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族民间舞安徽花鼓灯的训练价值

2019-03-28王廷璋

戏剧之家 2019年7期

王廷璋

【摘 要】安徽花鼓灯作为汉族舞部分中高年级训练教材,它不仅着重在舞蹈语汇中训练学生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技术技巧的衔接能力、动作节奏的处理能力,更在舞蹈表演能力方面突出了以“玩”为特色的面部表演能力。舞蹈动作与表演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安徽花鼓灯独有的“玩中舞、舞中玩”的舞蹈风格,体现出了很强的综合训练价值。

【关键词】训练价值;“玩”;技术技巧;锣鼓点;汉族民间舞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183-02

一、安徽花鼓灯教学简介

在现今艺术类院校舞蹈专业教学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材汉族舞部分主要分为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东北秧歌三大类。安徽花鼓灯作为汉族舞部分中高年级训练教材,较之其他两种汉族民间舞更丰富、更全面。它不仅着重在舞蹈语汇中训练学生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技术技巧的衔接能力、动作节奏的处理能力,更在舞蹈表演能力方面突出了以“玩”为特色的面部表演能力。舞蹈动作与表演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安徽花鼓灯独有的“玩中舞、舞中玩”的舞蹈风格,体现出了很强的综合训练价值。

二、安徽花鼓灯训练价值体现

(一)身体重心控制能力——“倾”、“拧”体态特征

安徽花鼓灯体态特征集中体现在上身的“倾”、“拧”中。几乎每个动作从“起法儿”到“鼓架子”亮相,始终离不开身体的“倾”、“拧”,“倾”是对身体的重心要求,就是在动作过程中,重心踩在前腳掌上,始终保持整个身体“前倾”的状态,以保证在快速动作连接中的身体稳定性。“拧”则是在“倾”的基础上,对上身形态的韵律要求,具体要求是以腰为核心,上身向左或右横向拧转90度,形成以下肢为支点的上身横拧形态。可以说,“倾”和“拧”虽然是两种形态,但两者相辅相成,“倾”是基础,“拧”是升华,只有做好“倾”,才能“拧”到位。

所以,花鼓灯“倾”、“拧”的体态特征是对学生身体重心控制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它从身体“倾”的基础重心训练开始,逐步过度到带有“拧”的复合性韵律训练上,使学生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体现出较好的科学训练价值。

(二)技术技巧衔接能力——“小巧”、“灵变”的技术技巧

花鼓灯舞蹈的技术技巧部分,分为高难度翻腾技术技巧和快速灵变小技术技巧两大类。高难度翻腾技术技巧就是我们熟知的各种常规训练的空翻技巧,而像“单手圈小翻”、“割韭菜”、“满地爬”、“小武腿”等快速灵变地连续性小技巧则更具花鼓灯特色。

“小武腿”动作是由手拍打脚面的5个不同动作组合而成,是安徽花鼓灯中打腿训练部分的核心动作,不仅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更对身体肌肉发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四个动作要求1拍一个舞姿,双手依次完成击打脚面的 4个动作舞姿的快速连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而第五个动作做为“小武腿”动作的核心,就是要在3拍节奏内完成“单脚原地起跳腾空并二次发力蹁腿摆帘”同时再配合双手依次打脚面后落地的亮相动作。想要完成好这个技术动作,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肌肉爆发力及协调发力能力。大多数学生刚开始练习这个动作,都会出现“跳不起来”、“空中无法片腿”、“双手打不到脚”等问题,只有经过反复针对性训练,才能逐步按要求完成好这个技术动作。

(三)快速灵活反应能力——“溜得起,刹得住”动态特征

安徽花鼓灯动作在“倾”、“拧”的基本体态特征上,强调“溜得起,刹得住”的动态特征。“溜得起”就是要在动作行进中速度快、频率快,“疾走如飞”;而“刹得住”则是在动作或快速行进过程中瞬间停住,“戛然而止”。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闪身步”、“拍腿吓兰花”等动作本身,更在“碎步”调度流动中体现的淋漓精致。“闪身步”动作中,身体突然后“闪”的同时,双腿从并步直立状态瞬间到双腿成前后交叉“人”字状,再迅速还原到并步直立状态。在短短的1拍节奏里,身体的“闪”及双腿的“快分快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肌肉爆发力、身体协调能力及控制能力。而在“碎步”训练中,双脚半脚掌交替向后快速、稳定后退,4拍或8拍后突然连接一个“止步”动作,充分体现出“疾走如飞溜得起,戛然而止刹得住”的动态特征。只有将肌肉爆发力、身体协调能力及控制能力融合起来反复训练,提升身体综合反应能力,才能最终准确体现出花鼓灯“溜得起,刹得住”的动态特征。

(四)动作节奏处理能力——锣鼓点伴奏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很有特点,主要以节奏性很强的锣鼓点来伴奏,这对训练演员的音乐节奏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里不仅仅要求演员按照节奏完成规定动作,更重要的是要根据锣鼓点节奏中的轻重缓急特点,对舞蹈动作进行优化处理,使之更准确的体现花鼓灯风格特点及内在情感的表达。比如典型的“三点头”动作。不同的表演场景呈现出不同的节奏处理方式。在男女大场表演中,大多数动作节奏相对较慢,体现出男女传情达意状态;而在“鼓架子”表演中,“三点头”动作节奏则快速、短促,展示出“鼓架子”矫健有力的身姿。

这种同一动作不同节奏的处理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对节奏处理及情感表达的表现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舞台综合表现力。

(五)舞蹈特色表演能力——面部表演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特点集中在一个“玩”字上,它不仅体现在动作、技巧等舞蹈语汇中,更体现在表演能力上。想要跳好花鼓灯就要“会玩”,“玩”出潇洒身姿、“玩”出高超技巧、“玩”出多变表情、“玩”出真切情感。以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演”与舞蹈动作有机结合,达到形神兼备、自然流畅的表演效果。

《抢板凳》做为安徽花鼓灯最具代表性的固定情节表演节目,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这一点。它是由一个鼓架子和两个小兰花表演的小场,表现了少年男女为抢坐一条板凳,你争我夺、玩耍嬉戏的情景。整个表演始终贯穿“玩”的特性,“面部表演”要配合舞蹈动作,准确表现出“得意”、“兴奋”、“吃惊”、“生气”等各种情绪状态,体现出全面的综合表演训练价值。

三、结语

综所上述,安徽花鼓灯具有的训练价值,不仅提升了舞蹈肢体语言能力,更增强了舞蹈表演的综合表现力。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组合编排中动作与节奏、幅度与速度、动作与情感的合理设计与无缝衔接,准确地表现出安徽花鼓灯独有的“玩中舞、舞中玩”的舞蹈特色,体现出花鼓灯应有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