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讨式教学法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9-03-29真,陈

四川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讨建筑设计教学方式

李 真,陈 亮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1 教学现状与需求背景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启蒙课程。纵观国内建筑院校,受西方包豪斯与鲍扎教育影响,长期以来采用一种雷同的“渲染+构成”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为主,传承和发展并无明显改观。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建筑教育的不断扩招,如何构建自身的专业特色,面向一专多能,能向相关专业拓展的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迫使笔者反思传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发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些许问题。尤其,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急需解决的问题。

2 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与具体改革思路

研讨式教学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德文称为Seminar(费孝通先生翻译为席明纳[1]),是一种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的课程教学模式。尽管目前对研讨式教学的理解略有差异,但普遍认同,它是一种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模式[2]。据此,结合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背景,笔者试图将研讨式教学法引入课堂。这门课程共计168学时,包含上、下两个学期,也为检验教改成效时间上提供了保障。

2.1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3]

研讨课的教学内容组织要严格系统性与专题化。湖南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在于通过一学年的学习,让学生对建筑场所与环境、功能与空间、材质与建构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学会运用专业语言分析、解决专业设计的基本问题。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详细解读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日历及总体框架,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大量教学文本资料与网络资源,并研究确定合适的教学指导方法;学生则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课程框架,课外收集同类优秀参考案例并细化完善,独立给出初步的设计方案。为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课题组作了调整与梳理(表1)。

表1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前后逻辑性更强,且每个模块突破单一的教学内容,或相互包容,或几个模块强调同一知识点。同时我们循序渐进,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从平面到立体空间思维训练,将形态构成设计的思维与建筑形态空间设计相结合,用建筑构成的方式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形成向建筑设计课程的自然过渡[2]。

2.2 教学方式的灵活组织

针对研讨式教学,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堂研讨时畅所欲言,完整阐述自己的观点,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组织教学方式。

2.2.1 突出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方式[3]

研讨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以“经典建筑与环境模型设计及制作”课题为例,首先,选题阶段从不同年代、设计作者、建筑性质范围广,灵活性与针对性兼具,特别是对建筑文化、建筑历史都有涉及;资料收集阶段,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背景资料,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形成初步的模型设计理念,并进行经典建筑解析,重点解读建筑构思,建筑与环境的对话以及建筑文脉的关系等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影响与制约建筑的因素进行思考;在方案构思阶段,强调学生利用前期成果尤其是设计方案分析图纸,通过小组研讨的方式确定模型制作具体方案;在模型制作阶段,则要求学生从模型主体、模型配景、模型底盘等三方面就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草模和图纸相结合的方式,由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学生讨论。组内讨论之后,针对集中问题,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课堂研讨。研讨过程中,教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汇报、明确学生的难点后,适当引导、点评,让学生深入思考难点问题,帮助给出学生的学习结论,切忌大包大揽而失去讨论的意义。最后,学生以模型、模型报告和PPT三合一成果展示自己的作品。评分现场通过听取小组汇报和同学互评,结合阶段性表现,教师即时做出点评并公开评分[4]。通过实践,对“建筑设计基础”进行研讨式教学,可突破场所、时间等条件限制,课内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明显提高。

2.2.2 引领学生协作的团队式教学方式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建筑设计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给学生提供了多次团队协作的机会,如“建筑环境认知”“经典建筑与环境模型设计及制作”“小型公共建筑测绘”等课题,均要求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协作。学生本着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自由组队。每个团队原则上3~4人,确定小组长,组员明确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以最大程度提高协作效率。以“建筑环境认知”为例,由于校外大型公共建筑不适宜作为认知对象,而建筑规划楼建筑空间几乎贯穿了同学们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为了让学生对建筑的心理与行为空间,空间尺度与要素,空间布局等有更直观体验,课题组将认知地点选在学生既熟悉又有特色的建筑规划楼空间中展开。在前期现状调研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对建筑规划楼内外环境的调研,包括观察、测量、分析,学生1人负责拍照,2人负责现场测量,1人负责记录数据和绘制草图,最后的成果是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套图纸。现场测量阶段遇到问题小组讨论,教师适当指导及时解决;成果汇报时,组内推选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尤其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建筑图纸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强,为学生进入高年级设计阶段体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考核方式的科学设置

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是研讨式教学有效实施的保障。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研讨式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以往建筑环境认知、建筑模型制作讨论课实践经验,在课程考核中改变传统平时成绩(30%)与期末考查(70%)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研讨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学生互评纳入考评指标,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及表现能力的考核。实践证明,这些评分指标的设置,对开展研讨式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 结束语

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赋予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更多的活力,尤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调整更新给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帮助,预期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类专业人才,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研讨建筑设计教学方式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