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法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破解路径
2019-03-28崔汪卫
崔汪卫
(安庆师范大学 法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专利权在各类知识产权权利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明专利与最先进的科技发展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在创新进程中发明专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发明专利也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专利法课程教学不能仅限于讲授我国和相关国家(地区)的专利法的实体规则、专利授权、无效和权利行使的法律规则。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实际,给专利法课程教学带来的诸多困境,我们应当积极面对并寻求破解困境的有效路径。
一、专利法教学领域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教学现实需要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专业作为一个朝阳专业,正在全国高校蓬勃发展,截止2018年,全国共有76 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35 所高校建立知识产权学院。无论设置知识产权专业还是建立知识产权学院,专利法课程都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也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各高校普遍采用传统法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这无疑是专利法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就专利法律体系而言,其具有三大特点:1.立法内容呈现为实体法与程序法合一。专利法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专利实体法律制度,而且涉及到专利纠纷解决的程序法律制度。2.司法救济手段体现为司法与行政并用。专利侵权纠纷的解决既可以诉诸于司法程序,通过诉讼定纷止争,也可以由专利行政管理机关作出判定。3.行政色彩较浓。专利行政执法是我国专利法的一大特色,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最为明显的是减少专利权人的诉讼负担,节约司法成本和司法资源。这正是传统法学教学方法无法适用于专利法教学的症结所在。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严重
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专利法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科技发展的状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更多贴近市场需求的知识产权人才。然而,当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局限于采用封闭式、“填鸭式”讲授专利法课程内容,没有充分认识到专利法课程具有应用型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产生脱节,也与专利法对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作用这一目标背道而驰[1]。由此可见,专利法课程教学应当紧跟时代,精准把握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停留于书本、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专利法人才的需求。
当前,开设专利法课程的高校不在少数,除法学、知识产权等本科专业设置此课程外,一些理工、农林、医学等专业也设置此门选修课或者必修课。这就决定了专利法课程教学不能只注重对学生法律理论的传授,还应当结合各专业的特殊和未来工作需要,向学生传授专利申请、专利审查、专利管理、专利诉讼等流程和制度,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从事专业领域的专利法知识,为专利代理事务所、各级专利管理机关、司法审判机关和学生创新创业等提供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实际
由于专利法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对专利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应当引入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展课程教学。然而,就目前专利法教学而言,授课老师大多局限于本校教师,而这些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后就从事高校专利法教学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专利法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专利法实践课程教学地点也主要局限于在模拟法庭、知识产权仿真实验室等场所,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活动。而这些虚拟实践教学的教师仍然是本校教师,很少聘请专利代理机构、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等机构有实务经验的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师资、教学硬件等资源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
教学资源匮乏的另一个方面表现,是学生接触国际前沿专利知识的机会不多、能力不强,视野也不够开阔。这并不符合我们教学目标中提出的专利人才应当具备国际化、全球化视野的要求。我国是专利大国,专利申请总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居世界首位,但仍不是专利技术强国。专利技术含量不高,专利保护水平较低,防范专利侵权意识不强,我国企业经常会遭遇到繁杂的专利纠纷并处于下风。这就需要高校专利法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协助企业防范专利国际侵权,提高国际专利纠纷的处理能力。因此,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技术进出口更加频繁,培养全球化视野的专利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且要求过低
当前专利法课程教学呈现两大趋势:其一,法学类专业开设专利法课程单一地强调法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专利代理、专利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讲解。从专利法涵盖的内容来看,我们不能将其单一地视为《专利法》的内容阐释,而将专利涉及的各类行政法规、专利代理流程、专利管理规范等纳入教学内容。其二,有些理工类专业开设专利法课程则单一地强调专利代理流程、专利代理规范等实务操作能力的训练,仅要求学生掌握专利文献检索方法和初步法律知识,而对专利法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停留于表面,不能全面领会专利法的精神实质。这两种趋势对于专利法课程的教学无疑都是不利的,应当在专利法教学中引起高度重视。
国内各高校开设的专利法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较低。这直接导致专利法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无法适应职业法发展对专利人才的需求。作为一名职业的专利行业人士,既要掌握专利发明要求书等申请书的撰写,还要熟悉专利代理的工作流程、专利纠纷的法庭诉讼、涉外专利代理的处理等问题。然而,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要求,最新教育部颁布的“法学类课程质量标准”明确将知识产权专业定位为法学类专业,其授予的学位是法学学士。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各高校在制定专利法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时,有偏向法学专业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嫌疑。
综上所述,造成专利法课程教学出现诸多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对专利法课程教学标准理解不够透彻。专利法作为一门法学课程,但它不同于传统的法学课程,其课程教学标准也应有所差异。为更好地讲授高校专利法课程,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专利法课程教学标准。
二、专利法课程教学的基本标准
我国有些法学专家指出,专利法课程教学培养的是具有经济、管理、化工、医药、艺术等学科背景,而且通晓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专利法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专利法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模块化培养,主要按照专利管理、专利代理、专利诉讼等模块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4]。笔者认为,专利法课程教学应当遵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标准,培养大量懂专利法的专门型人才。
(一)复合型标准
专利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且涉及到理工、法律、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未来从事专利法及其相关工作的学生,不仅仅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和专利立法,还要涉猎其它各类知识。例如,学习专利法课程的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既要像法学专业学生一样,精通各类法律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又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学、经济学、理工类基础知识(例如生物制药、化工基础、工程制图等)和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以便培养出来的专利法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我们应当按照《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制定科学合理的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于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专利行政执法(含专利审查分析)、专利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专利代理、专利信息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专利人才的复合型标准。
(二)应用型标准
专利法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法学课程,其在社会各行业特别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均有所涉及,专利制度是它们保持竞争优势和获取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同时,专利制度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起到基本保障作用。专利法课程的应用型标准就要求专利法课程教学中注重“学习、见习、实训、实习”的结合,既要加强专利法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专利法相关实务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务训练,例如,参与专利检索、模拟法庭、技术鉴定、法律诊所等活动,撰写专利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等专利代理文书,从专利代理人、专利执法人员、法官、律师等多种角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当与专利管理机关、专利代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司法机关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选派学生前往上述机构实习锻炼。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学校可以主动对接联系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等,吸纳实务部门人员参与教学,选派学生前往企事业单位从事知识产权岗见习,实现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培养更多专利运营、专利信息分析、专利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利人才。
(三)创新型标准
创新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有50 余次提到“创新”,而作为保护创新最重要的手段便是专利法律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是党的十九大对知识产权事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基本前提。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创新便失去了法律保障,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社会各领域亟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社会各界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度日益增加[5]。这些都对专利法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极佳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专利法课程教学应当将创新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摆脱传统法学教学的固化模式,将创新理念贯穿于专利法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师在传授专利法相关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专利法课程教学困境的破解路径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更为完善合理的专利保护制度,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都需要大量的实务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从事专利代理、管理和诉讼的人才,切实改变当前专利人才素质层次不齐、能力水平偏低的现实问题,提高我国专利人才素质和能力水平。这一切都依赖于高校培养更多懂专利法的专门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为此,我国积极破解专利法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重视“互联网+”、大数据与司法判例渗入教学各环节,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利法专业人才。
(一)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就专利法课程体系而言,我们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夯实学生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健全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开展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通识教育,为专利法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当前的课程体系而言,在开设专利法课程教学之前,应当先行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例如:法理学、宪法学、竞争法、合同法、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第二,增设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专利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传授一些专利审查、专利诉讼、专利代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强化训练,使其今后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例如,注重将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审查指南》《专利代理条例》等文件穿插于专利法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三,增加专利法国际保护的教学内容。国际技术转让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的焦点。国际技术转让亟需大量懂外语、熟悉国际专利法律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就专利法教学而言,当前各版本的专利法教材,涉及到国际专利法律规则内容的较少,不能满足当前国际化趋势下专利法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专利法课程教学应当传授国际专利技术投资、转让、贸易和专利纠纷仲裁等方面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我国需要的外向型、国际性专利人才。第四,专利法课程教学应当实行因材施教。学生教育背景的不同,专利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案撰写、教学内容传授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6]。例如,理工科类的学生在教授专利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他们专利代理和专利审查方面法律规则的传授。
(二)构建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
根据专利法课程的培养目标,专利法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专利法课程教学也不能囿于传统专利法知识的传授,还应涉及到法学、理工科和管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各高校应当要求学生在必修或选修专利法之前,跨专业、跨院系选修必备的管理和理工基础知识,为专利法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构建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是进行专利法课程教学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第一,运用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作为开设专利法课程的高校,应当摒弃传统的陈旧观点,实行适应专利法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开设专利法之前,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修理工院系的工程制图、化工基础、大学物理、生物制药、电子技术等课程;选修经济管理学院的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第二,鼓励学生选修多国语言。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专利法律制度较为健全,日常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德、法、日等语言,便于其在学习专利法时可以阅读这些国家的专利法律规范和经典司法判例,进行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理论研究和实务训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专利人才。
(三)重视判例在专利法教学中的运用
司法判例是审判机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指导意义和示范效应的案例,专利法课程教学将这些案例引入其中,其教学价值不可低估。目前,我国司法机关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专利诉讼裁判规则,司法实务界和专利法学界人士都提出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专利案例指导制度,解决我国当前裁判过于机械、不尽合理的现状[7]。因此,在专利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搜集发达国家专利法经典案例,归纳总结值得我们借鉴的司法经验,培养学生在司法实务中处理各类专利纠纷的能力。具体来说:第一,培养学生检索国外各类专利纠纷经典判例的能力。例如,LexisNexis、Westlaw等数据库、http://www.ip.courts.go.jp/(日本知的財産高等裁判所)、https://www.justice.gov/(美国司法部)等网站公布历年大量的专利判例,检索相关经典案例可以增加学生对专利诉讼案件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国内难以遇到的复杂、疑难和争议较大的专利案件。第二,培养学生分析专利诉讼案件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利诉讼案例研讨课,针对近年来国内的一些经典专利案例(如:格力诉奥克斯专利侵权案、华为诉三星专利侵权案等),开展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教师评价等教学方式进行案例研讨,将书本上所学专利理论知识与身边的司法案例紧密结合起来,让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鲜活的司法案例得以有效阐释,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开展必要的专利模拟法庭课。事先精选较为典型的专利纠纷案件,让学生课后阅读思考,并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运用模拟法庭形式对专利纠纷案件进行模拟和演练,将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技能。
(四)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
“互联网+”、大数据(Big Data)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现代人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作用。这些新时代“新宠”亦可引入专利法课程教学之中,拓宽教学资源,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学载体。具体来说:第一,教师应当注重“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教学手段的运用,掌握必要的互联网技术,运用微课堂、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式教学、在线释疑;尝试开发MOOC 课程和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扩大专利法教学效果。第二,学生应当树立大数据意识,其在课程以外能够运用大数据开展自主式学习,例如,利用超星名师视频数据库(http://video.chaoxing.com/ serie_400006214.shtml)学习“美国专利法的最新发展动态”课程[8],不断拓宽专利法知识面。第三,建立学校选课网络平台,为学生学习专利法相关课程提供便利。例如,学生可以自主选修生物制药、工程力学、经济管理、机械制造等课程,为学生处理不同行业的专利纠纷提供专业性、基础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