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土地开发与整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03-28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渭南分公司 陕西 渭南 714000)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概念及优势
土地整理包括两个方面: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土地整理和开发是现阶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积极拓展用地空间和保障用地的重要措施。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优势包括,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能够改善和提高无序利用、无序开垦的状况,为调整农业结构打下基础;土地整理通过对村、田、林、路、渠综合整理,对治理退化操场、低洼地,增加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经过开发整理的土地质量较低。占补平衡必须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地开发整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土壤质量、土层厚度、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方面无统一验收标准,不少开发整理项目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质量不过关,出现的问题包括渠道方面没有排灌分设,道路方面布局不合理、宽窄不一致,农田格式化方面耕作层不到30厘米,田块面积过小或过大,对土壤的鉴定、质量验收、开发后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
(二)土地开发整理缺乏专业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相对缺乏;一方面,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工程分项,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目前参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水平不一,缺乏专业的队伍。另一方面,政府组织管理部门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的职能有待强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主要由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缺乏专门管理土地整理的机构。
(三)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忽视整理利益。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部分地方追求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缺乏对当地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和土质水文环境的综合考虑,在土地整理中只重视田块,忽视对河流、丘陵地等生态景观的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恶化将进一步显现。
三、措施建议
(一)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体系。土地开发整理包括标准化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园林区建设、中低产田良改建、村镇土地开发建设、城市土地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建设等方面。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应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的管理体系,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年度计划、项目的规划论证、验收和实施方式等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的统一管理,将国土、财政、水利、农业以及投资单位的项目资金统一纳入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中使用,统筹管理。
(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的标准、政策。在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立法和政策,应尽快完善《土地管理法》,配套出台《土地整治条例》,完善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所涉及的市场化运作、工程技术规范、资金管理办法、竣工验收标准、程序及考评办法、土地开发整理指标收购标准或补助标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土地权益和权属管理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土地开发整理成效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中,不能片面追求新增耕地的数量,更要注重新增耕地的质量,以及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改善。建立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应的土地权属管理机构,强化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土地权属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权属分配方案,明细产权,维护各方产权利益。
四、工程实例
渭东新城项目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东部,占地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00亿元。项目规划“一城、五镇、一路、一水系”。“一城”即新城社区,以建设用地土体有机重构理论为指导,通过污损修复、土体重构,提升建设用地质量;“五镇”分别为现代农业风情小镇、风土民俗风情小镇、老腔皮影文化小镇、石材小镇、新民小镇;“一路”即华州大道,规划双向六车道,两侧建设园林式绿化带,连接渭南市老城区和华州区。该项目以建设用地土体有机重构理论为指导,通过污损修复、土体重构,提升建设用地质量,建立自然宜居新城。
(一)搬迁区域内污染企业,切断污染源。项目区内有化工厂、殡仪馆、垃圾处理站等排污企业15家,污染的类型主要是有机物、重金属污染,从源头切断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有利于实现治乱、治脏、治污,控制污染物对项目区内土体、水体、大气的危害。
(二)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工程措施,修复污染土体。针对土体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不同污染类型及规划用地性质,分别采用客土、换填、水洗、化学、生物等工程治理措施,使土体达到健康、安全、直居的用地质量标准。
(三)开展土体有机重构工程,重塑地形地貌。以土体有机重构理论为主体,按照建设、生态、水系等不同用途对土体结构、质量、环境的要求,进行对地形的重构重塑,达到不同类型的用地质量标准和建设标准。
(四)加强水土气生动态监测站,建立长效检测体系。针对水土、土体、大气、生物等的多样性,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建立全天候的互联网动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土体稳定、空气质量、生物群落,提取特征信息,分析监测数据和预测变化,建立预警机制,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健康、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