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
2019-03-29宋飞飞沈丽宫
尤 洁,王 翠,宋飞飞,沈丽宫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实训实验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1 引言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安全性与有效性是它的质量基础,要保证它的质量就要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药物分析》就是讲授如何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来保证药品质量的一门课程。药物分析是药学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教学大纲和全国统一权威教材。但是,如何针对高职专业教学课时少,学生文理兼收、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师素质,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说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依据相应教学规程,针对所讲课题,采用讲述的方式,向教学同仁系统阐述个人对大纲的把握、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的构想。实践证明,说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教学团队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目前高职院校关于药物分析说课的探讨尚不多见,多为单堂课的说课设计,以课程为整体进行的说课设计仍属罕见。
本文以我院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内容为例,从课程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创新几方面制订详尽的说课方案,剖析药物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特点,高职院校说课的技巧与方法,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课程分析
2.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性质:《药物分析》是整个药学学科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
地位:以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化学为先修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作用:旨在让学生具有药品质量全面控制的观念, 为生物制药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品质量控制人才。
2.2 学习领域和课程目标
由学生就业的岗位分析,药物分析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为: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因此,本课程确定的学习领域及课程目标为:
掌握药典的基本组成与正确使用;掌握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掌握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的一般规律;掌握从药物的结构分析出发,运用化学的、物理化学的以及其他必要的技术与方法进行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熟悉各种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各项效能指标的评价;中国药典常用的分析方法;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了解药品检测和控制的质量指标;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法。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对药物及其制剂进行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并正确地给出检验报告;能熟练地使用《中国药典》。
会正确使用常用的分析检测仪器及器皿;会正确地取样、处理样品;会正确地处理检验结果;会正确地根据检验结果给出结论。
能够培养学生树立严肃认真、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3 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在入学初始就明白自己将来的岗位群,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对围绕自己职业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有比较大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心强,但主动性不高,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相关能力则有所欠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枯燥的内容,学习起来就比较被动等特点。
认知程度上,药学专业学生在具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药物化学的基础上学习药物分析,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课程设计
4.1 理念和思路
药物分析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操作技能为导向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学组织、多样的教学手段、全面的实训和严格客观的考核下,培养具有能够胜任药物质量控制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保障药品质量,服务海西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药物分析的教学以理论为基础,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理论知识的学习占64学时,操作技能的学习占44学时,共108学时。理论知识的学习应服务于操作技能的培养,操作技能的培养反过来又能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4.2 教学内容
在内容选择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遵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针对性原则,符合药学检验岗位实际工作;适用性原则,按照完成药物检验实际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一致性原则,学习要求与实际工作要求相一致;代表性原则,选择最常用技术,分析代表性药物。
共开设以下教学项目:
表1 药物分析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项目
要求学生掌握药物的定性分析技术、杂质检查方法,容量分析中称量、滴定、定量转移、稀释等技术;掌握比色法、比浊法、旋光法、光谱法、色谱法等分析技术的操作原理和测定方法等。
4.3 教学模块
本课程分为两个模块的学习,即理论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学习并在这两个模块学习过程中融入对学生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
药物分析总论:药品标准,判断药品质量的基本内容: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
药物分析各论:八大类药物的分析(熟悉)。
体内药物分析:对动物或人体体液进行药物浓度和药物代谢的分析(了解)。
教师示范(对某些重点的实验步骤进行示范)→学生操作,并加以指导→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重做,至合格为止。
4.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药典、药品前处理方法、根据药物的结构推测该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以及结果的判断;运用必要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各类药物的分析;药物制剂的质量分析。教学难点:含量计算、分析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判断,药物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分析方法的验证;常见元素与基团的鉴别;八大类药物中重点药物的专属分析方法。
解决方法:精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讲究教学方法,加强练习突破难点。
4.5 师生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形式。必须坚持师生互动、互学增知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 教学资源分析
5.1 教材教辅
5.1.1 根据“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选择教材。
欧阳卉、唐倩主编的《药物分析》其特点:符合医药高职高专教育的科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减了教学内容,而且由于《中国药典》每五年更新出版一次,本书出版时间为2017年1月,较好的吸收了2015版药典的更新之处,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陈晓英主编的《药物分析实验》其特点: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精选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常规检验工作和熟练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使用,较好地完成药品检验技能的培养。
《药物分析》安登魁主编;《现代药品检验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现代药物分析选论》安登魁主编;《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郑一美主编;《药物分析与检验》徐亚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国家药典委员会。
5.2 实践教学条件
实训实验中心现有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薄层扫描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可以充分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
与丽珠集团福州福兴医药有限公司、福州抗生素集团、以及全省各地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能较好的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有效进行。
6 教学实施
6.1 教学组织及学习情境设计
以“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测定”的教学为例,进行教学组织及学习情境的设计。教师分析药物结构特点,让学生查阅药典,学习检测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操作原理及T6分光光度计的操作使用,进行操作前的试剂配制(包括取样量计算 和含量表示与计算方法)。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掌握之后进行分组实验,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出具药品检验报告书。
6.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组织设计上采用实例分析、启发引导、分组讨论、、视频演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采用课件、录像、flash、软件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结构时采用课件进行教学,而在具体的实验操作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便于学生观察和掌握操作要点,在一些仪器原理的教学中引入flash的教学手段,此外引入一些教学软件进行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6.3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实验考试(实验成绩单列)和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三部分。采取笔试、口试、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评价方法分为3个模块,平时30%、期中30%、期末40%,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7 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一要多查阅药典,重点掌握各种检验方法;二要多做练习,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三要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去做实验,多做多练。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学生也是一样,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8 教学创新
8.1 教学特色
本课程已经形成了“一融、二实、三结合”的特色。
一融,即融工作和学习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实,即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真实的工作环境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三结合,即学校、企业和行政部门三方合作的教学机制,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与现代化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8.2 教研成果
在教学改革成果方面,药物分析课程以操作技能为导向进行了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学组织、多样的教学手段,在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发展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得以推广和应用,笔者于2013年5月参加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作品《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结构及使用》于2013年10月11日以福建省高职高专类第一名的成绩获福建省赛区优秀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于同年10月获全国优秀奖。笔者申报的《高职高专实验微课模式研究》获批为学院2014年度重点课题,2016年已顺利结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在教学中得到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