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影视动画作品中的观念研究

2019-03-28周保龙

戏剧之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影视动画教育

周保龙

【摘 要】当今中国正处于影视动画创作多元化的时代,这既得益于科学技术及媒体介质等相关因素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与现在人民群众普遍收到过高等教育,创作者与观众都有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回首中国动画的发展之路,中国动画可谓是经历了由盛入衰,而在近几年一甩颓废之势开始快步向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前进。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动画作品研究发现,尽管这些作品大多都在传播着“真善美”的正能量,然而由于作品所处的背景时代和所面向的观众不同,作者试图传递的价值观也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影视动画;价值观传播;教育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98-03

中国动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中国影视动画作品都在充当着传播思想政治文化的载体,相较于其他传统或影视等传播方式而言,动画这种传播形式因为其自身的娱乐性强以及受众面广等特性,使得动画是宣传价值观最为直观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正所谓“寓教于乐”,突出“教”也是中国动画的特色。正是由于动画的这些特性,也就导致再向未成年传递价值观导向的时候优先要考虑用动画作品这种方式。中国影视动画作品尽管是传播价值观的一大重要载体,然而也不是各种价值观都可以通过任何时期的影视动画作品传递出来的,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且幅员辽阔,如今又随着国民生活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也就越来越重视对自身及周边有关系的人的思想还有文化的教育,而这些因素也都影响着影视动画作品中的价值观的体现。

一、不同时代的动画作品中的价值观体现

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我国动画发展大致经历发端、辉煌、沉寂、复苏转型、徘徊以及生态显现期这几个不同时期。在这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形态大有不同,也就导致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的价值观也有所区别。在中国动画发展的发端时期期(1922-1949),我国的第一部影视动画作品《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在炮火中“降生”了。这个时期是中国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民族到了生死攸关的存亡时刻,此时此刻作为重中之重的时代性主题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是刻不容缓,而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早已于无形之中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创作者的思想意识中,所以充分地利用发挥动画的主要功能——教化是当时动画创作人进行动画创作时的指导思想。所以说这个时期的动画作品其传播的价值观就是有关国家存亡时的民族团结。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动画的发展也步入了辉煌期(1949-1966),此时中国动画的创作环境相较建国之前更加稳定,不过创作者的创作就需要在充分表现出中国动画艺术精神的同时还要兼顾向观众传达新中国的新形象。这个时间段的动画作品在价值观的传递上就以宣传不惧险阻及展望美好未来为主,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及《红军桥》等动画作品所展现的。然而中国动画并没有经历太久的风调雨顺及发展上的欣欣向荣,由于“文革”的开始,中国的动画在创作上屡屡受挫,甚至于动画作品的创作生产一度停止,所以中国动画的发展也进入了沉寂期(1966-1977)。由于动画在创作上的多方受阻,这段时期的动画作品留存下来的少之又少,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中,由于当时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价值观的表现上基本都是在反应阶级斗争。暴风雨是终究会过去的,1990年中国动画开始了复苏和转型,这段时间也是中国动画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向全世界最为全面展示自己的阶段,此时的中国动画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也让世界记住了“中国学派”这个代名词。

由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闭关锁国,此时的动画作品在价值观的表现上多以打破传统束缚,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主,如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山水情》《葫芦兄弟》《哪吒闹海》等。然而由于中国动画在制作技术方面的落后,市场份额被侵占还有观众欣赏选择的转变,在1990年到2000年中国动画进入了开始探索其自身发展生存之路的徘徊期。这段时间中国的动画作品开始试图摆脱“寓教于乐”中强行介入的“教”,转而重视动画的娱乐性,可是因为动画体制的转变,动画作品开始推向市场,所以就导致了大量的动画作品的涌现。虽然动画作品在产量上得到了提升,但是在质量上却大打折扣,为了迎合市场,动画作品一定程度上丢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等重要组成因素。这也就导致了这个期间的动画作品更在乎经济效益而在价值观的传达上很杂乱,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导向的作品就做到了创作者想要的经济上的成功。

2000年是中国历史上要浓墨重笔去书写的一年,而在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中也是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动画终于进入了令人振奋的生态期。新世纪的中国动画创作有着一个异常宽松的环境,创作者只要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真正的在动画的艺术环境中大展手脚,尽情的表达自己想传达的情感和艺术观点,可以说从2000年至今的中国动画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这个时间段的动画作品开始有了明确的分类,商业动画作品和艺术动画作品各行其道,同样根据所面向群众的不同也有着与之对应的动画作品,所以在价值观的表现上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分工,面向儿童的多以传达团结友善,克服困难等,而面向成人的动画作品就会以传达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因素有关。

中国动画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站上世界舞台到“知耻而后勇”,中国动画可谓是经历的“人生百态”,这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向当下及以后的动画创作者展现了一个要随着时代而进步而非以偏概全只顾经济利益的价值观。

二、不同文化的动画作品中的价值观体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样也就使得中国有着明显区别的民族和地域文化。而地域和民族文化各自的区别也造就了中国动画作品创作者的价值观的差异。观众在看一部影视作品的时候,都会有主观上的判断演员所饰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心中对该角色的定义,也就是常说的像不像。通常情况下,描述一个历史上的人物有三种形象,其一是历史形象,这也就是该人物在历史上本来的形象;其二是文学形象,这是通过文学家或史官等相关人员记录后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最后一种就是观众所认为的形象—民间形象,这种形象是经过坊间流传或艺术修饰后被世人所理解的形象。正所谓“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地域的文化差异也就更明显,在动画影片里的价值观表现上能明显感受出来。如早期北方所出版发行的动画作品中,在價值观的表现上多以传达豁达开朗,豪情机智,不畏困难险阻等为主,相反在南方所推出的动画影片中却多以宣传婉转柔情,浪漫等人文气息相关的价值观导向为主。

现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网友所说的“日漫风”及“迪士尼风”等名词,这所说的什么风就是不同国家之间价值观取向不同的特色风格简称,不仅国家之间有着价值观取向不同,这种差异在民族间也随处可见,民族文化的差别在中国动画作品中也在价值观的展现上相互“拉扯”。例如在长期居住与中原的汉族文化中的动画影片就多以现代形式的人设及场景设计呈现,而少数民族的往往会塑造出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也正是因为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现,使得中国动画在世界的舞台上以迥异又相对统一的风格吸引全球各地观众的注意力。

三、观众群体对价值观的“可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国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化教育及素质教育上,现如今的国民文化素养都在显著提高。同时中国国民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冲击,国民在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中从不同的地方获取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储备,当群众都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背景后,观众对中国动画作品价值观的表现就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再是早期“给什么看什么”的阶段了,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动画的创作。

近几年,观众对中国动画的再次快速发展口口相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观众开始对动画作品的价值观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观众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动画作品的画面技术方面,不去关注一部作品其他的部分。而一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技术展现上,在网络上连载的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在技术层面这部作品也没有刻意的去追求“高科技”,然而这部动画作品却在网民中广受好评。其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价值观的表现上是现在社会主流网民所接受的“可选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7年2月2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6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2%、23.2%,较2015年底略有下降。与2015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继续向这两部分人群渗透。”通过这份数据可以明确得到,现在10-39岁群体占了使用网络的网民中73.8%的巨大份额。这部分人都没有经历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战,却都享受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所带给国民的种种利益,这部分人对爱国就只有从课本、影视剧及相关书籍或者报道中得到信息,而这些传播爱国这种价值观的形式都太过严肃认真,很难吸引众人,而《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却以轻松幽默的形式将抗战及新中国发展时所经历的种种困难等事件一一呈现出来,让观众的眼睛为之一亮,从小就培养的爱国情感自然而然就被唤醒出来,这部作品在网络被疯狂转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现阶段中国高校动画专业的学生毕业作品却有很多都进入了为了创作而创作的误区。追其原因,大多是没有考虑现在的观众对价值观的“可选择”,不仅是现在的部分学生存在这个误区,还有部分的商业创作团队也一样“固执”。不去考虑观众对价值观的自由选择,而一味的将自己的价值观不加修饰强势地展现出来,必然会引起观众在观赏时的反感,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无法被大众所接受。

四、结语

现阶段的中国,动画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充分借鉴和理解分析中国动画发展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动画作品的价值观表现,可以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起到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近年来,中国动画的再次高速发展在已有传统传媒形式中大有异军突起之势,从让观众打破以往“中国无动画”思想的《秦时明月》到在网络上有近10亿点击量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数据截止至2016年7月),再从让国民都为之震撼拥有9.65亿票房的《大圣归来》到惊艳了观众的《大鱼海棠》。无论是从动画教育、动画消费已成人们的日常消费还是动画产业的活力和动画创作的文化背景、人力资源、国人的视觉体验及国家政策上来看,动画现已成为国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越来越多有条件的电视播出机构开始或已经开办少儿和动画频道,动画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正在日益提高。正因如此,作為一个动画人,作为一个中国动画的创作者更应该充分的理解和借鉴优秀经典的动画影片中价值观传达的内容和方法,以保证中国的动画作品能够既保质又保量,通过中国全体动画创作者的共同努力能再次让“中国学派”闪耀在世界舞台,让全世界为之感叹,为之欢呼,为之喝彩。

参考文献:

[1]曾田泉.动漫基础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侯艳薇.浅谈中国影视动画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前沿,2014(12).

[3]孙文博.中国影视动漫作品中的核心价值观体现[J].风格与特色,2015(12).

[4]容旺乔.动画概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5]贾否.动画创作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辜小苏.对中国动画文化性和思想性的思考[J].包装工程,2011(8).

猜你喜欢

影视动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镜头设计在影视动画中的影响
“翻转课堂”在影视动画实践教学中的探讨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影视动画中的美术设计研究
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
影视动画中暴力美学的表现与分析——以《Happy Tree Friends》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