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克里亚宾第五钢琴奏鸣曲
2019-03-28刘炜晨王君
刘炜晨 王君
【摘 要】斯克里亚宾从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风格与体系得到灵感,继承与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与体系。他的创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在吸收了各种思想后,将这些思想巧妙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并融会贯通,使这些思想都从作品中写实地反映出来,让人能够从他的作品中寻找到“真实的”“自我的”斯克里亚宾。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斯克里亚宾《狂喜之诗》之中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作品特色、演奏处理四个方面的阐述,对斯克里亚宾“神秘主义”进行探索和归纳。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第五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45-04
一、第五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从1902年开始,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就开始不断接触和阅读有关各类哲学和神学方面的书籍,在吸收了各种思想后,将这些思想巧妙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并融会贯通,使这些思想都从作品中写实地反映出来,让人能够从他的作品中寻找到“真实的”“自我的”斯克里亚宾。
他曾经认为自己就是“上帝”,也正是因为这种自我的狂大和放纵式的孤傲,才敢写出来这种自我的、独特的音乐作品。他认为,哲学、神学和宗教就是所有知识的源头,接受它们的刺激才能写出好的音乐,正是这种知识的储备,激发了他的思想与创新动力,从理性的哲学中沉淀出感性的精华,且将这些精华有组织地组成乐句与乐章。因此理性的哲理带给了他无限的智慧。
的确,1902年的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开始从多方面的阅读和多方面参与宗教活动,以及神学的讨论中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一种很有节奏感的狂喜韵律使他意图借旺盛的创造力来抒发和表达内心的热情与渴望。
借着《狂喜之诗》的创作精神的斯克里亚宾,勇敢地摒弃了传统的古典式、浪漫式以及19世纪的创作技巧与体系,以一种敏锐的音乐感深刻凸显出了创造者的精神与灵魂。
二、第五钢琴奏鸣曲解析
(一)曲式结构。这是一首只有一个乐章的奏鸣曲,乐曲的形式非常的自由,音乐的内容也非常的抽象,它包含了传统奏鸣曲式里的三部性(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成份,大致呈以下状态。
1.作为呈示部的引子(Introduction),一共为12个小节,表情记号以及速度标示为“狂热如放肆的快板”(Allegro impetuoso con Stravaganzu)。
2.呈示部。呈示部由三个主题组成(第13-156小节)。
第一主题:(第13-46小节)
第二主题:(第47-119小节)这个主题分了很多的乐段。
第三主题:(第120-139小节)主要的素材为半音阶的进行。
小尾奏:(第140-156小节)此段有两个动机。
3.发展部(第157-428小节)。这首乐曲没有按照传统式的发展部去将呈示部的素材用一种完整的乐句发展而成,而是将呈示部里面的各个乐段以一种片段组合起来的方式架构起来形成。素材之间没有先后和主次之分。
4.再現部(第329-400小节)。再现部是从第二主题开始低八度的再现,没有从第一主题开始展开,且依次呈现出变形后的形式或原型来重现呈示部里面的各个乐句与片段。为了使音响听起来更加的丰富与饱满,变形的形式将简洁的肢体结构稍加修饰,且稍加补充一些素材,使其略微复杂化。
5.尾奏(coda)(第401-456小节)。其中的第417-440小节是作为再现部尾奏的高潮所在,在经过小尾奏后,整个音乐沉寂般地再次进入了引子部分,全曲结束。
通过以上的种种表述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所作的《狂喜之诗》中的第五首奏鸣曲其实一共是将五种素材的乐曲片段,用一种交相呼应、交错组合的方式组成的结构架构,而其中的呈示部便是整首作品的缩影与高潮。将这些不同的素材进行不同性质或者相同性质的搭配,能够戏剧性地演化出来不同的音乐形象与音乐思想。
(二)作品特色。由于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的这首作品中夹杂着极其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整首作品的无调性旋律便无法用“调式调性”来阐述与解释。斯克里亚宾建立起的动机和建立起的乐句,都是以转位之后的五度音程以及转位之前的四度音程来运作。例如,在属于呈示部的引子的部分中,第9小节中,动机是由转位之前的完全四度上行到#G中,以及#D开始经过减五度之后上行到A(右手第二拍起的后半拍)。综上所述便可进一步发展成为A—E(此为发展后的完全五度)。接下来便再深一步去分析左手的第二拍起拍E,到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A为发展之后的完全四度的关系,以及左手的第一拍起拍A到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E为转位之后的完全五度的关系。
第一主题在第44小节,这个主题是这首曲目的第43小节在四度音程的基础上移调转变的结果,是对第43小节的强化。
第二主题里面的b段是经a段的基础之后实施移调上行四度的结果。并且,第二主题里面的d段和e段在两段相互交错融合弹奏的基础上,继续重复了三次,且右手的d1是经d的基础上转位并下行五度的结果,而d2的右手部分是在d的基础上转位并下行四度的结果。
第三主题之中的第122小节里,此小节建立起来的和弦是从低音开始建立的,效果非常独特,恰到好处地融合了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中的神秘色彩,此和弦效果为:?C——F——E——A——E——A——?D——A——E, 而此音程关系为:四度到省略再到四度再到五度再到四度再到四度再到五度最后落在五度上。
在第178小节里面,作者开始了以迭起的方式来阐述四度音程如#B、A、F、E,更为奇妙与拍手叫好的是,小节中的七和弦和十一和弦在用右手的一致节奏的弹奏下,极为真实地传达与表现出了钟声的效果。
钟声在教堂里或者庙堂里,是一种传达福音的神圣的乐音。无论是教徒还是祈祷获得福音的人们,都喜欢借着钟声来表达对神圣天堂的向往,人们认为,在钟声响起的虔诚祈祷中,上帝能够更加清晰和清楚地听到和了解到他们的心声,人们能够更加接近上帝。斯克里亚宾便希望借助人们对钟声的虔诚之心,以及钟声的典故和效果使人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挖掘音乐中的和自己内心交相呼应的真谛,这便使音乐有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首作品中,情绪的表达以及乐曲的音量效果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和该有的张力,比如第二主题片段中的d段和e段。
具有着强烈的神秘色彩的“神秘和弦”在乐曲中的第264小节以及第268小节出现。
这首作品是单乐章作品,因此仅有一个乐章,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借着乐曲中有着很多变化的复节奏(polyrhythrn)、拍号以及多变的表情记号比如“明亮的”(con luminosi-ta)、“迷惑的、晕眩的”(Vertiginoso con furina)、“幻想的”(con una ebbrezzafantastica)、“狂想的”(estatico),他用这些多边化的色彩效果来表现和表达出自己的个人主观认识以及个人主观感觉。
(三)作品的速度与节奏
1.复合节奏型。为了增强自己作品中的神秘感,斯克里亚宾运用了大量的复合节奏型(又称交叉节奏型),运用了这种节奏后作品中的统一旋律变得更加复杂化,而复杂又没有规律可言的节奏毫无意外造就了紧张的气氛和神秘感觉。
另外还有一部分不算是大量出现的节奏型,比如:四连音、五连音,右手的三拍对上左手的五拍以及右手的五拍对上左手的三拍,等等。斯克里亚宾便用这种方法来逐一突破单一又厚重的重音感,使得整首作品更具有活力且感情丰富多彩。
2.变化多端的拍号。在第五钢琴奏鸣曲中,拍号不再是一个用来规范节奏的单一工具,而是成为了规范整首作品各个乐句的手段。这个时代与时期下的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创新式的运用一个段落或一个句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各种思想和情绪,摆脱掉了传统的小节线的严格限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整首作品应该是有调性可言的,只是调性不明确,调性非常模糊,但是这也足够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还处于音乐形式探索的时期,比较另类且追求自我个性,神秘色彩便是他的思想以及他所要表达的音乐表现方式,“神秘主义”的音乐表现形式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主要表现在游移中的调性。
一是大调式和小调式之间的频繁转换。斯克里亚宾为了达到情绪和形象上的大波动起承转合和改变,便在一些调性非常明确的片段之中,使它的大调式和小调式突然转换,形成了强烈的不稳定感,从而达到了情绪起伏的目的。
二是不加以解决的属功能和弦。在这首第五钢琴奏鸣曲中,不解决的属功能和弦到处都存在着,不仅将调性处于游移中,并且将神秘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音乐笼罩着一种强烈的紧张感,这种特殊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创作音乐语言素材的一种特殊的手法。
(四)作品的演奏特点。第五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是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创作的全新时期,他勇敢地摒弃了传统的古典式、浪漫式以及19世纪的创作技巧与体系,摒弃了清晰优美的,具有线条性的音乐形式,并且有序又规律的和声线条,使其音乐的音响效果包含着浓厚的神秘感,和声的音响效果也是极为不协和,想要在这种不协和的厚重神秘感中再表现出狂喜的兴奋感,也是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技术的,这就对演奏者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首先要对键盘有技术上的掌控感,左手尤其重要,左手的技术性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次在情感上,斯克里亚宾的作品要求对突如其来的不断变换的强烈能够收放自如。最后在踏板的处理上,要运用适当的踏板达到理想中和声共鸣效果、多变的表情记号的作用。
1.踏板的运用。这首作品充斥着强烈的神秘气息,以及强烈的不协和的旋律,而踏板的作用就是为了营造这种神秘又飘忽不定的氛围。斯克里亚宾为了探索如何使用踏板可以使情绪更加丰富,如何使用踏板可以使音色更加柔美,如何使用踏板可以使音质更加多变而作了更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在这部作品中,斯克里亚宾把多种感情融合在一起,依靠踏板的效果来为乐曲营造出一种变幻莫测,充满神秘感的音效。左边踏板和右边踏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钢琴上,最左边的踏板是用来消减音量的弱音踏板,同理,在这首作品中,左边的踏板也是起到消减音量,制造柔和音响效果的作用。而在钢琴上,最右边的踏板是用来延长音的时值的,同理,在这首作品中,右边的踏板也是用来制造延绵不断音响效果的。比如在这首曲目的引子部分,便是经过左边踏板和右边踏板的双重配合制造出一连串神秘延音,再到后来与左边的踏板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低沉的、诡异的、不安的低音。但并非是需要弱音的时候就将踏板一踩到底,而是需要踏板与手指触键相结合,需要弱音的时候就依靠左边的踏板与手指轻触键相结合,从而达到理想中柔和的效果和梦幻般的意境,同时也需要依靠左边踏板来表现出音乐情绪上的起承转合。
2.力度的处理。在这首第五钢琴奏鸣曲中,想要正确感受到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力度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力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整个第五钢琴奏鸣曲,随处都可见力度变化的记号。但是“p”这个记号不是单纯地表示音量的弱,“f”这个记号也不单单表示音量的强,更是可以体现出音乐的强弱对比,营造情绪上的对比,音质上的对比。因此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要纵观全谱,从根本上理解音乐所包含的情绪变化,配合一定的专业演奏技巧来诠释作品中的精神与内涵。
3.触键的特点。众所周知,演奏者触键方式的不同,所演奏出的音质与音乐情感也就不同,想要弹奏出不一样的音乐思想,所采用到的触键方式便也不同。比如在演奏乐句优美梦幻、具有歌唱性的时候,要用指面来进行弹奏。而在演奏跳音或者快速灵活的连音的时候,手指要向里面稍微弯曲,便可以提快速度,音质也会更富有颗粒性。而在弹奏浑厚的声音的时候,要既慢又深沉地把琴键压到底。不同的音乐作品都有不同的触键方式,而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不同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也有不同的触键方式。
三、结语
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斯克里亚宾将传统式奏鸣曲的多个乐章逐渐浓缩为单乐章,并从中创作出了新的和弦结构—神秘和弦。而这部作品的显著特征是将主和弦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并给予广泛使用。多变的速度以及节奏,夸张的、神秘莫测的表情术语都成为了斯克里亚宾独一无二的创作形式。因此,通过对斯克里亚宾的《狂喜之诗》中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阐述,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斯克里亚宾“神秘主义”的大概认识与了解。
参考文献:
[1]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汪成用.“神秘主义者”斯克里亚宾及其和声手法浅释[J].音乐艺术,1982(1).
[3]方之文.小型器乐体裁[J].音乐艺术,1986(3).
[4]姚恒璐.斯克里亚宾四首钢琴小品之三《色调微差》的两种分析方法[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3).
[5]杨新民.从斯克里亚宾钢琴前奏曲中探其和声语言神秘色彩的演进程[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學报),1998(3).
[6]李铮.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简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4).
[7]孙博.“神性合一”的斯克里亚宾及他的和声手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8(4).
[8]谢功成.和声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9]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
[10]汪启璋等.外国音乐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11]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1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