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19-03-28韩丽丽
韩丽丽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临床多发性严重并发症,主要由于深静脉内血液出现非正常凝结现象并导致静脉血管流通不畅而引发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若患者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容易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对其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均会产生不良影响[1]。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由于年龄较大、患有多种原发病、病情治疗难度大且卧床时间长,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对其预后以及生存品质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为患者提供预防干预措施。此次研究以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该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方面所发挥的预防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88例在该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年龄不低于60周岁;均为卧床患者;入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预期生存期限较短,无法配合完成该研究患者;多发性神经疾病患者;脑血管意外患者;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史患者[2]。经便利抽样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n=44)和参考组(n=44),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 19 例,年龄 61~89 周岁,平均(71.8±5.9)周岁,支气管哮喘17例、胸腔积液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其他5例,参考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 61~87 周岁,平均年龄(72.1±5.6)周岁,支气管哮喘16例、胸腔积液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其他6例。比较实验组与参考组患者疾病类型、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为所有患者提供基础护理、用药护理、病情监测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如下。
1.2.1 制定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表 由科室制订并完善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表,由值班护士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评估,换班时必须与接班护士做好交接工作,要求每班护士必须进行一次评估,对高危人群加强护理干预。所有护理人员必须充分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方法并能够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完成各项目评估。观察并对比患者双下肢肢体大小、皮肤颜色以及是否存在肿胀现象;护理人员以手背感觉患者双下肢皮肤温度;摸患者双侧胫后动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为患者实施Homan's征检查,若患者足脊伸时按压其腓胸肌时无疼痛感则为阴性,有疼痛感则为阳性[3]。
1.2.2 采取预防护理措施 (1)基础预防护理。经常帮助患者变换体位,为其提供早期肢体被动运动或者主动运动,如环抱按摩揉捏患者双下肢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还可指导患者进行趾关节或者踝关节伸屈等活动。询问患者主观感受,明确其肢体是否存在肿胀以及疼痛等不适感。观察其下肢周径、皮肤颜色等,指导患者每日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以低脂、低盐、低糖为饮食原则,严格采取血脂以及血糖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
(2)物理以及药物预防护理 遵医嘱为患者提供间歇充气加压治疗,观察患者肢体、神志以及病情等情况,每次治疗时间以30 min为宜,治疗2次/d。同时还可指导患者通过应用足底静脉泵以及穿着弹力袜等方式取得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同时严格遵医嘱为患者提供抗凝药物[4]。
(3)加强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危害、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等,丰富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提高其自觉配合度。
1.3 评价指标
记录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4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n(%)] 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s)表示计量资料,用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以及压疮发生率均低于参考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感染以及自发性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老年卧床患者身体机能明显衰退,血管严重退化,易出现血液凝结现象并造成静脉回流受阻,而且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明显减少,肢体对血管支撑力显著下降,血管受压后容易出现血液回流不畅、血液浓度增高等现象,也会加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保证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和标准化,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按照预先制定的护理标准进行,可显著减少工作失误并降低护理风险。为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自觉配合度,保证护理质量并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5]。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老年卧床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得到明显抑制。