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械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体系建设的探索
2019-03-28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2017年开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子封装技术、车辆工程四个专业调整到大类招生,大类招生规模超过500人。机械大类的四个专业中,并存着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增专业,特色专业和高质量就业专业。大类招生后,面临新专业生源质量如何保障、传统优势专业优势如何继续保持、专业分流生源均衡的问题,亟需合理有效的专业分流制度来引导专业分流。
一、一般专业分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导向准确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是开展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现阶段中,受限于学生开展专业分流的时间,很多学校为降低专业分流难度,“一刀切”的唯成绩论,以学生某个阶段或者某些课程的考试成绩作为专业分流的依据,不符合学生综合发展需求也未能准确的体现育人导向。
(二)缺乏多维引导的学生专业教育体系
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受专业的市场前景和他人建议的影响比较大,缺少全面客观的专业引导教育,学生容易片面的理解专业发展,造成专业分流时各个专业之间的冷热不均,不利于学院学科的平衡发展。
(三)缺乏长期发展的学生规划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往往脱离了专业发展,脱离了专业背景,未能将专业与职业同步规划,学生通过职业规划课程无法理解专业发展前景,无法结合自身去思考专业与职业。
(四)缺乏严谨可靠的学生分流裁判体系
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对专业分流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未制定面对复杂情况的分流裁判体系,临时制定一些约束条件极易引发学生及家长对公平公正的质疑,影响整个专业分流结果的公正性。
二、专业分流体系构建中着重建设的子体系。
(一)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学生专业分流制度离不开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受限于新生入学时间短的问题,建立以学生阶段成绩为基础,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优秀学生(实践)工作者、论文成果及日常表现等指标为补充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学院对大类招生专业学生实际管理需要,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突出创新创业导向,将专业分流综合素质分为思想政治素养(主要测评点为学生遵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情况)、日常学业行为素养(主要测评点是学生日常参与教育教学及自主学习情况)、创新创业素养(主要测评点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及活动情况)三个模块,对每个模块的进行权重评分,结合学生学科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量化考评。
(二)建立学生分流专业引导教育体系
一是通过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团队体系,使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专业交叉,促使新生在与学长、老师的日常接触中,尽量全面的了解大类中各个专业特点。二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设置好专业认知教育,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配合各专业负责人开展专业引导教育,全面客观的介绍专业资源、发展前景,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特色。从课外到课堂两个层面加强新生的专业引导教育,充分了解专业的特色和特点,促使新生能够理性认知专业。
(三)建立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通过改革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充分将课程与专业相衔接,引导学生认知自我,配合学生分流专业引导教育体系,从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理性进行专业选择。
(四)研究建立专业分流笔试、面试制度
构建特殊对象分流的分流笔试、面试制度。在常规的分流制度中,必定面临着专业分流中的临界情况,当多个学生量化考评得分相同时,以笔试面试的方式作为最终裁决方式,然后分流,减小全体学生笔试面试的工作量。
三、专业分流的具体实施
(一)配置分流工作组
学院层面成立大类专业分流工作组。组员包含学院相关领导、教学秘书、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主要负责对学生填报的志愿、学生综合评价得分进行统计和排序,处理学生分流相关事务。
(二)配置分流计划
开展前期摸底统计,了解学生初步的分流意向。再根据学生的初步意向、专业需求、教学资源配置等因素设置好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平衡好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与学生分流期望。
(三)确定分流规则
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得分为基础,工作组根据各专业人数规模、按照学生志愿顺序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得分实施分流。每个专业均按照志愿——学生综合得分顺序进行,优先录取第一志愿;如果填报的第一志愿计划人数已满,则自动进入第二志愿进行分配,依次类推。
(四)确定分流时间
为不影响正常教学开展,将分流时间安排至期末和假期中,期末时,学生根据学院分流方案提交个人专业志愿。假期由系统根据分流规则实施分流,完成相关公示环节后,开学前完成分流,实现按专业授课。对存在特殊情况未能由系统实现分流的学生,在开学第一周内采取笔试面试的方式裁决其专业选择。
四、专业分流结语
机械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专业分流符合学校教学发展的趋势,大类招生的分流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学生需求,合理制定分流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体系,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