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汉术语词典编纂特点探究

2019-03-28沈倩卞虹

戏剧之家 2019年7期

沈倩 卞虹

【摘 要】基于国内德汉、汉德术语词典编纂现状,笔者选取其中的典型术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术语学指导下术语词典的大致分类和编纂特点,以期为以后的术语编纂工作带来启发。

【关键词】术语编纂;德汉词典;术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227-02

德国作为欧洲的老牌工业化国家,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其世界影响力颇为深远。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上的成就可谓突飞猛进,与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化工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加深。在与德国进行技术交流时,专业词汇的表达不可避免,因而已有前人编纂出各行各业的汉德双语术语词典以供广大读者使用,给语言学习者和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带来极大便利。笔者拟选取常见术语词典中的术语为例,总结术语学指导下德汉术语词典的大致分类和编纂特点。

一、国内德汉术语词典概状

目前国内出版的德语词典林林总总,可达数百,术语词典按照用途可分为语言性词典和技术性词典[1],按照内容可分为描述型词典,规范型词典和推荐型词典,按照语种可分为单语词典,双语词典和多语词典。此外按照使用对象划分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适用于非专业人士如普通语言学习者,均为综合性词典,且给出定义和例句,有的则附上图片讲解,如《新德汉词典》和《牛津-杜登德语汉语图文对照词典》。第二类适用于能接触到一定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大多为科技类大词典和时事类词典,如《德汉工程词典》和《汉德时事词典》。第三类适用于专门从事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如理论研究人员,企业先进技术开发者等,如《德汉法律经济词典》和《汉德医学大词典》。

二、术语词典特点

战国伊始,中国便有了术语的概念,发展至今,除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还有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这对国内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促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国内术语词典的编纂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规定,科技名词定名需遵循单义性、系统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和协调一致等原则。此外,術语定名还需具有学术专业性、理据性、能产性、稳定性和确切性[2],但是基于语言的主体性,不同语种对术语规定的界限可能有所不同,同时各原则也有可能会相互冲突。下文中,笔者将以常见的术语词典为例,分析这些原则指导下德汉术语词典编纂的特点。

(一)简明性。术语是对科学概念和事物本质属性的规范表达,需“据实定名,界说明确,无须赘字”[3]。为求表达全面客观,在描述事物时,人们多以较多语言详细构建事物全貌,但在术语编纂时却与之相反,力求以明了简洁的词语表达出事物的核心特征。比如诸多源自希腊文的化学元素名称,如“das Mangan”,“das Barium”和“der Molybdat”在早期是按照英语发音分别译为“孟葛尼斯”,“贝而以恩”和“目力别迭能”,复杂且难记忆,后经讨论,取各个音译后名词的首字,加上表示金属的偏旁“钅”,修改翻译为“锰”,“钡”和“钼”,这样既简洁明了,又便于记忆。涉及德汉术语,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德语词汇均有对应的汉语专有名词,如“Schleppversuchsanstalt”(船模试验所),而汉语词汇也有相应的德语名称,如《汉德分类词语手册》中的“职工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制”(das System vertraglicher Betriebsarbeit durch die Arbeiter und Angestellten als kollektiv oder individuell)。这些词汇均以最简洁的词量来表达出原有词汇本质的意思。

(二)确切性。术语规定要有确切性,即一定要确切地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不会让人联想到模糊的概念,如《汉德分类词语手册》中:

理工科大学  Naturwissenschaftliche und technische Universit?t

理工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t

工业大学    technische Hochschule

工业学院    das technologische Institut

科技大学    Universit?t für Naturwissenschaften und Technik

理工科大学与理工大学在中文中其实并无太大区别,指以理科和工科为主的学校,而科技大学只是名字不同,开设专业也是以理工科为主的。理科在德语中是“Naturwissenschaft”,工科在德语中是“Technik”,编者给出的理工大学的德语名称中省略了“Naturwissenschaft”一词,只用了工科“Technik”的形容词“technisch”一词,笔者认为有些欠妥,因未单从德语名称“technische Universit?t”来看,只会让人联想到以工科为主的大学,比较适合“工业大学”一词的翻译,而编者将“工业大学”一词译作“technische Hochschule”。在德国,完整的大学提供广泛学科(普遍性)并且可以拥有数万名学生,此外还有较小的州立和私立大学,这些大学通常专门从事少数学科,其入学学生人数在四位数范围内,均称为“Universit?t”。而高校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通称,通过学术研究、教学、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科学和艺术做出贡献,称为“Hochschule”。研究所则是教学或研究机构,通常下设在大学或学院,称为“Institut”。在中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大学和学院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数,在大学里,全日制学生的总体规模应该超过8000,而且学校的研究生人数不应少于全日制学生总数的5%。相较之下,学院里的全日制学生总数要求则低一些,需达到5000名。因而在中国大学和学院并未有上下级概念,只有人数之分,两者统称为高校,而研究所则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企事业机构,学术界将称其为科学试验的研究部门。此处根据翻译的“方向性”,我国国内工业大学数量颇多,也算得上正规的“Universit?t”,而学院与研究所差别巨大,归为“Hochschule”比较合适。所以笔者认为理工大学和理工科大学译为“Naturwissenschaftliche und technische Universit?t”,工业大学译为“technische Universit?t”,工业学院在中国一般偏应用型,选用指工艺,工艺学和科技的“Technologie”,译为“technologische Hochschule”,这样比较符合德国人的认知概念。

(三)单义性。术语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其与其他概念区分,因而一个词在一个领域中通常只有一个含义,比如经济领域的术语“Obligation?r(债券持有人)”,当采用发行债券的途径筹措长期资金时,资金贷方就是债券持有人,再如“Reproduktionswert(净值,再生产价值)”,含义为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其对外外界的负债之数,这些词的定义都十分明确,别无他意。

(四)约定俗成性。术语命名需考虑到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可适当进行词序调整,等义术语换用,例如“Vereinigung zur F?rderung der Medizin im Automobilbereich(AAAM)”,德语中表示某一协会时,习惯将“Vereinigung(协会)”一词放在该词组前面,加上后缀,表示其类别,用途等等,而汉语的习惯表达为“......协会”因而将其调整语序翻译为“汽车领域医学促进联合会”。再比如德国国家人名译过来时,一般以最先译出的版本为准,“Faust”最初译来是“浮士德”,被国人逐渐接收后,这一翻译也就保留下来。语言本就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思维的具体体现,所以学术上的专业性和语言上的约定俗成性是术语命名时最重要的两个原则。

(五)能产性。普通词汇可以通过添加词缀、改写或者和其他名词拼合成复合词派生出相关的新词汇。术语同样也能通过构词法或者词组构成派生出相关的新术语,这就是术语的能产性。例如德语中的“Vorkammer”一词,其含义为“预燃室”,通过和不同的名词组合可以派生出大量和预燃室相关的复合词术语,如“Vorkammerboden(预燃室顶)”,“Vorkammerbrennraum(预燃室燃烧室)”,“Vorkammermischrohr(预燃室混合管)”等等。同样的,除了派生出复合词术语外,还有通过构词法,即转换词性,加上词缀等派生出相关术语,例如“Korrosion(腐蚀)”一词,可以派生出“Korrosionsschutz(防腐)”,“korrosionsbest?ndig(防腐的)”等等。

三、结语

所谓原则,是行事所依据的准则,而语言本身具有很大的主體性,有时候几个原则可能会相互冲突或者无法同时满足。而术语编纂工作旨在规定、描述或者推荐,功能各有不同,所以应把握好这些原则的侧重点,以及结合实际用途编译出实用的术语词典。德汉分属不同语系,构词和语法存在极大差异,更应把握好术语编译时的度。本文以德汉术语词典编纂的分类和特点两个角度分析术语编纂工作时的难点。认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编纂,但并不能约束术语编纂工作,根据两国不同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对相似概念加以区分,发挥主体性,是术语编纂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黎东良,李慧岩,黄山芷.德语国家术语词典编纂的成就、不足和启示[J]. 中国科技术语,2017,19(3):39-44.

[2]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4]孙迎春.译学术语词典编纂原则探索[J].疯狂英语,2018,(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