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2019-03-28孟高旺

关键词:安庆方言文化遗产

孟高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孟高旺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淮北 235000)

安庆地区方言作为区域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 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涵,是区域文化符号和活化石,对其保护与传承意义十分重大。然而,纵观安庆地区方言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形势却不容乐观,表现在各方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措施不得力。因此,对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要以保护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安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为契机,依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积极推行双语教育,让方言文化深入到青少年教育的各个方面,深入到社区和群众身边,树立方言文化自信。还要充分调动地方高校和智库的力量,促进方言保护与传承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与常态化。要搭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顺风车,积极推动安庆地区方言文化“走出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地区;方言;保护;传承

方言是人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和非物质形态财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媒介和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承载着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是区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一旦消失,将永远不可再生,而蕴含在其内部的文化也将永远不可再生。因此,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如“快餐式”发展的今天,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方言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我国方言保护的现状

(一) 方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其首要方面是“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该《公约》为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纲领性文件,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遵守。我国全国人大于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该《遗产法》中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类别,其首要类别为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由是观之,语言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头传说或者口头文学的媒介,又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所承载的口头传说或口头文学同等重要。事实上,不仅口头传说或口头文学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戏剧、曲艺、民俗、医药等也同样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区域变体,肩负着传承区域文化的重任。可以说,一些区域性特征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失去了其区域方言,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有的区域文化特色,或者丧失群众基础[1]。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江苏的昆曲和天津的快板等都是以区域方言作为其传播的媒介,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区域文化的瑰宝。

(二) 我国方言保护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语言丰富,目前拥有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等世界五大语系的130多种语言;我国又具有十大汉语方言,其中方言片有97个,方言小片有101个,而方言土语不计其数;是当今世界上最具丰富语言资源的国家之一[2]。

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区域方言文化浓厚地区的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导致区域方言使用人口和使用频次逐渐减少,区域方言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和民意中国网在线进行的一项针对1045人的调查结果显示,95.9%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不敢说方言的年轻人,37.1%的人表示身边能说纯正地方方言的年轻人已经不多。有鉴于此,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多次在不同场合下发声,阐述保护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意义,并倡议从国家层面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护。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语言资源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和孔子学院师生代表时就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3]2014年,国务院有关领导在有关方言保护工作的批示中指出:方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要加强研究、总结和保护[4]。

全国人大颁布了我国语言使用和保护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政策、规划,并实施了一些具体保护项目。全国人大于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11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2年制定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2016年又制定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等。其中,“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计划对500个汉语方言点、400个少数民族语言点和100个语言文化点进行深入调查。

以上法律法规、规划纲要和项目工程等在收集、保护和抢救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方方言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特征,而一些广为当地人民所熟悉的、一般地区的方言保护工作受到了忽视,或者较少关注,对其保护和传承仍然任重道远。

二、安庆地区方言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一) 安庆地区概况与方言的归属

安庆地区(或通称为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辖有桐城市、怀宁县、潜山市、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和岳西县7县(市)及市辖迎江区、大观区和宜秀区3区,面积约为13 600平方公里,人口为520余万。安庆市历史悠久,从清朝乾隆至民国时期一直是安徽省省会,是当时安徽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安庆地区人杰地灵,是桐城文派的发祥地,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京剧鼻祖程长庚、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章回小说家张恨水和美学宗师朱光潜等名人故里。而在怀宁县、潜山市一带仍旧传颂的《孔雀东南飞》长篇叙事诗,历史悠久,在我国文学史上极具研究价值。

安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据统计,安庆市黄梅戏,桐城市桐城歌,岳西县岳西高腔,宿松县文南词,怀宁县孔雀东南飞传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潜山市、怀宁县孔雀东南飞传说,桐城市桐城歌、六尺巷传说,宿松县小孤山传说,宿松县九井沟传说,潜山市潜山弹腔已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还有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怀宁县牛灯戏、五猖戏,望江山歌,潜山市二乔传说等戏曲和民间文学亦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安庆地区方言有着明确的归属。据1997年编写的《安徽省志·方言志》考证,安庆市(辖3区)和7县(市)属于两大方言区:安庆市(辖3区)、桐城市属于江淮官话的洪(泽湖)巢(湖)片;怀宁县、潜山市、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属于皖西赣语怀(宁)彭(泽)片方言。也有学者考证,安庆市(辖3区)、桐城市属于黄(冈)孝(感)片[5][6]。安庆地区是安徽、江西、湖北三省接壤地区,是江淮次方言、湖北楚语、江西赣语交汇过渡地带,域内方言情况较为复杂[7]。

(二) 安庆地区方言使用与保护现状

安庆地区方言是区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有学者对安庆地区青少年方言掌握情况进行过调查,发现形势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对安庆方言能完全掌握的为40.9%,不足调查人数一半;有17.2%的青少年认为自己说的安庆方言与父辈以及祖父辈们说的方言存在较大差异;还有15.4%的青少年表示只能听懂和说一些简单的安庆方言或者根本就不会说。该研究还从包括家庭、学校教育情况,外出务工、就业等人口流动因素,普通话推广和青少年使用语言的心态,以及现代传媒影响等方面深刻剖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提出对安庆地区方言保护的若干措施[8]。

从官方有关文件资料来看,安庆地区方言保护工作还远远不够。目前安徽省、安庆市辖区各县市区还未真正认识到保护安庆地区方言的意义,还未真正出台对安庆地区方言保护的具体措施,或者仅仅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落实情况堪忧。已知的系统保护安庆地区方言项目为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该工程在安徽省首批设置10个科研项目,其中安庆地区获批太湖县晋熙镇调查点、潜山市梅城镇调查点和宿松县孚玉镇调查点等3个点;2017年安徽省第二批15个科研项目中安庆地区获批望江县华阳镇调查点、怀宁县高河镇调查点和安庆市迎江区调查点等3个点;2018-2019年将在安徽省设置20个科研项目,安庆地区将批准桐城市调查点和岳西县调查点2个点。

该工程主要目标为调查、保存、研究与开发各地方方言。调查内容包括方言概况、语音、词汇、语法等,保存内容包括音频视频录制、有声库建设等,研究内容包括编撰语言志、语言地图、语言报告、中国语言文化遗产名录等,开发内容包括中国语言计算、在线翻译、在线学习等软件。该工程计划用时5年完成。安徽省首批项目已经开展并完成通过验收,第二批工作正在开展。整体而言,该工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专业性,能够对今后国家语言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安庆地区方言保护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 安庆地区对方言保护重视不够

如上所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目前在安庆地区开展方言保护的中心工作。但是,也要看到该工程的局限性。首先是调查点的选取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安庆地区十分明显。不同乡镇,甚至隔一条河的两个村庄都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性别、年龄使用者在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是方言具有活态性、民族性、多元性和脆弱性等特点,任何记录与保存也只能是历时的、静态的和僵化的。再次,方言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方言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承,常态化运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一种语言是否属于濒危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列举了六种识别的要素:一是代际之间的语言传承情况;二是使用一种语言的绝对人口总数;三是总人口中使用该语言所占的比例;四是现存语言使用领域的总体趋势;五是新领域和媒体的回应情况;六是用于语言教育和学习材料的总数。并将濒危语言分为六个级别,呈现降序排列:安全型,不安全型,肯定濒危型,严重濒危型,极度濒危型,已经消失型[9]。

对照以上六种要素和六个级别的判断标准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安庆地区的方言属于濒危的语言需要保护,而且我国很多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濒危的状况,亟待保护。对地方方言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安庆地区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对方言的保护仍未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倡导普通话的背景下,方言日渐式微,亟待保护[10]。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安庆地区方言保护与传承的途径

保护与传承方言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地区方言是安庆区域文化的密码,它如同基因一般承载着安庆地区历史文化的图谱,是安庆地区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签,对培养安庆地区人民的区域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方言还能够起到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纽带作用,爱家乡就会更爱祖国。因此,实施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一) 双语推广,普通话与方言并驾齐驱

普通话推广和安庆地区方言保护并不矛盾,可以做到并驾齐驱。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对普通话进行推广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各地区进行广泛交流,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团结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从1998年开始,迄今为止已举办21届,成效显著。但是推广普通话语与保护安庆地区方言并不矛盾,并不是不许讲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普通话和安庆地区方言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做到并行不悖。具体而言,普通话一般用在正式场合和公共领域,作为官方语言进行交流;安庆地区方言可以用于非正式场合和私人领域。非正式场合和私人领域,不刻意推行普通话的使用,甚至鼓励多用方言。还要明确个人普通话使用能力和普通话实际运用之间的关系。普通话使用能力是指掌握普通话的能力,包括能够说出和理解规范的普通话,能够辨析歧义句,能够判断语言表面形式和实际语义的差异等等,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而普通话实际运用指普通话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包括语境和言语行为等,是具体的、瞬时的。再者,两种语言的同时使用,不仅不会影响交流,甚至能够更好地刺激人的大脑,特别是儿童的大脑发育。事实证明,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语言能力会更强。

(二) 科学谋划,管理部门主动而为,积极作为

安庆地区各级政府部门要科学谋划好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主动而为,积极作为。一是以保护与传承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契机,依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积极开展辖区各县、市、区方言的全面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做好记录和录制工作,包括采集文字、录音、录像等,建立安庆地区方言数据库、方言博物馆。二是通过地方媒体电台、电视台进行地方方言节目的播出,开辟方言专栏,制作方言节目,举办方言文化节、方言表演、方言大赛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节目,保护好活态的安庆地区方言和以方言为媒介的文艺形式。三是要积极宣传民间文学、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形式和传承人的典型形象,更要多方培养,保证其传承后继有人。

(三) 依托非遗,实施方言文化进教育、进校园、进课堂

安庆地区目前拥有官方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十项。事实上,安庆地区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需要后继有人,而青少年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责无旁贷。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方言观、方言文化自信,认清方言的文化价值十分必要。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开展安庆地区方言课程或以方言为媒介,开展民间文学、戏剧、曲艺等形式多样的口头文学传诵形式,让学生说方言、唱方言和热爱方言,树立方言文化自信。家庭教育也要积极配合,给青少年营造双语、多语的家庭教育环境,童谣、歇后语、谜语、谚语、顺口溜、禁忌语、隐语、祭祀语,甚至骂詈语等都可以作为日常语言交流的内容。

(四) 高校和智库引领,落实方言研究常态化

地方高校和智库有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职责,对安庆地区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安庆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加强与安庆地方高校和智库的深度合作,建立安庆地区方言研究所,科学化、理论化、专业化、规范化、前瞻性地开展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地方高校和智库还要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科研经费的资助,积极组织科研人员,主动开展研究工作,将安庆地区方言研究常态化,不断提炼安庆地区方言文化特色和精髓。地方高校还要加强对安庆地区方言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开设安庆地区方言研究专业,系统讲解方言的特点和以方言为媒介的民间文学、戏剧、曲艺等安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形式,鼓励青年学子热爱方言、研究方言、传播方言,传承以方言为媒介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做到一举多得。

(五) 搭顺风车,推动方言文化“走出去”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是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安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是深化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和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安徽省已经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贸易往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腹地。同时,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各地,对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众所周知,黄梅戏的发源地在安庆地区,安庆地区培养了严凤英、韩再芬、马兰等一代代黄梅戏艺术传承人。因此,安庆地区要搭乘“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和安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顺风车,依托黄梅戏这个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全面推进安庆地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作为其媒介的安庆地区方言的对外传播,提升安庆地区文化形象。此外,要不断深化中外合作,拓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形式,提升传播效果。

(六) 群众自觉参与,促进方言文化活态传承

方言活态传承的基础在民间,人民群众才是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大军。[11]人民群众是地方方言的缔造者、保护者与传承者。安庆地区方言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我国社会文化水平的迅猛提高,人民群众的娱乐休闲方式更趋多样化,审美情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青年一代逐渐失去对安庆地区方言和以方言为媒介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赏鉴和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帮助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树立方言文化自信,懂得方言文化既是地方的、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个道理。此外,社区也是安庆地区方言传播的理想场所。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安庆故事”,传播安庆地区方言文化。

结语

安庆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区方言复杂、多样化,“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而方言是安庆地区文化的载体和活化石,是安庆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地方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式。对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对安庆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乃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起着积极作用。当前对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工作任重而道远。地方政府、高校、智库、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上下联动,自发自觉,科学规范地开展安庆地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地区方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吴永焕.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39-43.

[2]田立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缘起及意义[J].语言文字应用,2015(4):2-9.

[3]新华网.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EB/OL].(2014-03-29)http://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4-03/29/c_126331994.htm

[4]曹志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J].语言文字应用,2015(4):10-17.

[5]孙宜志.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J].方言,2006(2):184-185.

[6]刘祥栢.江淮官话的分区[J].方言,2007(4):353-362.

[7]李金陵.皖西潜怀十县方言语法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4-51.

[8]王琳,王淑琴.从安庆青少年方言使用现状看方言与现代化的矛盾与协调[J].赤峰学院学报,2015(6): 201-203.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R].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特设专家组,2003.

[10]刘博超.普通话如何与方言相得益彰[N].光明日报,2017-07-20(05).

[11]光明网.方言活态传承的基础在民间[EB/OL]. (2016-06-06).http://news.gmw.cn/2016- 06/06/ content_ 20427936.htm.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Anqing Regional Di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ENG Gao-wa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Anhui)

As a for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qing regional dialects bear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y have been regional cultural icons and living fossils, and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However, the current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m have been far more than satisfactory. With little attention and ineffective measures being carried out from all parties concerned,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as far as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m are concerned. Measure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operation immediately, taking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Anhui’s strategy for constructing a powerful cultural province as opportunities and relying on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actively to help the regional dialects go deep into the various aspect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into the communities and lives of local people. Dialectal cultural confidence should also be built up in the heart of local people. Moreover,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ink tanks should be fully mobilized to promote a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normalized research mechanism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m. Lastly, active promotion of Anqing dialectal culture “Going Out” should also be highlighted, taking the lift of “the Belt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oing Ou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qing region; dialect; protection; inheritance

2018-10-28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文化差异教学研究”(GPA115004);淮北师范大学校级项目“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y2017118)。

孟高旺(1978- ),男,安徽太湖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9.01.10

H07

A

1004-4310(2019)01-0057-06

猜你喜欢

安庆方言文化遗产
方严的方言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方言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