年8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先后救助了146302人。
2018年6月19日,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举办的“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主题开放日活动中,李耀进和徒弟在台上与来宾分享着寻亲甄别的心得体会。当被问及寻亲甄别的秘诀是什么?他仍说:“多跑、多听、多看、多聊、多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