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点燃希望之光
2019-03-28于爽
于爽
【摘 要】新印度电影擅长于用温情的处理方法将印度的现实问题用幽默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不仅继承了传统印度电影的民族性,又能够不止步于简单的家庭、爱情主题。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器。新印度電影能够把当前社会的外在现实和人们内在焦虑转化为重新燃起的斗志,为宝莱坞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与好莱坞抗衡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新印度电影;《隔嗝老师》;现实问题;温情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138-01
新印度电影旨在将印度的现实社会问题融入影片,往往影片的一波三折最终都走向了大团圆的结局、亦或用轻松愉快的歌曲和温暖的光影色调淡化印度现实的那一份悲观。新印度电影为宝莱坞电影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也为宝莱坞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新印度电影往往会引发众多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病症问题的发掘与延伸,影片《隔嗝老师》主要讲述了一位患有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女主人公——奈娜,虽然成绩优异、能力出众,但因为患特殊病症,想要成为一名教师的理想一直未能实现。这种病症表现为说话紧张的时候会不断打嗝,为奈娜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却也因她的坚持获得了赞许和成果。
一、音乐幻化现实的温情
电影音乐是专为影片创作或选用音乐作品为影片编配的音乐。音乐与画面、语言、音响等元素互相结合,共同服务于电影的主题思想,为渲染影片气氛,推动剧情发展齐心协力。印度人着实擅长在本民族的电影中加入欢快、轻松的音乐,为沉重的现实境域增加了理想色彩。《嗝嗝老师》将传统欢快的印度音乐与温情、感动和励志的情感主题相配合,在表现“嗝嗝老师”不断打嗝这一奇怪甚至令人生厌的病症方面,带来了喜剧化的温情效果。例如奈娜面试的一段,影片把印度歌舞音乐和快切镜头相结合,快切镜头的运用不仅将奈娜面试教师时不断碰壁的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一个接一个表现出每个面试官对奈娜特殊病症的惊讶,营造了一丝幽默色彩,影片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化解了主人公求职的艰辛与不易。电影中每一次重燃斗志的过程,都会有相应的印度欢快音乐出现,影片着实在音乐构筑的细节之中体现出新印度电影所塑造的对现实的美好期许和幻想。
二、人物在温情中绽放光辉
新印度电影往往在人物设置上是“好”与“坏”分明的。影片《嗝嗝老师》中A班的师生作为与女主人公以及F班学生的对立面,他们处处与F班作对甚至看不起F班的孩子们,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是两个阶层对立的,即A班代表的是处于印度社会生活上层的富人的孩子,F班的学生代表的是处在社会底端的孩子。生活在贫民区的穷人们,处处受排挤和冷落,甚至有些自暴自弃。另一方面是特殊病人与正常人的对立分歧,例如“嗝嗝老师”体现为“求职困难”“学生嘲笑”以及面对困难时对自己病症的烦躁与困苦。但新印度电影能够将人物的对立与分歧以温情化的处理方式,温暖现实的冰冷。例如最终A班和F班的孩子们一起完成了参赛作品,甚至A班的老师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严厉教育故意陷害F班的男生,并主动承担错误的行为,成为两个阶层矛盾的最终化解标志。而主人公奈娜作为特殊病症的人群代表,最终实现教育理想,也为特殊病症人群的生存状态指明了出路。
两种分歧和对立的最终和解,虽具有一些理想化的倾向,但在一定意义上,新印度电影所擅长的是将现实主义题材与浪漫主义想象相结合,最终与现实达成和解(奈娜梦想的实现),无疑这是向现实抛出的橄榄枝。
三、剧作设定下情景激化的温暖故事
在影片的剧作结构上,巧妙地将一波三折的戏剧性设置为一种情景激化。影片的情景激化是指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情景由平衡状态转变为戏剧冲突的状态,全剧总情景被激化,子系统的情景也会被激化,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影片第一次情景激化发生在孩子们恶作剧式的“爆炸游戏”,这一行为惹怒了校长,结果将他们逐出学校并设定了苛刻的考试目标,这给刚刚有些成效的奈娜老师制造了一个更大的困境。影片的温情体现在能够把握电影戏剧性的同时也把困难弱化甚至转变为一种戏剧张力,推动剧情的发展,并为下一个情景激化创造条件。影片第二次矛盾的激化产生在A班学生故意透露了不准确的考试题目,陷害F班“作弊”,然而这一激化也为校长最终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和解矛盾提供了契机,这成为电影大团圆结局所具备的必要冲突环节。和解带来的温情潜藏于这两次矛盾激化之内,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这也是印度电影带来温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
因此,新印度电影的温情化处理,不仅使得影片的内涵和深度延伸至特殊病症患者的个人生活,而且在现实社会固有问题维度的基础上,把视角缩小到一个患有特殊病症的女老师身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放大了影片的关注点,电影不再不局限于个体而是群体的关爱问题,这也是印度本土或者是引进中国后,引起国内口碑票房双收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朱光潜老师在《谈美》一书中所言:“关照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极端的写实主义不能真正地展现艺术。”①反观当前中国现实题材的影片,无论是披着虚幻外衣的电影,还是拟定温情的电影,如《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都含有特定现实意义,并且具有现实符号人物的电影。可以说,电影能够把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当然也可以将现实在温情的感动中温暖人心。
注释:
①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