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媒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活化策略研究
——以绵阳市丰谷镇二社区为例
2019-03-28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原住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城镇转移,这使得传统村落人口不断下降,而且原村落中剩余人口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走屋空”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导致传统村落在人口、宅基地、产业等多方面出现问题。近年来在文化的呼吁与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传统村落的衰败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与遏制,但是因为传统村落人口大量流失所导致传统村落目前仍处于数量消减、特色消失的尴尬境地。分析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策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使得传统村落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研究对象概况及价值特色
(一)丰谷镇概况
丰谷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南部,距绵阳城区17公里,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古镇。原名铜牟镇,据明天启年间《成都府志》记载,因当地新开两口盐井,“一曰丰井,一曰谷井”,古镇由此得名丰谷井。盐业的兴盛,加上地处涪江水岸,古时候的丰谷,曾是绵阳至重庆航运的第一码头。清代丰谷镇盐业发达,水运繁华,水面宽阔,所有南下、北上的商船抵达后都会在这里停靠,夜泊商船300艘。
(二)丰谷镇二社区价值特色
丰谷镇二社区位于丰谷镇,距镇政府0.5公里,是丰谷镇的核心区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因盐而兴、因酒而富、因井而名、因文而盛”。受特殊的文化背景及临江地形条件的影响,造就了自己独特的价值特色,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特色历史空间:丰谷镇二社区依山临水而建于丘陵与涪江的冲击河滩上。境内平坦,整个社区空间格局建契合山形水势,形成了以涪江为骨架,丰谷码头为起点,顺江由南至北形成街道,街道两边建筑朝东西向展开的繁华川北市镇。以线状存在的沿街店铺和以点状存在的隆昇号、丰谷旅馆、党家院子、梁家烧房、邹家院子、陶家院子、北街民居等生活生产空间以及一些街头、河边开敞空间等构建的社区公共活动体系,共同形成丰谷镇二社区的特色历史空间布局。二社区古村内集中分布了宗教建筑、会馆建筑、商业建筑、宅院建筑等,更有体现了井盐、酿酒文化的生产遗址——皮袋井、天佑烧房,风貌协调的明清建筑、连续完整的特色街巷构成了二社区传统村落建筑价值。
2.村落传统文化特色:丰谷镇二社区的文化源远流长,有告诫人们不能贪得无厌的民间文学《摸银洞传说》;常年在江边响起的传统音乐《涪江号子》;以大自然植物种子以及植物的根、茎、叶的自然形状、自然颜色,采用中国传统镶、嵌技艺纯手工制作而成的古朴优雅市级传统美术“鑫田粮艺”;还有各种传统技艺小吃如打油饼子、蒸馍、五香豆腐干、米粉等;最出名的当属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省级传统技艺纯手工炳林毛笔。
三、丰谷镇二社区存在问题
(一)人口层面
由于丰谷镇二社区距离绵阳市城区只有17公里,离城市过近的原因导致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去到绵阳市生活或者其他城市务工,社区中留下人口的大多数为老人和儿童。据笔者走访统计,社区现如今共有350户,常住人口为800人,外出人口和常住人口比例大致为6:4,而这些外流人口常年在外生活务工,每年只有春节等大型中国节假日才会回到社区里,其他时间很少回到社区,二社区由此出现典型的空心化现象。
(二)建筑层面
随着二社区原住民离去现象的加剧,常住人口的减少导致了社区内大量住宅的空置,这其中包括了古民居住宅和新建住宅,古民居住宅空置甚至被遗弃现象尤其严重。通过对二社区的调研,全社区传统民居仅有十几栋常年有人居住,其余约60%的住宅空置时间均在300天以上,而且社区内废弃的宅基地面积已经超过总宅基地面积的10%,这其中有原因是因为社区被评为传统村落以后对社区进行保护和限制性开发,许多原有居民只能在社区外另建新住宅,这使得整个社区的空间布局发生重大的改变。这就是传统村落目前普遍存在的“外扩内空”现象。
(三)产业层面
丰谷镇因盐而兴、因酒而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丰谷镇的盐井、酒厂都已经拆除、搬离。现二社区内仅有一家丰谷丝厂正常营业且品牌效益极低,单一的产业难以带动其经济发展,导致社区经济落后,缺乏特色产业也难以吸引外来投资。社区内旅游业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延伸性的开发,也处于较低层次,规模较小。由于社区内人口的外流,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务农的人数越来越少,耕地、林地等农业用地大量闲置的现象日益严峻。社区第一产业的逐步衰弱及第二、第三产业的落后共同导致了二社区产业的低迷现象,对社区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
四、触媒理论引入传统村落活化更新
(一)“触媒理论”概念解析
“触媒”(Catalyst)源自化学中的概念,即催化剂,通常是指那些能改变或者激发化学反应速度的物质,如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在常温下双氧水的自然分解速率为1,但加入无机触媒氯化铁后其分解速率为1000。城市触媒理论是由美国城市规划师恩·奥图和唐·洛干于20世纪末提出可理解为在城市策略性的植入触媒元素以激发周边元素的改善随着各元素之间相互深化产生共振作用,形成更大规模的触媒点,对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更新产生促进作用,最后形成一系列的联动反应,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经台湾学者翻译传播到大陆。
(二)“触媒理论”引入传统村落活化更新
传统村落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的传统建筑受损,使得建筑空心模糊了历史原貌;村民的外迁使得村落人口空心渐渐失去原有的活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千村一律”现象凸显,虽然提高了居住质量,但是相同的建筑套路使得村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导致旅游等产业空心,失去产业支撑的村子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恩·奥图和唐·洛干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触媒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触媒作用对其周边的元素产生影响,改变激活这些元素之后往外扩展,带动更多的元素一起联动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触媒理论”提倡发掘触媒点使得触媒反应持续和渐进发展,这样刺激和引导后续开发的方式正是我国传统村落发展所必需的。因此,触媒理论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是一条极具可能性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展路径。
五、丰谷镇二社区的触媒系统设计
丰谷镇二社区在聚落整体层面上,历史遗存呈片段式分布在社区各处,范围和规模在快速城市化的侵蚀下压缩的越来越小,因此需要相对的、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触媒引导。通过对二社区的特色分析,结合居民生活问题及社区产业发展目标,确定了以下几点触媒元素。
空间性触媒:陶家院子、邹家院子、梁家烧房、党家大院、隆昇号。
植入性功能触媒:民宿(结合码头文化)、手工艺作坊(鑫田粮艺、炳林毛笔)
文化触媒:非物质文化遗产(涪江号子)、丰谷酒文化
(一)丰谷镇二社区触媒系统活化更新设计
基于触媒系统设计的融合性原则,将丰谷镇二社区触媒元素融合起来,共同作用于社区活化更新,触媒空间系统包括:宗教文化区、民宿体验区、生态休闲区、文化遗产展示区、商业区五大触媒载体。
1.功能性触媒+文化性触媒应用
丰谷镇二社区自古以丰谷酒闻名,虽然现存的酒厂已搬迁,但是旧址烧房和丰谷酒厂为明清建筑,它们是丰谷镇二社区遗留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应当对烧房和旧厂址改造修缮,用作博物馆功能,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还原历史工艺加工过程。
以旧址烧房和丰谷酒厂为中心的文化遗产区以非物质文化为依托,在区域内加入共享经济时代的功能性产物作为置入性触媒,吸引大年龄跨度的人群参与到二社区发展中来,共同打造一个具有传统韵味的文化休闲空间。此区域主要分为丰谷酒文化展示区、社区文化传承区(鑫田粮艺、炳林毛笔)、公共景观区及功能辅助区。选择置入性触媒进行催化发展,政府鼓励开展相关活动,如酿酒体验、文化节等,通过提供便利设施与举措聚集爱好者,让丰谷镇二社区通过更丰富的形式人口活起来。
2.空间性触媒+功能性触媒应用
丰谷镇二社区现存建筑年代层次丰富,建筑风貌多样,为社区活化更新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建设传统建筑民宿体验区。民宿体验区以现有历史建筑为触媒载体,置入民宿游作为功能触媒。附近生态休闲区可以建设农业采摘园,种植水蜜桃、草莓等大众喜爱的水果。将民宿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区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丰谷镇二社区。
传统建筑民宿体验区位于涪江边,相对安静,西侧紧邻北街,交通方便。民宿体验区内有邹家院子、党家院子、梁家烧房以及丰谷旅馆。几处建筑分布相对集中,也各具特色。历史建筑再利用采用微改造的方法保持建筑现有独特外立面格局,室内装修可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并匹配建筑风格,从设计上还原丰谷镇二社区独特的历史氛围。通过此种方式,社区内传统建筑得以保存并更新,让丰谷镇二社区传统建筑以新面貌活起来。
3.空间性触媒+功能性触媒+文化性触媒应用
整个丰谷镇二社区触媒元素之间主要通过北街相连。北街作为各触媒元素之间相连的纽带,承担着触媒效应的有序发展。整条北街应打造成传统特色步行街来满足周围居民生活和游客休闲观光的通道空间。
首先以码头空间为基础打造滨河开放空间来丰富空间触媒的层次,以隐形文化触媒的形式重塑码头文化气息的川北小镇氛围。从码头沿北街而下对两边历史建筑统一修整面貌并重新规整天际线,与历史风貌相冲突的建筑物整修、新建或者拆除。北街左侧的基督教教堂和华严寺简单修复衰败的空间,要以居民日常使用为主,恢复营造原有干净清爽的氛围,临街设置标牌,完善必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北街末端以丝厂为核心打造商业中心,结合服装艺术职业技术学校制作出售特色丝绸制品和其他特色产品。通过旅游业来带动社区其他产业,让丰谷镇二社区完成产业转型,区域内产业经济活起来。
六、结语
丰谷镇二社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决定其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通过触媒理论的应用,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来解决其存在的主要矛盾,最终社区活化更新达到持续健康发展。当然,传统村落活化更新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者发展套路,而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结出相对应的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