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研究
2019-08-30蒋满英
蒋满英
(井冈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引言
语码转换是言语交际的普遍现象。所谓语码转换就是:“说话者或写作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理查兹,2000:8)。大学校园是人员和信息最密集的地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言语交际。校园里的教职工和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学校园便成为语码转换的天然场所。本文所指的大学校园内的语码转换既包括课堂内师生的语码转换,也包括课堂外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语码转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他们的语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因此,研究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现象对了解社会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类型
Wardhaugh 指出制约语码转换的三大因素:交际参与者、交际场合和交际话题(Wardhaugh R,1998:86)。大学校园内师生是主要的交际参与者,校园、教室、食堂、宿舍等是主要的交际场合,交际的话题则丰富多样。笔者通过对所在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现象的观察和访谈,得出校园内有普通话与外语、普通话与流行语、普通话与方言这三类语码转换的结论。前两类的语码转换主要受交际话题的影响;而第三类的转换主要受交际场合的影响。
1.1 普通话与外语间的语码转换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语码转换中,普通话与外语间的语码转换最为常见。原因有二:一是普通话是我们的母语,英语是高校的必修课;二是大学生在交际中把使用外语作为提高他们外语语言能力的一种途径。这种类型的语码转换经常发生在课堂上以及课外的日常交流中。
1.2 普通话与流行语间的语码转换
大学校园里有来自于影视、网络、社会方面的,还有来自外来语方面的流行语。新时代里流行语应接不暇,大学生创造、接受新事物能力又强,就容易受网络流行语或外语流行语的影响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话语体系。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普通话与流行语间的转换。
1.3 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
校园交际群体中的师生来自天南海北,为此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出现在大学校园内是必然的。从课题组的调查和访谈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且该转换在大学校园中还具有广泛性,因为方言是某个地方共同浸染的文化载体,具有身份认同的功能,它能更好地拉近交谈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通常发生在非正式的交际场所如食堂、宿舍和老乡会等。
2.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态度分析
为了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态度,笔者对所在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考虑到课堂内的语码转换主要是在汉语与外语之间进行,所以教师的调查对象就选择了笔者所在高校外国语学院的30 名老师(含英语、日语、法语和德语及西语教师),150 名学生则是在各个学院随机抽样的,这样更具代表性。回收的问卷当中,有效的教师问卷29 份、学生问卷142 份。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和学生对教师在课堂内语码转换的态度;
(2)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在课堂内语码转换的态度;
(3)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在课堂外语码转换的态度。
表1显示:51.7%的外语教师认为课堂内必须进行汉语与外语间的语码转换,学生表示赞成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的比例也达到50.7%;认为教师在课堂内进行语码转换不好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3.9%和21.2%;对教师在课堂内语码转换的作用不清楚和看情况而定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分别34.4%和28.1%。关于学生课堂内和课堂外是否该进行语码转换,大部分教师持肯定态度,比例分别是62.1%和86.2%;同样的,有57.1%和45.8%学生对学生课堂内外进行语码转换的态度也表示能理解和喜欢;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内由外语转为汉语持否定态度的有3 人,占比为10.3%,学生认为不可以的比例稍高为17.5%。但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外进行语码转换持否定态度的人数为0,而学生对自己课外语码转换不喜欢的却占了22.5%,人数为22 人;另外,有25.4%和31.7%的学生对学生课堂内外是否进行语码转换持无所谓和没感觉的态度,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还有小部分老师,分别是27.6%和13.8%的老师,对学生课堂内外是否进行语码转换持中立的态度。
表1: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态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老师和学生赞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码转换;关于学生课堂内以及课堂外进行的语码转换,老师和学生持喜欢和肯定的态度也占大部分。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的语码转换非常重要,恰当的语码转换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而课堂外根据需要进行语码转换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3.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师生对课堂内外恰当的语码转换持肯定态度,这说明语码转换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语码转换必然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下面将观察到的发生在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实例,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语用学视角阐述其功能。
3.1 从语言学视角来看,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
在大学校园里,为达到交流目的,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进行语码转换,这一现象表明语码转换具有交际的功能,从语言学的视角看主要体现在填补语言空缺、使用方便和避讳等功能。
3.1.1 填补语言空缺功能
语言承载着文化,当一种语码不能恰当表达所属文化赋予的特殊内涵时,就出现了语言空缺。例如,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时经常说WPS,Windows,Photoshop,App,Excel 和PPT 等词语而不说汉语,因这些词语没有对应的汉语,这时可通过语码转换直接使用以上英文软件名代替。再如QQ,Facebook,IE 等,这些词也没有对应的汉语,人们在谈及这些概念时就需要语码转换,这样就填补了语言空缺,也达到了最经济快捷的交流目的。
3.1.2 使用方便功能
在大学校园内的日常学习中,学生们谈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话题时,会经常使用专业术语而不用普通话。
例1:舍友小苏和小李在宿舍里的交谈。
小苏:廖老师的Assignments 你完成了吗?
小李:完成了,但周五的Presentation 还没准备呢,你明天要表演的English Play 准备得怎样了?
小苏:差不多了。但在表演English Play之前,廖老师说了要先dictation 单词。
Assignments,Presentation,English Play和dictation 对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此对话中交谈者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同时更易于理解。
3.1.3 避讳功能
在校园交际中有些话题在大众场合不宜谈论,但为了交流的顺畅,就要尽量避免那些令人尴尬的词汇而采用语码转换,以达到避讳的效果。
例2:在校园超市一女生对另一女生说:“那件bra(胸罩)你在哪买的,质量很好,我也想买一件。”
例3:教室里女生对男生说:“周日的校园模特赛怎么样”?男生答:“那些女孩又漂亮又Sexy !”
例2 和例3 中,提到了女生穿戴的胸罩及性方面的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词汇还是很敏感的,所以使用起来要特别慎重。但通过语码转换这一交际策略,以上两例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避免了尴尬,从而达到了避讳的效果。
3.2 从心里学视角来看,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具有调整双方心理距离的功能
3.2.1 面子心理
面子是一个人尊严和自我形象的体现。社会心理学家Goffman(1995)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他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体现。中国人也非常好面子,为了与交流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必须维护彼此的面子。
例4:宿舍里小蔡与小谢因一件小事发生了摩擦。
小蔡:我觉得我这样说和这样做是对的。
小谢:你没说错也没做错,但你很selfish。
迫于舍友的情面,小谢没有直接说“自私”这两个字,而用“selfish”替代,他使用了语码转换策略,给小蔡留了面子,还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这样不至于使两人产生心理距离,关系也不会因此闹僵。
3.2.2 从众心理
从众是不想被抛弃,它是一种心理现象。为了寻求归属感,在心理上人们都有希望被某个团体接纳的心理需求。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例如:学生们在讨论影视明星Angelababy 及歌手TFBOYS 组合时,大多数学生都直接说 Angelababy和TFBOYS,而很少说他们的真实姓名,因这两个词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但如果这时有人坚持说Angelababy 的真实姓名杨颖时,就会因谈话格格不入被疏远,因Angelababy 这个代名词已成为网络流行语。为了被接纳,说话者就必须把语码普通话转换成流行语,使之符合这个谈话团体的语言要求,以此拉近他在该团体中与他人的心理距离,以满足自己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3.2.3 趋同与分离心理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等心理一般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根据Gile&Smith 的言语顺应理论模式,语码转换有两种情况: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Gile ,Smith:1979:45 )。前者指说话人特意调整自己的语言使之与对方的语言相同,以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后者则指说话人有意把自己的语言调整为与对方不一致的语言,以扩大与对方的心理距离。换句话说,就是人们通过语码转换来改变自己的语言,使之产生与交际对象趋同或分离的心理。
例5:(校园超市里小雯与店员的对话。PS:小雯是南方人但在北方上学)
小雯:这毛巾20 元一条?有没有便宜些的。(普通话)
店员:没有,但那种方巾会便宜一些。(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小雯:大姐,你是南方人吧!(普通话)
店员:对呀,我是井冈山的,你是南方哪的?(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小雯:这么巧,我也是井冈山的!(井冈山话)
店员:是吗!真巧在这里碰上老乡了,毛巾现在没有打折会贵好多,这样,你加我微信,有折扣时我第一时间告诉你。(井冈山话)
小雯:好勒好勒,真是太谢谢啦!(井冈山话)
上例中小雯与店员开始交流时是普通话,但后来得知是老乡时就转成方言交谈了,这样通过语码转换两者就达到了趋同的心理,可见语言的魅力与作用。
3.3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功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大学校园有来自多个民族的中国学生,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校园内多元文化并存,交际话题丰富多样。
3.3.1 汉语与外语间的语码转换是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大学校园里,汉英语码转换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学生们已习以为常。
例6:在留学生课堂里,老师谈到了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但学生Jack 不了解。
老师:后天就是中秋节了,可离家远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Jack :What does 中秋节mean?
老师:在中国它是个传统的节日,是家人get-together 的Festival,远在他乡的游子在那天一般都会思念家乡,就像你们的Christmas Day!
Jack :Please tell me more about the custom of 中秋节!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汉英语码转换是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除了英语,在大学校园里还有其他外语,如法语、日语、德语和西语等等,这些外语在校园中经常与汉语发生语码转换,实现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
3.3.2 外来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的跨文化交流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加上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创新、接受、运用和传播能力,使得流行语在校园与其他语码转换频繁,这是校园内特有的文化现象,对跨文化交流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如:TOFEL(托福)、toast(吐司)、Benz(奔驰)、browser(浏览器) 、fancier(发烧友) 及Buddhist-style(佛系)等外来流行语;以及网络流行语“锦鲤”“硬核”“皮一下”“C 位”及“燃烧我的卡路里”等等,大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经常转换这些语码。网络流行语和外来流行语是反映中外社会文化的符号,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中,可以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加以了解、同化、吸收,甚至相互交融。
结语
本文在了解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类型及师生对校园内语码转换态度的基础上,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语码转换是个动态的过程,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多维思考,有助于对校园内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作出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同时,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大学生在使用时要尽量避免语用失误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