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化
——以黄山、上饶、南平为例
2019-03-29孙小龙
李 磊, 陆 林, 孙小龙
(1.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3.贵州师范大学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引 言
空间关系的概念源于地图学,其本意指“地理实体之间存在的一些具有空间特征的关系,如拓扑关系、顺序关系等”[1]。旅游地空间关系指“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出现时,为获取发展机会而引起的空间竞争、空间合作等关系”[2]。空间关系是旅游地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是旅游地发展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Mitchell指出:“旅游地空间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3],对旅游地空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般认为,旅游地空间关系主要包含空间竞争和空间合作两种形式,国内外学者较早开展了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研究,指出造成旅游地产生空间竞争的原因包括旅游资源相似性、旅游市场有限性和旅游收益不平衡[4-6]等,通过借鉴竞争态、旅游场、亲景度、自组织等理论[7-10],运用描述统计、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7-10]开展了旅游地竞争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对山岳型[11]、古镇型[12]、城市型[13,14]等不同类别的旅游地空间竞争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了旅游地竞争关系形成的一般规律[15]。随着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不断深入,有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他们指出诱发旅游地空间合作的根本原因包含“亲近的地缘关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潜在的共同利益”[16],形成旅游地空间合作的驱动机制为“空间生长力、市场驱动力和政府调控力”[17,18],也有学者从公共治理理论[19]、利益主体理论[20]、旅游系统论[21]等理论视角研究不同旅游地的空间合作,并对欧盟成员国之间[22]、丝绸之路沿线65个国家[23]、泛珠三角城市群9省区[24]等典型旅游区内的合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我国学者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出旅游地之间的项目合作、必须性合作、象征性合作、建立长期组织合作和建立沟通平台合作等五种典型的空间合作模式[25]。
随着旅游地空间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仅从竞争与合作的角度难以描述复杂的旅游地空间关系,并尝试引入生态学理论用于解释旅游地空间关系[2,26],他们提出:“旅游地虽然并非生命体,但其发展过程中却具有生命体的演进规律,因此生物种群间的竞争、合作、共生、寄生等关系同样适用于旅游地”[27,28]。用于描述生物种群间关系的生态位理论开始被引入旅游地空间关系研究领域,部分学者通过借鉴生态位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空间关系的产生原理和演变规律进行了总结[26,29],亦有学者结合生态位的态势理论对省域、市域及景区等不同尺度旅游地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30-33]。相较于以往研究,生态位理论的引入为旅游地空间关系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28],通过定量研究旅游地在过去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态势,借助旅游地生态位宽度的此消彼长反映其相互间的空间关系,已经被证明是分析旅游地空间关系的有效工具。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旅游地空间关系研究中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对研究理论及方法的借鉴较多,过分强调数据分析,而对旅游地特征关注不足,缺乏对旅游地空间关系形成机理的有效论证,导致生态位研究与空间关系研究相割裂;二是研究数据跨度有限,多以单个时间节点上的断面数据为参考依据,尚未开展旅游地空间关系演化过程的研究,未能解释旅游地空间关系的演化规律;三是对典型旅游地的关注不足,对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尚未展开。
图1 黄山、上饶、南平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Fig.1 The main tourist resources map of Huangshan, Shangrao and Nanping city
世界遗产是最高级别的旅游资源,遗产型旅游城市是指以世界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由多种旅游资源共同组成的旅游城市,其旅游开发较早,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化,大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地群落和明确的市场域。由于遗产型旅游城市在资源价值和品牌形象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当它们出现在邻近地理空间内,便具备了产生空间关系的基础条件。黄山、上饶、南平是典型的遗产型旅游城市,由于特殊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导致其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空间关系,本研究以其作为案例地,通过运用生态位和大事件的研究方法,研究三市空间关系的演化过程,揭示三市空间关系的演化规律,力图探明旅游地空间关系的驱动机制,为旅游地生态位和空间关系研究做出些许贡献。
1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黄山、上饶、南平三市位于皖赣闽三省交界区,是我国重要的遗产型旅游城市。其中,黄山市拥有黄山和皖南古村落(含西递、宏村)两处世界遗产,南平市拥有武夷山一处世界遗产,上饶市拥有三清山、龟峰、铅山三处世界遗产[注]数据截止2017年12月,其中龟峰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组成部分,铅山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的在2017年后边界调整后新纳入的部分,两者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三市以约占我国0.6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占全国8%的世界遗产数量,是世界范围内遗产分布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见图1)。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三市已经形成了以世界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由多种旅游资源共同组成的旅游地群落,由于邻近的地理区位、相似的资源禀赋、重叠的市场边界导致三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旅游生态位重叠,又产生了旅游生态位互补的现象,并由此产生复杂的空间关系。在30余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由于受到旅游地自身演化,以及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行政边界阻隔、地域文化多样、旅游市场挤压等多重影响,三个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演化过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旅游生态位测度模型 借鉴生物单元生态位和旅游地生态位相关研究成果[29,30],构建旅游地生态位测度模型(见式1)。旅游地生态位由“态”和“势”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生态位的“态”指旅游地的某种状态,是过去生长演化过程中累积的结果,生态位的“势”指旅游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力,两者综合体现了旅游地的生态位宽度。
(1)
旅游地综合生态位的计算公式为
(2)
式2中,Mij表示目的地M的旅游综合生态位,Nij指每个变量要素的生态位,n表示因子个数,j表示城市个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难以找到具有参照意义的指数,因此测量旅游目的地综合生态位绝对值的意义不大,这里的Mij实际上指的是目的地i的相对旅游生态位,Mij的值介于0-1之间。
1.2.2 层次分析法(AHP) 旅游地生态位由多个指标构成,在建立旅游地生态位测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构建旅游地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不同指标对目的地生态位的贡献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测算,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递阶层次模型,其次利用德尔菲法组织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对各指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打分,最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并对权重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当数据一致性比率CR<0.1时,特征向量A的不一致性在容许范围内,此时权重计算结果可靠,即可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本文不再对其具体计算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统计年鉴,旅游地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数据,通过查询统计年鉴获得,具体为2001、2005、2009、2013、2017五个年度的《黄山市统计年鉴》《上饶市统计年鉴》《南平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二是政府部门官方网站,三个市各年份旅游资源数据通过查询国家旅游局及地方旅游局官方网站后,经整理获得;三是城市年鉴,旅游大事记通过查阅黄山、上饶、南平历年城市年鉴,整理获得。
2 评价体系构建及生态位测算
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遵循评价指标科学性、易取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上,参考相关学者[34,35]的研究成果,建立旅游地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而后,组织相关专家对指标进行论证,结合专家建议对部分指标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了旅游地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旅游地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由资源维度、市场维度、社会经济维度、生态环境维度和基础设施维度共5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构成。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测算,为保障数据的公正性、合理性,共邀请来自国内9所不同高校、不同研究领域的24位科研人员进行打分,24位科研人员研究领域涉及旅游地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等13个不同方面,从事相关研究的平均时间达到8年,参与打分的专家较好地涵盖了各个研究领域、各个学历层次及各个年龄阶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信度较高。根据24位专家的打分情况,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测算,并对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六项指标的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见表1),即指标权重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内,本次计算得到的各级指标权重较可靠,各级指标权重的测算结果见表3。
表1 指标层次分析一致性(CR)检验表Table 1 AHP consistency(CR)test table
表2 旅游目的地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Table 2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ight tabl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niche
2.2 旅游地生态位测算
对黄山、上饶、南平三市旅游生态位进行测度,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由于某些旅游资源具有多重属性,如:黄山具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多个品牌,为避免在计算生态位过程中造成重复,本研究只选取其权重最高的一项进行计算。另外,某些旅游品牌为多个景区共同拥有,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是由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唐模、潜口民宅和呈坎共同组成的,在计算时将其作为一个统一资源,只记做一处旅游资源。
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负面指标,如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尘排放量,借鉴经济学成本型归一化变换公式(见式3),在计算前对反向指标进行预处理。
(3)
环境指标进行数据预处理后,其数值介于0~1之间,其中环境最佳指标值为1,环境最差指标值为0。预处理后的负面指标数据,不需要再进行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36,37],采用比重法对其他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见式4)。
(4)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后,测算黄山、上饶、南平三市在2000、2004、2008、2012、2016年五个时间节点的旅游生态位,测算结果见表3。
3 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化
3.1 旅游生态位演化过程分析
2000年以前,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缓慢,旅游尚未成为影响目的地空间关系的重要显性指标,对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影响还较小;2000年以后,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兴起,旅游对遗产型城市空间关系的影响不断提升。本研究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以4年为时间尺度,对黄山、上饶、南平三市2000—2016年间旅游生态位宽度进行测算。以0.10为区间,绘制三市旅游生态位演化过程图(见图2)。生态位宽度越大,表明该城市当年的旅游竞争力越强;若三个城市生态位宽度保持稳定,表明相互间竞争较弱;若彼此之间生态位宽度出现此消彼长、交替领先,则表明相互间竞争较激烈;若生态位宽度的差距逐渐缩小,则表明空间关系渐趋稳定,并可能产生合作共生关系。
表3 黄山、上饶、南平旅游生态位及其演化Table 3 Tourism niche and evolution of Huangshan,Shangrao and Nanping city
图2 2000、2004、2008、2012、2016年黄山、上饶、南平旅游生态位演化过程图
2000年三市总体生态位宽度呈现“高中低”的不均衡发展态势,其中:黄山总体生态位宽度达到0.4270,综合旅游竞争力在三市中最强;南平总体生态位宽度为0.3634,略低于黄山,具备较强的旅游竞争力;上饶总体生态位宽度最低仅为0.2096,远低于黄山和南平,综合旅游竞争力较弱。2000—2004年间,三个城市绝对生态位不断扩充,竞争关系逐渐增强,黄山由于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呈现出极化发展态势,至2004年末总体生态位宽度上升至0.5822,为历年最高值,其与南平、上饶两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上饶同期的总体生态位宽度仅为0.1567,约占黄山的1/4,三个城市之间“高中低”的不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加剧。2004—2008年间,三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继续加剧,总体生态位宽度的此消彼长演化态势突出,尽管黄山仍保持了较高的生态位宽度,但伴随着南平、上饶两市旅游业的逐渐崛起,其竞争优势被不断削弱,至2008年末黄山总体生态位宽度下跌至0.4069,仍处于第1位,而上饶旅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期总体生态位宽度上涨至0.3264,超越南平到达第2位,目的地旅游生态位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生态位最高城市和生态位最低城市差值仅为0.1401,空间竞争显著。经过近十年的加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三个城市旅游发展日趋成熟,旅游增长势头逐渐放缓,2008—2012年间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其中黄山各项生态位增速均不断下降,随着南平、上饶的旅游资源和市场潜力不断释放,至2012年末三个城市之间总体生态位宽度已经非常接近,均处于0.31-0.40的中等水平,三个目的地进入“中中中”的均衡发展态势。此后,由于各项生态位指标渐趋稳定,2012—2016年间三个城市彼此之间虽然互有增减,但总体生态位宽度仍均处于0.31-0.40的中等水平,“中中中”的均衡发展态势得以继续保持。
2000—2016年间,三个城市总体生态位宽度此消彼长、交替领先、不断变化,并由此导致旅游地空间关系的复杂演变,其中2000—2008年间黄山始终保持较高的旅游竞争力,上饶、南平总体旅游生态位宽度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三者之间的差距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缩小,目的地彼此之间相互追赶,出现较为激烈的空间竞争。2008年后,三个城市总体生态位均保持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彼此之间生态位宽度的差距逐渐缩小,三个城市之间竞争关系逐渐缓解,并形成较稳定的共生发展态势。
3.2 空间关系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分析
旅游地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旅游地空间关系的演变过程,据以上研究,结合三市历年来的旅游大事件(见表4),可将三市的空间关系演化过程划分为混沌无序发展阶段(1979—1989年)、空间竞争产生阶段(1990—1999年)、空间竞争加剧阶段(2000—2008年)和内部合作、外部共生发展阶段(2009—)共四个演化阶段。
表4 黄山、上饶、南平旅游大事件(1979—2016年)Table 4 Tourism events(1979—2016)of Huangshan,Shangrao and Nanping city
资料来源:据《黄山年鉴》、《上饶年鉴》、《南平年鉴》整理
3.2.1 混沌无序发展阶段(1979—1989年) 1978年改革开放掀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幕,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开始受到重视,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登上黄山,发表了举世瞩目的“黄山讲话”,他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黄山讲话”被视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开端,然而,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旅游仍被作为外事接待型事业,并未成长为重要的地理要素,其对空间关系的影响还较小。以黄山市为例,至1989年全市年游客接待量仅为24437人,其中外国游客11749人。1979—1989年间,我国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黄山、上饶、南平三市空间关系处于低效均衡的混沌无序发展阶段。
3.2.2 空间竞争产生阶段(1990—1999年)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以世界遗产评选、高等级景区开发为导向的旅游地建设不断加快,混沌无序的空间关系逐渐打破,不同目的地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1990年,黄山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知名度大幅提升,同时由于黄山机场已经初具规模,为境外旅游者进入黄山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快速成长为海内外旅游者最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1991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04515人,其中外国游客19164人,两项指标相较上一年分别上涨3.3倍、0.6倍。黄山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标志着由旅游资源驱动的空间竞争开始产生,而后黄山、上饶、南平三个遗产型旅游城市进入长达十数年的竞争期。1992年武夷山被评选为全国首批旅游度假区,系当时我国唯一一处以山地为依托的旅游度假区,1999年武夷山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山的快速崛起导致南平市旅游进入加速发展期,1995—1997年间南平市入境旅游者接待量年均增长率达35.62%,至1997年末其入境旅游者接待量突破十万人次达到102922人次。由于黄山、南平两市核心旅游资源的高度相似性,加之早期旅游业对入境旅游市场较为依赖,而两市均是入境旅游者选择的重要目的地,黄山、南平两市空间竞争逐渐产生。
总体看来,1990—1999年间三市旅游业开始进入不均衡发展阶段,黄山市率先获得发展优势,南平市由武夷山的带动而逐渐加速发展,上饶市仍处于起步阶段,由此逐渐形成“黄山极化、南平追赶、上饶塌陷”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黄山市旅游综合竞争力长期处于领先位置,但南平、上饶等市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导致空间竞争逐渐产生。
3.2.3 空间竞争加剧阶段(2000—2008年) 2000年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兴起,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不断提升,我国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政策、资本、资源等多重力量的共同驱动下,作为遗产型旅游城市的黄山、上饶、南平三市,旅游绝对生态位不断扩充,原有的市场边界被不断打破,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市场空间,导致相互之间生态位重叠现象不断产生,空间竞争亦不断加剧。
1999年武夷山入选世界遗产后,南平市旅游发展不断加快,至2001年游客接待总量达到392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5.76万人次,同年黄山两项统计指标分别为620万人次和26.2万人次,两者间的差距被大幅缩小,黄山在旅游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大幅降低。2000年,黄山市申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国内首个同时拥有多个不同类型遗产地的城市,其资源生态位再次大幅上涨,至2004年末达到0.7300的最高值。2004年后,黄山市资源生态位逐渐进入饱和状态,南平市由于过度依赖北部的武夷山等核心景区,旅游资源发展速度也逐渐减缓,而长期被抑制处于落后状态的上饶市则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2008年三清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至此三个城市都拥有了世界级旅游资源品牌,同年上饶市旅游资源生态位上涨到0.3060,与黄山、南平两市的差距被大幅缩小。经过近十年的加速发展和激烈竞争,2008年末三市资源生态位首次达到相对均衡状态,而旅游资源的点状竞争逐渐演化为面状竞争,徽州古城、婺源、和平古镇等各级各类旅游资源不断涌现,形成更加复杂的空间关系,但由世界遗产所驱动的空间竞争正在消解。
随着旅游资源开发竞争热度的逐渐退却,旅游地竞争关系逐渐转向为市场竞争,而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过去对入境旅游市场的争夺逐渐转变为对国内旅游市场的争夺。黄山、上饶、南平三市由于邻近的地理位置、相近的资源禀赋和雷同的品牌形象,在国内客源市场上出现相互交织、重合的现象。黄山和上饶两市均提出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企图通过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扩大旅游市场影响力,上饶和南平两市则围绕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客源市场展开争夺,由于市场生态位的高度重叠,三市围绕旅游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由于黄山市旅游业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国内外客源市场,其在2000年旅游人次便达到了500万以上,而后直到2008年保持了年均近20%的高速增长,在2000—2008年间黄山市旅游市场生态位宽度长期处于0.50以上,保持了稳定的极化发展态势。南平市依托武夷山建立起良好的市场基础,但受限于旅游资源发展缓慢,其旅游市场增长趋势逐渐减缓,旅游市场生态位宽度不断缩减,至2008年已经被上饶市反超。上饶市由于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市场生态位宽度长期处于末位,伴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逐渐表现出较强的“后来居上”发展态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空间关系演化的核心驱动力,旅游市场是诱发空间关系的根本原因,而交通是连接旅游地和客源地之间的纽带,是空间关系演化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在旅游开发初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加之三个城市的经济基础薄弱,道路基础设施较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空间关系的演化。而后,伴随着黄山机场和武夷山机场的不断扩容,两市在入境旅游市场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争夺。伴随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三地交通基础设施已经难以满足需求,进入2000年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充和建设。在航空方面,黄山机场、武夷山机场纷纷扩建,黄山机场开通国际航线,上饶多年来一直谋划建设三清山机场;在陆地交通方面,高速公路建设成为重点,徽杭、景婺黄、福银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内外部交通系统的优化不断加剧着三市间的空间竞争。
2000—2008年间,三个遗产型旅游城市目的地建设加快,逐渐形成以黄山、武夷山、西递/宏村、三清山等一批世界遗产为主,徽州古城、婺源、和平古镇等共同发展的旅游资源体系。同时旅游市场快速发展,至2008年三市游客人数首次同时突破千万人次,分别达到1206.37万、1007.16万和1116.85万人次。伴随旅游发展的需求,内外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旅游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初具雏形。在近10年的演化过程中,受多重力量的共同驱动,三市绝对生态位宽度均不断扩大,但由于资源本底和发展速度的差异,导致三市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生态位宽度不断出现此消彼长、交错领先的局面,由此产生了剧烈的空间竞争,尽管黄山总体生态位宽度始终处于领先位置,但至2008年末三市总体生态位差距已经被大幅缩小。
3.2.4 内部合作、外部共生发展阶段(2009—)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2008年末三市总体生态位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而后虽然彼此之间各有增减,但差距并未被再次拉大。2008年后,受旅游资源开发速度逐渐放缓,旅游市场持续稳定增长,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的综合影响,三市开始进入内部合作、外部共生的发展阶段。
2008年,随着三清山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三市高等级旅游景区建设基本完成,以世界遗产为核心、多种类型资源共同组成的遗产型城市旅游群落基本形成,旅游资源开始进入饱和状态。之后,尽管龟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江湾、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三市旅游资源绝对生态位扩充不大,其相对生态位宽度长期保持在0.30左右,未再出现大幅波动,旅游资源开发进入成熟期并逐渐达到稳定共生状态。同时,各城市内部景点之间开始形成合作关系,如:婺源整合了大量传统古村落,通过捆绑经营、整合营销等方式实行打包发展,逐渐打响了“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品牌;歙县古城、呈坎等五个景点通过捆绑,共同申报了“古徽州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尽管三个城市之间也尝试推出一些合作发展措施,如2009年提出建设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但实际效应仍不明显。
随着旅游资源开发的饱和和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遗产型旅游城市的环境容量问题逐渐显现,黄山、武夷山、三清山等主要景区的年游客接待量不断逼近阈值。2010—2015年间,黄山、上饶、南平三市年游客接待量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09%、33.50%、14.24%,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539%、35.83%、15.34%。黄山、南平两市由于旅游开发较早,至2008年其旅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此后年均增长率长期保持在10%左右,与同期我国国内游客年均增长率11.22%基本持平,上饶市由于基数较小,旅游市场开始进入“井喷”增长阶段,其增长率长期保持在30%以上,三市市场结构和旅游收入渐趋平衡,市场生态位宽度达到稳定相持阶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遗产型旅游城市已经形成各自的市场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继续扩张,遗产型旅游城市对于旅游市场“量”的需求不断降低,而对于“质”的需求逐渐提升,彼此之间的稳定共生发展态势明显,合作开发新兴市场的案例尚不多见。
2009年起,随着三个遗产型城市内外部子系统的不断演化,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的饱和与过饱和现象开始产生,旅游地总体发展趋势不断放缓,尽管绝对生态位仍在继续扩大,但相对生态位逐渐稳定并保持在0.3左右,旅游地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合作,而三个城市之间则进入稳定的共生发展阶段。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 论
(1)1979—1999年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旅游尚未成为影响空间关系的重要因素。2000年以后,随着旅游地建设和旅游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遗产型旅游城市绝对生态位不断上涨,相对生态位经历了由此消彼长、交替领先到渐趋平衡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旅游大事件的梳理和旅游地生态位的测算,黄山、上饶、南平三个城市空间关系经历了混沌无序(1979—1989年)、竞争产生(1990—1999年)、竞争加剧(2000—2008年)和内部合作、外部共生(2009—)共四个演化阶段。
(2)通过生态位维度和旅游大事件研究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形成机理,不同因素对旅游地空间关系影响程度的排名依次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市场>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是影响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首要因素,其主导了早期旅游地之间的空间关系演化,引发并加剧了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旅游资源开发还促使旅游地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强化,使其生态位率先进入相持阶段。然而,随着旅游市场基数的不断增大,其对目的地总体生态位的贡献不断提升,对旅游地空间关系的影响呈“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总体看来,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演化经历了由“资源驱动型”到“市场驱动型”的基本过程。
(3)相较于一般旅游城市,遗产型旅游城市是一种更高等级的目的地,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均经历了较完整的演化过程,已经度过了早期的无序和竞争阶段,形成了内部合作、外部共生的空间关系模式。对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竞争是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适度竞争能够促进旅游地自身的发展与演化,使旅游地功能和结构更加完整,但同时,共生与合作是未来旅游地空间关系演化的主流趋势。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城市而言,既要遵循空间关系演化的基本规律,也要适应不同演化阶段的特征和需求,制定适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旅游城市的发展策略,从而保障旅游地的健康有序发展。
4.2 讨 论
(1)相较于资源、市场等可量化指标,政策和资本等因素对旅游地空间关系演化亦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缺乏合适的研究工具,因此目前仍难以衡量其价值。未来研究可通过观察、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继续评估不同因素对旅游地空间关系的影响。
(2)在资源和市场处于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下,高速交通等新兴地理要素将对旅游地空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高速交通网络形成背景下,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将形成怎样的空间关系,亦是本研究后续关注的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