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淮剧文本的风格特色
2019-03-28杨非
杨非
【摘 要】世纪更替中的淮剧,在一路喝彩声中继续前行。在这期间,江苏、上海两地完善和彰显了自身的个性。“乡村淮剧”“都市新淮剧”的平行推进,便成了当代淮剧艺术发展总体趋势中最耀眼的一大特征,体现出江淮戏曲文化的内在表现力。
【关键词】淮剧;乡村行;都市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019-02
淮剧在剧目创作上具有无尽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常常以“新奇”的上乘之作受到赞赏。淮剧戏曲文本存目及其剧目本体具有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泛、生活色彩浓郁的风格特点,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首先,从传统剧目来看,剧种丰富,涉及题材繁多,包括表现男女爱情的剧目,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剧目等;其次,从现代淮剧来看,随着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淮剧也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鲜剧目,包括解放之前苏北地区的革命题材现代戏,建国之后文艺工作者又创作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戏,改革开放之后淮剧迎来了现代戏的发展高峰,剧目内容新颖、精彩纷呈。
一、乡村淮剧
在江苏,以盐城市淮剧团创演剧目为代表的“乡村淮剧”,一直突出民俗风情,重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描绘,戏风平实、朴素。该团精心打造的《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马代表进城》等剧,皆以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生活化的表演、本土化的声腔、通俗化的演唱,加上喜剧化的手法,反映了农村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底层百姓当下密切关注的民生热点。这类极具本色的审美意向与个性化的乡土风格,没有豪华、奢侈和媚俗,深具精纯、清新与酣畅。浓烈的民间风味,极易与民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相融合,这种亲民性、草根性剧目的创演,已不单是一种样态、一种风格,而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地区、一个剧种的共性特征。当代中国淮坛,已让人触摸到它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大众的发展道路上锐意进取的可喜脉动,其在本土化基础上予以现代性创新的巨大影响力,正以飞快的速度辐射至整个淮剧舞台。
二、都市新淮剧
在上海,以上海淮剧团创演的剧目为代表的“都市新淮剧”,有着以展现当代人生活情感及审美意趣为主旨的都市风格,深具舒展清丽、气质优雅、精致优美的艺术特色。都市新淮剧三部曲中《金龙与蜉蝣》的回肠荡气、《西楚霸王》的气势恢宏、《千古韩非》的人文厚重,皆突出其舞台呈现的雄奇豪放与强烈的浪漫色彩。音乐唱腔之创新全在于丰富的板式变化上,虽趋于雅化,但仍不失淮剧粗犷奔放的主要形态特征。“都市新淮剧”的创造者,用艺术的手法将这种直观转换为审美,并在逐渐完备这一审美体系,从而在淮剧艺术领域里,又开创了一种有着现代性追求且又仍属淮剧范畴内的新的表现样式。这种都市新淮剧戏曲文化的崛起,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同样巨大而深远。观众对于上海海派淮剧的拥戴与钟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都市新淮剧”艺术品位的认可。
三、传统性悲剧淮剧
表现悲剧为主是淮剧的一种戏剧形式,也是淮剧剧种特色之最、个性之长。通观淮剧传统遗存剧目中的代表作,如:“九莲”中的《秦香莲》《蔡金莲》《王玉莲》《李桂莲》《潘金莲》《李翠莲》《窦金莲》《陆金莲》《蓝玉莲》;“十三英”中的《顾凤英》《罗凤英》《王月英》《成凤英》《王大英》《王二英》《苏凤英》《林鸾英》《殷凤英》《苏迪英》《周桂英》《王鸾英》《王桂英》;“七十二记”中的《合同记》《金钗记》《孝灯记》《罗帕记》《双花记》《海洲记》《魂牌记》《卖花记》《兰衫记》《断膀记》《大琵琶记》《双钉记》《空坟记》《僧帽记》《白兔记》《刺针记》《葵花记》《灯笼记》《三元记》《分裙记》《芦花记》《鸭汤记》《玉帶记》《小琵琶记》《牙痕记》《金镯记》《藏龙记》《玉杯记》《药茶记》《洪江记》《磨盘记》《獭猫记》《乌盆记》《美人计》《油坛记》《贤孝记》《蜜蜂记》《咬舌记》《鱼腥记》等,全然以一种暗淡、伤感的色彩,演绎着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对情节、情感的描绘,或以单一的悲剧形式,或以悲剧和喜剧相互交织,去反映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性格。钟爱淮剧的戏迷们,尤以老观众居多,他们醉心于这类悲剧题材剧目,喜欢从戏剧人物的悲凉身世中去感受人世沧桑,在男声苍凉、女声凄婉的悲剧欣赏中获得审美快感。
四、近现代悲剧淮剧
在一些经过整理、改编的近现代剧目中,淮剧依然习惯于以悲剧情节、悲剧人物、悲剧精神,唤起悲剧力量,让观众去体味悲剧的凄美。如《探寒窑》《舍妻审妻》《赵五娘》《王玉莲》等剧的悲凉;《女审》《千古韩非》《西楚霸王》《斩韩信》等剧的悲愤;《李斯》《唢呐声声》《八女投江》《一江春水向东流》《金龙与蜉蝣》《太阳花》等剧的悲壮,都在同一个目标下,强调对人物性格、心理内在矛盾的刻画,多有描绘命运悲剧、英雄悲剧的创作倾向。剧作者对于作品题材的选择,多半是基于淮剧剧种的艺术风格,从观赏者的审美角度出发,以极具感染力的故事,体现出极大的悲的审美价值。
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既擅演古装历史剧,又擅演现代戏,素来是淮剧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鲜明特征。20世纪的淮剧向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突出体现在它具有创作新剧目的潜力和由主打传统戏向现代戏创作转型的强势上。回顾淮剧的流变历程,在不同时期,大量贴近时代、触及生活、关注人生的现代剧目的涌现,使淮剧从这种创新精神中,获得了可贵的现代审美品质。诸如40年代的《渔滨河边》《照减不误》;50年代的《活人塘》《一家人》《不能走那条路》《三月三》《王贵与李香香》《旱地稻花香》《换良种》《东海最前线》《刘胡兰》;60年代的《民运队》《登瀛桥上》《杨立贝》《海港的早晨》《王杰》《田园新歌》;70年代的《黄海前哨》《蝶恋花》《血沃中原》《爱情的审判》《打碗记》《乔迁之喜》《艳阳天》《万水千山》;80年代的《一字值千金》《炊烟袅袅》《顾满堂家事》《父母心》《将军泪》《难咽的苦果》《离婚记》《奇婚记》《人生在世》《公公做媒》《母与子》《家里家外》《儿女债》《卖蟹》《烽火同心》;90年代的《千家万户》《太阳花》《鸡毛蒜皮》《是是非非》《八女投江》《半边月》《黄海潮》《青豆与红豆》。还有21 世纪以来的《十品村官》《祥林嫂》《家有长子》《血战刘老庄》、新版《太阳花》《唢呐声声》《一江春水向东流》《鸡村蛋事》《小镇》等,这些富有求新精神的剧目,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皆是踩着时代的鼓点做出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淮剧最有影响力、负载社会文化意义最多的艺术作品,并在当代戏剧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印记。
五、结语
纵观江苏、上海两地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既让人感受到它们在不同地域特定的文化环境里,有着各自新审美趣味追求的趋势,又让我们体味到两者皆潜含同根同源的文化趋向。经过30年改革发展历程,新世纪的淮剧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辉煌年代,充满活力的淮剧在探索的过程中,仍在沿着大众文化的道路前行,创作了如《唢呐声声》《家有长子》《鸡村蛋事》《半车老师》《烽火同心》《疯娘情》《血战刘老庄》《李斯》《王玉莲》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好戏。作家们将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故事拼贴在一个淮剧舞台上,以艺术的力量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观众。人们对淮剧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观看过淮剧的演出,成为激励淮剧事业繁荣发展的永久动力。沃土绽红花,盛世显英才。新世纪的淮剧舞台,别样的剧目,映衬出一批与时代同步的尖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