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吐蕃墓发现有关粟特的考古材料浅谈吐蕃王朝与吐谷浑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1期
关键词:都兰粟特吐谷浑

(四川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 四川 成都 610041)

一、 吐蕃與外界交流的路線

吐蕃进入中亚、印度的路线:一为西经勃律绕道葱岭进入西域的“勃律道”。二为由吐蕃经过象雄(羊同),过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而进入中天竺或从吐蕃西南方向经过泥婆罗(今尼泊尔)到天竺。也就是说通过这些路线向西可越过喀喇昆仑山口至印度、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向北则可直通帕米尔高原直到葱岭之西。(即今新藏公路干线)

吐蕃进入西域的主要路线:一为从西北喀喇昆仑、帕米尔进入→称其为“中道。然中道可再细分为两条路线:从穿越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的阿克塞钦地区一线以及穿越于阗南山进入西域,其线可谓“吐蕃─于阗道”。二为从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河南道,也可从此道进入成都。

吐蕃入滇的路线:主要沿着澜沧江、金沙江南下,从拉萨东行经工部地区进入西藏东南的芒康及四川巴塘一代,再向南顺江而下沿着澜沧江、金沙江之间的河谷地带进入滇西北地区得以通南诏。然吐蕃在金沙江之上建了铁桥,汉文文献中称其为“神川铁桥”,于大理漾濞江架设了铁索桥目的在于打通南诏和大理之路。

二、 吐谷渾

吐谷浑为辽东鲜卑慕蓉部迁入西北地区的一支。于公元329年建国。其疆域包括甘南、四川西北、新疆的且末、鄯善、青海地区。魏晋南北朝时称“河南国”,西晋时又称“阿柴”。隋唐时期正式称为“吐谷浑”,中唐时又称为“退浑”,吐蕃占领其地以后也多称此名,故于吐蕃简牍中也常出现“阿柴”、“阿豺”、“退浑”,皆以代表“吐谷浑”。《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慕蓉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以隶之。”说明“吐谷浑”为人名而后逐渐转变为国名。

三、 吐谷渾戰略地位

《唐代交通图考》中提到:“而鄯州直西行于青海北岸,经鱼海军治吐谷浑都伏俟城,亦通西域与吐蕃。此殆西汉循遑水至龙夷城之故道也,唐世利用,似不如西北、西南两道之盛。此其主道之大畧也,故河湟地区亦为通西域之一重要道路,诸凡使臣、僧侣、胡商来往于中国与西域之间者,及往往取道于此。”

“唐代河湟青海地区当唐与吐蕃之主要通道,亦为唐通西域之孔道之一,故地处要冲,成为唐蕃交兵之主要战略地带。”1

《释迦方志》:“自汉至唐往印度者。其道众多未可言尽。……。又西减二百里。至清海。海中有小山。海周七百余里。海西南至吐谷浑衙帐。又西南至国界名白兰羌。北界至积鱼城。又南少东至吐蕃国。又西南至小羊同国。又西南度呾仓去关吐蕃南界也。……至北印度尼波罗国(此国土吐蕃约为九千里)其中道者。”

由前述史料记载可见,吐谷浑位处西域、吐蕃、唐三者之间的交通枢纽。河曲青海以东以北地区,大致皆为唐置州县领域;河曲以西,青海西南,西尽河源,乃吐谷浑故地,隋灭之置郡县,唐征其为属国,透过其境的交通状况便可见吐蕃、西域之形势。

故对吐蕃而言,控制了吐谷浑,其疆域就能直接与唐境接壤,向东可直攻入唐腹地,向西可控制河西走廊,能进而攻取安西四镇以控制西域。对唐蕃双方而言,控制吐谷浑,便能够进而控制整个西域,自松赞干布死后,因继任赞普年幼,噶尔·东赞全面“辅政”,积极开拓疆土,先后征服吐谷浑及诸多周边部族、西域等地,吐蕃王朝也因此不断走向强大,噶尔氏家族掌政的期间积极扩张,也是唐蕃之间紧张的政治关系最大因素。故唐、蕃之间对于争夺吐谷浑有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即:大非川之役、青海之役、素罗汗山之役,三次战役长达25年之久,唐朝依然无法收复吐谷浑故地,吐谷浑故地成为吐蕃的别部。同时也与吐蕃噶氏家族势力消亡有所关连。

四、 吐蕃對於吐谷渾的治理

吐蕃吞并吐谷浑后,大部分吐谷浑人留在青海受到吐蕃统治,而诺曷钵的亲信迁居内地。吐蕃允许被吞并的民族保留原来的组织形式和权力机构且保留吐谷浑的独立性,并与吐谷浑上层统治集团保持通婚联姻关系,但吐谷浑必须定期向吐蕃王朝缴税,提供吐蕃的军事所需。

五、 于青海地区吐蕃墓出土考古材料

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夏日哈乡等发掘多座唐代吐蕃墓葬,除了出土丝织品、铁器、木器、陶器等,还出土一批金银器,其中有几件金银器有着浓厚粟特风格。

不规则四方连续环状忍冬唐草饰片、宝花形环状忍冬唐草纹饰件2,出土于都兰吐蕃墓的一号大墓中的残损木器上,中间纹饰呈现镂空状,满布四方连续排列的环状忍冬纹,其最高为30、最宽为26.5、厚0.01厘米。宝花形环状忍冬唐草纹饰件为四瓣花的对称宝花形式,以环状忍冬纹组成,纹饰呈现镂空状,中央有一长方形孔,长2.2、宽1.2、厚1.2厘米,饰件长9.8、宽7.3、厚0.01、高1.2厘米。镀金银质鹿形饰片3出土于热水一号墓封堆二号陪葬墓中,表面镀金,捶揲出一卧鹿的形象,长5.6、高3.5厘米。从上述三者出土材料中可以判定出与粟特风格极为相似,不规则四方连续环状忍冬唐草饰片及宝花形环状忍冬唐草纹饰件的环状忍冬纹与唐代金银器上的忍冬纹有所差异,唐代金银器上常见由两个忍冬叶片对卷后构成花瓣,再由若干花瓣组成新的纹饰,如何家村人物忍冬纹金带把杯外腹纹样中的忍冬纹样式与上述的不同,都兰吐蕃墓出土的金银器多是整片饰片制成,以镂空及捶揲的形式表现浮雕的效果,主题多见凤、鹿,未见驼马羊,普遍使用镂空工艺,且动物纹中具有异域风格,而此种手法与粟特风格的金银器极为类似。

六、 粟特風格的金銀器

粟特风格金银器多用整片金属制成,铸造、捶楪技法是金属成型的主要手段,捶楪、阴线浅刻并用,主题纹样多为捶楪形式,常见于动物、花形的细部,辅助纹样以鱼子纹,惯用连珠纹,主题纹样常见人物(神、佛)和动物(鹿、驼、凤、山羊等),且大量使用忍冬植物纹饰,多采用三瓣花形两片勾叶的形式。

于中国境内也有发现许多与粟特风格相似的金银器,陕西西安沙波村出土一批唐代窖藏,出土15件银器,其中出土一件银碗,碗的形制与纹样与唐代银碗极为不同,此碗内底雕有一枝花角鹿,便无其他装饰,口沿以下内束,然后折成弧状的斜壁,碗壁上捶揲出十二瓣状,圈足。捶揲手法盛行于五至六世纪的粟特地区银器中,且鹿图腾在波斯及粟特艺术中为常见的题材,唐代艺术中也有用鹿图腾作为装饰,但唐代艺术所见的鹿与粟特艺术中所见的花角鹿大不相同。

七、 結論

粟特人从撒尔马罕移民,且将技术、宗教、文化传递至中国西部,对丝路有着极大的影响,以及唐朝军队与丝路上各个城市之间的文化传递及胡汉文化的融合。

“青海道”是丝绸之路从青海至西域的一条线路。唐代青海与四川西北部被吐蕃所控,据考古材料发现青海都兰吐蕃墓葬中出土许多粟特锦上常见纹饰的番锦以及与粟特人有关的历史文物,说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与占领吐谷浑地区的吐蕃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释】

①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河陇碛西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85年,第二册,第502页。

②许新国:《都兰吐蕃墓中镀金银器属粟特系统的推定》,《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

③许新国:《都兰吐蕃墓中镀金银器属粟特系统的推定》,199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都兰粟特吐谷浑
隋唐洛阳粟特移民分析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鲜为人知的古代丝路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号吐谷浑纳粮文书研究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吐谷浑史研究综述
都兰吐蕃三号墓石刻考析
都兰吐蕃古墓考古研究综述
浅析丝绸之路上粟特人与粟特文钱币
丝绸之路上唐与中亚粟特的文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