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层面推动“多规合一”的方法探讨
——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
2019-03-29王楠
王 楠
(成都市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现阶段,国土、产业、环保、规划各个部门之间的多样诉求,各部门编制的规划在定位、侧重点上都不尽相同,难以落实在一个空间上[1]。当前对于多规合一方法和的理论探索,主要面向解决多规矛盾,协调差异问题等方面,研究单元多是市域范围。主要的方法有:规划管理部门合并、平台搭建、差异协调机制的构建等等[2-3],这些方法能够在宏观层面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但是,为加强管理,在一些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常下设辖区一级政府,因此也产生了权责划分上的矛盾。区级规划部门作为规划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环节,肩负着产业引入、建设实施等更现实的职责,各类规划矛盾冲突更为严峻和集中,因此在落实市上原则的基础上,需要一个更加面向实施的方法和体制。本文以区级层面为切入点,以成都市金牛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成都市规划管理事权地划分,思考城市规划的角色演变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区级规划部门在多规合一中的重点工作和实施方法。
1 城市规划管理权限转变的回顾
1.1 1955~1978年阶段,集中管理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城市规划作也逐步开展。1955年,成都市第一版城市规划获国家审批,第一次成为成都市发展建设的依据。规划确定了城市用地布局,明确了各项用地的功能,为后续规划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8年的文革期间,城市规划工作一度停滞。随着文革逐渐结束,规划管理工作恢复运行。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与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相匹配,总体上来说是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模式。
1.2 1978~1989,权限逐步下放
政府肯定了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提出了“以干道建设带动其他城市建设”的引领方针,狠抓城市治理,加强居住配套建设,填补基础设施缺口。1979年重组了成都市规划局后,编制了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并在1984年正式批准。这一阶段城市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业发展迅速,加剧了交通、能源的矛盾。1985年进行了补充,并进一步在管理上加强建设,加上1989年《城市规划法》的颁布,规划正式有法可依。随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各区的发展方向。1984年成都市规划委员会正式成立,规划办公室为行使规划管理职能的具体机构,市辖各区的建委,一般都设有规划室(科、股),主管当地村镇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
在这一时期,全国的很多地区都在尝试逐步下放规划的权限,将一些规划、计划权限逐步下放到地区政府。比如上海市,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开展了“放权让利”的政策,赋予了地区,县政府一些规划、财政上的权限。
1.3 新时期,分级管理体制
19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地转变,全国大批机构改革的进程中,规划管理权限也出现了根本性地变革。市级、区级的规划管理权限彻底分开,全国很多城市都建立起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如上海、广州等。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基础之下,形成了市、区、街道办事处这样三级的纵向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的能动性。在我国大城市现行规划管理体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模式有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广州模式等。
如规划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则会降低决策的及时性和效率,降低基层主动性,产生闭门造车等问题;如规划管理权限过于分散,则会降低整体的调控能力,摊子过大,水平低下,重复建设,只重经济利益等问题。因此,协调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构建科学的规划管理体制,是规划管理的核心问题。
2 过去金牛区规划工作的特征及困境
金牛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成都市人口最多,发展最早的城区之一。区域面积108 km2,大部分为建成区,引进的重大项目、业态提升、旧城改造等工作较多。过去,由于控规满覆盖编制时间的紧迫性导致控规编制未与属地政府管理、市场多样化需求紧密结合,因此随着城市快速建设和经济高速发展,各级区政府和投资平台公司近几年频繁申请控规调整。从2012年规划编制思路逐步转变,开始由区政府为主导编制城市设计,市规划局根据城市设计进行控规调整,将区政府的诉求融合于控规编制中。但这主要是对部分重要区域的三维空间进行了控制,对区域何时启动建设,引入何种产业并未进行深入研究,且由于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缺乏沟通,各自为阵,导致了大部分规划仍然只是一幅“蓝图”,城市建设滞后发展。存在的特征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采用分级垂直管理模式
金牛区规划编制工作集中在市规划局,金牛区分局负责非市属重点区域的调规、审批、验收等工作,并协助市局进行部分如产业规划、城市设计等非法定规划的编制。其规划管理体制与深圳的相似,区规划局是市规划局的派出机构,业务上受市局直接领导,区政府进行配合,人员上由市局任命管理[4]。这样做既能够保证了规划政策的落地和效果不走样,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也能够保证规划政策的迅速宣传。但是,这样也导致了规划的编制难以与市场需求、属地政府的要求相结合,因此,各级平台公司频繁申请调规[5]。
2.2 多个主体编制的规划各自为政,难以落实到同一空间上
整理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公布的政府机构的主要职责,有编制和规划管理职权的行政部门超过18个(表1)。区级政府和市级政府之间,在机构数量和类别方面是对等的,一方面不利于机构的精简,另一方面,各部门均各自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主体众多,各自侧重点不同规划、国土、产业、建设等部门各自有纵向层级的衔接部门,编制、审批、监督等职能自成体系,但却未真正建立各个部门规划之间的横向对接与协调机制,导致规划编制出来空间差异较大[6],难以落实到一个空间上[7-8]。
表1 金牛区涉及城乡空间管理事权的行政单位
2.3 基础数据不共享,规划工作开展难度大
金牛区各部门在编制工作的开展时,各部门数据不共享,由部门各自持有。如统计局持有人口数据,发改局持有经济数据,国土局持有地形资料、基本农田资料、土规资料,建交局持有道路交通资料以及建设资料,环保局持有河流水系资料,林业局持有林业调查资料,规划局持有规划资料,电力公司持有电力管线资料等。在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时,收集数据常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及人力,并且难度较大,很难收集。
2.4 产业规划难以实施,项目建设困难重重
目前,金牛区产规在编制过程中,与经济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的衔接不足,导致可操作性差。另外在实施建设中,与街道办、功能区、平台公司、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不够,对产业项目的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沟通不及时,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大部分项目不能按计划开工。
3 金牛区推动多规合一工作的方法经验
3.1 进一步理顺操作机制,形成对接窗口
针对上述问题,金牛区自2015年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理顺体制机制,划清职责边界等方式,规划管理层面进行多规合一尝试[9]。
2015年7月,金牛区通过《成都市金牛区产业功能区机构设置方案》,设立了人北中央商务区、环交大智慧城、国宾文旅商贸区、北部新城、环城生态区推进办和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6个功能区。同时,根据六大功能区分别成立相对应功能区推进办,全面管理辖区的规划编制、协调、实施工作。在规划编制体系上,市规划局和区规划分局做好统筹性的工作,而推进办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产业规划的编制和落实项目实施工作(图1)。
图1 组织架构工作思路
推进办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能够集合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两套功能,节约各级政府、平台公司之间的沟通成本,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对接窗口;二是适合金牛区目前的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扭转现状产规城规各自为政的格局,服务于金牛区整体的优化升级;三是有利于激活区级规划部门的主动性,优化全区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推进办构筑好的推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真正实现产规带动城规,以规划的引领实现城市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图2)。
图2 片区建设工作模式
3.2 以控规为主导,对多规进行整合
构建“产业策划+城市设计+控规编制+实施计划”多位一体的规划体系,以控规为主导,强调各类规划的有机融合。将控规的土地利用控制规划和道路工程规划作为强制性内容,产业布局、城市形态、风貌、色彩控制作为引导性内容,根据道路工程和公共服务用地规划制定近期实施计划,变过去图则式管理为一本“法定图则”加一套“建设指南”。同时,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由各功能区推进办组织编制,实施,并纳入政府目标任务考核,确保片区道路和公服配套优先建设,土地上市有序进行,更加精细化地指导城市建设。根据政府统一建设安排,制定5年行动计划,使土地上市与公服、道路建设有效结合,达到最优(图3)。
图3 控规编制模式建议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多规合一工作在未来许多年内都是规划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区级规划部门作为更贴近实施的前沿阵地,更加面向实施的多规合一方法探索是规划工作的必经之路,通过进一步理顺操作机制,构建政府与平台公司的对接窗口,找到区级层面多规合一的工作抓手,将产规、城规、实施计划合为一体,是区级规划部门规划工作科学决策的有效手段。
总之,金牛区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其他大城市中心区区级部门面临的问题都有一定的相似性,金牛区规划管理的模式对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