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省纪委书记的八年
2019-03-28徐浩程康琴
徐浩程 康琴
从口述史的角度讲,沈国俊无疑是难得的好对象。他1994年7月开始,担任了8年的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见到沈国俊时,79岁、头发花白的他已经进入被采访状态——十五英寸的黑色笔记本电脑打开,端放在面前桌子上。礼貌寒暄后,他爽朗地笑着把自己疑虑又说了一次,“这8年,说啥啊?”然后身体靠向电脑。
为此次采访,他提前一天把上下两册近2000页、大16开的《四川省纪检监察志》找出来,对照记忆做了一份笔记:这份笔记不是按照他那个时代工作习惯写在本子上,也不是打印在A4纸上,而是就在电脑里。用这台电脑,他还处理过照片、做过PPT,甚至,剪辑过视频,这是很多80后、90后都感到棘手的技术。
“可能是职务关系,我对打麻将、打牌没有兴趣。”他精神矍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称,退休后他仍然不玩这些,时间多了干什么呢,就学一点现代的东西吧,慢慢就有兴趣了,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显然,生活变了,他坚守原则的精神未曾改变,又追赶时代适应变化。这种变与不变几乎贯穿了他整个纪检工作经历。
“六个区分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尚未完全退场,两种经济轨道并行了数年,由此衍生的腐败不少。那时候纪检系统大事很多,比如纪检和监察合署、“三项工作”确定等等。
沈老的笔记却从一件“小事”开始——1994年底在四川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当年重庆还未直辖,会议是在重庆召开的,我和纪委参加会议的同志就研究,在这个会议上纪委发出什么声音。”商量定后,沈老主动请缨要在会上发言。他讲的第一条就出乎当时很多人意料:要把上下级、同事、同志之间正常的工作关系与权钱交易的庸俗关系要区分开。要杜绝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近2个小时采访中,沈老爽朗地笑声一直伴随其中,让历史的起伏也有了温度。笑声中,他淡然地回忆称,当时社会上有错误观点,觉得查案查多了就会对经济建设有影响。“作为纪委书记,必须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啊。”
除了将查办案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区分开,他还讲了五个区分开:要把私人之间正常的馈赠与违反党纪规定的接受钱物要区分开来;把公务活動正常的接待与大吃大喝、挥霍浪费要分开;把工作中的失误与官僚主义的失职渎职区分开……“就是纪检监察工作怎么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这“六个区分开”,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纪检工作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四十年一直没变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
此后不久,沈老接到中央纪委一位领导的电话,说在内参上看到了这个发言,说的很好,希望在工作中仔细琢磨一下,把这几条具体化,提出一些建议。这是鼓励,也是出的一个难题。沈老谦虚地称,在监督执纪中如何具体的区分开来,“我自己也感到摸索得不够深,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与同志们一起来摸索。”
不过,能破题已殊为不易。
至于要重视解决这些关系的原因,“与我做经济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有关吧。”沈老从1969年从上海调来东汽参加三线建设开始,后来德阳建市后调任德阳,分管经济的常委、副市长,主要精力放在德阳经济的发展上,大部分工作岗位都与经济有关。现在工作岗位变了,但要围绕发展经济这一党的中心任务来思考问题不应该变。
“真刀真枪地碰案子”
1994年担任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之前,沈国俊担任的是四川省政府秘书长,还是与经济发展打交道比较多。
后来,沈老成了一名纪检人。岗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做事的心没有变。到任几个月后,他就第一次真刀真枪地“碰案子”,查处重庆市一名市级领导。
沈老刚到纪委时,自称查案是“门外汉”,但这是纪委一项重要工作,要尽快将这项工作熟悉起来。把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历年的工作报告拿过来,一字一句地学习。“但一些具体的问题、政策界限,还是需要在干的过程中学。”
比如重庆市那名领导,记忆中大约违规接受了2万元礼金,需不需要处理、如何处理,党纪国法的要求和这个人的态度怎么来衡量、怎么来平衡,查了之后对重庆经济工作到底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我脑海里面回绕。”
“非常感谢当时一起办案的人员,他们处理的事情比我多。”在讨论案情时,沈老把需要具体化的界限都拿出来,所有办案人员一起讨论,“这对我熟悉纪检工作是很好的一课”。
重庆市那名领导,按照党纪,最后被撤销党内职务和行政职务,在当地影响颇大,“案子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每一个案件的处理都牵涉到不少的思想斗争。”沈老感慨道。显然,纪委从来就是政治机关,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虽然从“三项工作”到“三转”,纪委在不同时期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但“查处大要案件一直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纪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没有变。
这在查处四川省原省交通厅两个领导时,在处理阶段如其它案件一样,要在弄清案子事实基础上,需要正确的处理。处理人是一项政策性特别强的一项工作,“两人在查处过程中态度比较配合,当时省纪委专门向上级领导机关建议,在处理时希望能综合考虑两人的认罪态度,全面体现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在量刑上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最后,司法部门在量刑上按政策给予了相应的从宽处理。
1993年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根据中央部署,确定纪委三项工作格局,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查案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我在纪委8年,查案是我工作的重点,专门召开查案工作会、经验交流会,具体的政策研讨会就不下十多次。”按纪检监察年监统计1998年到2002年间四川受到处分党员干部,20784人,其中地厅级57人,县处级805人。
不变的改革创新基因
从向阳乡第一个摘牌诞生“天下第一乡”,到最近国务院在全国推广23条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四川占有8条,改革开放四十年,世事变幻,不变的是四川各个领域改革创新基因。这当然包括纪检系统。
1996年,四川第一次举办了省级层面的新任干部廉政谈话。这是四川省纪委对干部廉政教育的一个有益探索。
在沈老看来,领导干部廉政教育若只是一般性、泛泛而谈意义不大,必须要找准一个点。
在思考抓好三项工作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对腐败的预防,对干部的廉政教育是重要的一环,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当领导干部得到重用的时候,有些同志往往觉得春风得意,忘乎所以,放松警惕,不良行为也就容易乘机而入,种下了犯错误的祸根,对一个干部被组织上重用,既是好事,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人生重要节点。在这一节骨眼上组织上要帮助其打好预防针。”
“在调研中发现一市级纪委实行对新提拔的干部,进行任职廉政谈话,我们感到这个办法好,抓住了一个重要节点开展有针对性任职前教育。我们决定在全省推开。”1996年,第一次省级层面的廉政谈话由沈国俊亲自与新提拔的主要领导同志进行谈话,省纪委领导同志按照分工开展任职前廉政谈话。第一次就与156名新任干部开展了任职前谈话。
此后,四川省级层面新任干部廉政谈话均由省纪委书记、副书记、常委负责,延续至今。除了任职前廉政谈话外,沈老还非常重视宣传在干部廉政教育中的作用,将当时省纪委监察厅的刊物《四川监察》更名为《廉政瞭望》,全角度地反映党风廉政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并在全国发行。
2000年,四川省纪委在省委大力支持下在省内开展巡视工作。“当时对一些‘一把手反映问题比较多,当地纪委监督比较难开展,怎么办呢?当时我们就向省委提出要派一些‘钦差大臣下去。”得到省委的支持后,2000年我省第一次开展巡视工作。
與后来的省委巡视不同,当时巡视叫省纪委巡视,“由纪委牵头”。后来,牵头单位从纪委一家变成纪委与组织部两家,并定为省委巡视组。为以后巡视工作作了铺垫。2007年,沈老又与巡视制度有交集:作为省委巡视组组长巡视成都。“原来是摸索现在是深入到一线,确实有不一样的感受。”沈老称,深入到一个市去了解问题开展巡视,能感到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
比如政务公开、政府医疗采购等等,沈老回忆这一系列探索时,笑声清脆而温和。也许只有脚踏实地干事者,无愧于心,才会发出这样出自肺腑的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